“恢復性司法”的顛覆性價值
【作者單位】: 北京工業(yè)大學;
【分類號】:D925.2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韋偉強;;恢復性司法在防治青少年犯罪中的應用[J];北京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7年02期
2 鄭列;馬方飛;;社區(qū)矯正的新發(fā)展——恢復性司法的運用[J];犯罪研究;2007年04期
3 陳曉宇;;論我國和諧社會構建視角下的恢復性司法的引入[J];沈陽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4期
4 金鑫;;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與恢復性司法探析[J];管理觀察;2008年09期
5 韓紅;楊春雷;;構建我國的恢復性司法模式——以被害人、犯罪人保護為視角[J];黑龍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6年06期
6 李綦通;;論我國犯罪被害人救助制度的構建——以恢復性司法理念為視角[J];山東警察學院學報;2007年05期
7 楊翠芬;韓鳳然;;構建中國特色的恢復性司法制度[J];社會科學論壇(學術研究卷);2008年08期
8 崔勇;劉永紅;秦正發(fā);;我國引入恢復性司法必要性與可行性探討[J];法制與經(jīng)濟(下旬);2011年01期
9 周忠喜;;恢復性司法在中國的發(fā)展前景[J];江蘇警官學院學報;2010年06期
10 崔勇;劉永紅;秦正發(fā);;我國引入恢復性司法必要性與可行性分析[J];北京電子科技學院學報;2011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賈盛榮;;論恢復性司法之適用領域[A];新中國60周年與貴州社會變遷學術研討會暨貴州省社會學學會2009年年會論文集[C];2009年
2 張東;;淺析恢復性司法[A];第三屆國家高級檢察官論壇論文集[C];2007年
3 夏黎陽;;論恢復性司法在我國現(xiàn)有法律框架下的可適用性[A];第二屆國家高級檢察官論壇論文集[C];2006年
4 王順安;甄宏;;社區(qū)矯正與恢復性司法[A];中國犯罪學研究會第十四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C];2005年
5 潘兆康;;和諧社會視野下被害人權利保護的新視角:恢復性司法模式[A];中國犯罪學研究會第十五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一輯)[C];2006年
6 楊崇華;張美英;;刑事政策與和諧社會的建設——以“恢復性司法”為視角[A];中國犯罪學研究會第十六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C];2007年
7 李艷霞;;倡導恢復性司法 構建和諧社會[A];中國犯罪學研究會第十五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一輯)[C];2006年
8 朱沅沅;謝雨;;恢復性司法的本土化[A];中國犯罪學研究會第十六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C];2007年
9 姚建龍;;恢復性少年司法在中國的實踐與前景[A];中國犯罪學研究會第十六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C];2007年
10 王飛;;試析刑罰權國有性面臨的挑戰(zhàn)[A];當代法學論壇(二○○九年第2輯)[C];2009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李游;恢復性司法:一個新的課題[N];人民法院報;2006年
2 劉仁文;恢復性司法不應只是“聽起來很美”[N];人民法院報;2007年
3 陳向陽;恢復性司法的涵義特征[N];吉林日報;2006年
4 靳明;規(guī)制恢復性司法之我見[N];江蘇法制報;2006年
5 朱玉棟;未成年人刑事案件適用恢復性司法的思考[N];江蘇經(jīng)濟報;2007年
6 王琳;“恢復性司法”當慎行[N];中國婦女報;2006年
7 賈永平;適用恢復性司法的現(xiàn)實必要性[N];江蘇法制報;2006年
8 中國政法大學證據(jù)科學研究院講師、法學博士后 吳丹紅;關于恢復性司法的一個反思[N];人民法院報;2007年
9 狄小華 本報記者 孫繼斌;刑事司法的重要課題:刑事一體化和恢復性司法[N];法制日報;2004年
10 張勇 田濟民;防控未成年人犯罪應提倡恢復性司法[N];檢察日報;2004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田小豐;論刑事和解[D];復旦大學;2012年
2 葛琳;刑事和解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2007年
3 張善q,
本文編號:254977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falvlunwen/susongfa/25497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