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說事”與刑事和解:一個法文化本相的比較
[Abstract]:Based on the concept of "harmony", the Tibetan "saying things" () pursues the values of pragmatism and humanism, while the criminal reconciliation originated from the West is considered by the "rationalism" and advocates the restoration of the concept of justice and balance. The similarities in system design and function orientation can not hide the difference of legal culture behind them. However, in the special geographical and cultural space of Tibetan area, the value implication of criminal reconciliation and "saying things" can be communicated, alleviate the judicial dilemma at the grass-roots level, and enhance the complementarity of the level of criminal governance. The two have an integrated system and conceptual basis.
【作者單位】: 西北師范大學法學院;
【基金】:2014年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藏區(qū)非常規(guī)性糾紛研究”(項目編號:14CMZ009) 2012年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青年項目“甘青川藏族部落社會糾紛解決機制研究”(項目編號:12XJC850004)階段成果
【分類號】:D925.2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4條
1 劉藝工;張鵬飛;;西部開發(fā)語境下的藏族部落習慣法——以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為例[J];甘肅理論學刊;2010年03期
2 王海聰;;以刑事和解方式推進藏族習慣法與國家法的互動——以果洛藏族習慣法中的“賠命價”“賠血價”為例[J];青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5期
3 蘇永生;;中國藏區(qū)刑事和解問題研究——以青海藏區(qū)為中心的調查分析[J];法制與社會發(fā)展;2011年06期
4 曾令健;;糾紛解決儀式的象征之維——評維克多·特納的《象征之林》[J];社會學研究;2008年04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鄧建輝;刑事和解制度化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09年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姜敏;;理性詰問:刑事和解是否是“以錢買刑”[J];北方法學;2010年05期
2 劉東根;恢復性司法及其對我國刑事司法實踐的借鑒[J];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2期
3 梅勝;;刑事和解理論與我國刑法基本原則的價值沖突及平衡[J];長白學刊;2009年05期
4 勉衛(wèi)忠;;寺院城鎮(zhèn)的興起及其功能[J];柴達木開發(fā)研究;2008年02期
5 三木才;;關于“苯神血祭”儀軌與都蘭吐蕃古墓——吐蕃殯葬文化研究系列之一[J];柴達木開發(fā)研究;2011年03期
6 郭銳林;;論刑事和解的理念基礎[J];長春大學學報;2010年09期
7 趙琳琳;;構建和諧社會背景下的刑事和解制度[J];成都行政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2006年03期
8 章華峰;;我國刑事和解的理論基礎[J];重慶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5期
9 桑愛英;;對構建刑事和解制度的思考[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12期
10 張明友;鐘德剛;朱德林;;輕微刑事案件開展刑事和解的實證分析[J];重慶工商大學學報(西部論壇);2008年S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王文生;周慶峰;;從社會主義法治理念視角下芻議寬嚴相濟刑事政策[A];第二屆國家高級檢察官論壇論文集[C];2006年
2 劉志成;;刑事和解與公訴權:功能互補[A];第二屆國家高級檢察官論壇論文集[C];2006年
3 上海市長寧區(qū)檢察院課題組;;我國檢察機關在刑事和解發(fā)展中的基本立場[A];第三屆國家高級檢察官論壇論文集[C];2007年
4 甄貞;;刑事和解的理念及在我國的實踐[A];第三屆國家高級檢察官論壇論文集[C];2007年
5 黃維智;;合意在刑事訴訟中的應用及其限制[A];第三屆國家高級檢察官論壇論文集[C];2007年
6 李艷;徐鳳霞;;論公訴階段寬嚴相濟刑事政策的實現(xiàn)[A];第六屆國家高級檢察官論壇論文集[C];2010年
7 葉祖懷;;寬嚴相濟視野下刑事和解制度的構建[A];第六屆國家高級檢察官論壇論文集[C];2010年
8 陸離;;有關吐蕃太子的文書研究[A];敦煌歸義軍史專題研究四編[C];2009年
9 曾現(xiàn)江;;嘉絨研究綜述(初稿)[A];“藏彝走廊歷史文化”學術討論會會議論文[C];2003年
10 張雪慧;;明代藏區(qū)施政及其對藏族社會之影響[A];明史研究論叢(第六輯)[C];2004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淡樂蓉;藏族“賠命價”習慣法研究[D];山東大學;2010年
2 佟金玲;司法儀式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3 卓嘎;藏族天文歷算傳承模式及其變遷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4 楊文法;熱貢賽姆耘宗教信仰類型與功能研究[D];蘭州大學;2011年
5 鄧紅;鄉(xiāng)村少數(shù)民族兒童的學校生活:甘肅民族地區(qū)農村學校教育的田野考察[D];蘭州大學;2011年
6 徐振燕;任乃強的西南圖景[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7 薛靜麗;刑罰權的動態(tài)研究[D];山東大學;2011年
8 扎西卓瑪;藏傳佛教佛經(jīng)翻譯史研究[D];蘭州大學;2011年
9 劉仁文;刑事政策及其過程[D];中國政法大學;2002年
10 姜濤;刑事程序分流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200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曉冉;論重罪案件刑事和解[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2 曹剛果;刑事訴訟契約問題研究[D];湘潭大學;2010年
3 李婷;刑事和解制度的法理思考[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4 陳杰;寬嚴相濟刑事政策與刑事檢察工作[D];蘇州大學;2010年
5 曹玉峰;刑事和解制度的價值及其適用[D];蘭州大學;2010年
6 翟海峰;寬嚴相濟刑事政策的司法實現(xiàn)[D];河北師范大學;2010年
7 王慧玲;故意傷害罪認定及量刑中若干問題探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8 劉正海;論刑事和解制度在審查起訴階段的適用[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9 柏莉;論我國刑事和解制度的構建[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10 韓孔林;刑事和解若干問題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陳瑞華;;通過法律實現(xiàn)程序正義——薩默斯“程序價值”理論評析[J];北大法律評論;1998年01期
2 張建偉;新法律經(jīng)濟學:理論流派與反思性評論[J];財經(jīng)研究;2000年09期
3 朱穎俐;私了協(xié)議法律效力的確認[J];當代法學;2003年07期
4 張旭;蔡一軍;;恢復性司法踐行理路探析——以歐洲的實踐為視角[J];當代法學;2007年04期
5 馬靜華;刑事和解的理論基礎及其在我國的制度構想[J];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學院學報;2003年04期
6 陳興良;罪刑法定司法化研究[J];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學院學報;2005年04期
7 陳曉明;;修復性司法——一種刑事司法的新模式[J];福建法學;2007年01期
8 馬靜華;羅寧;;西方刑事和解制度考略[J];福建公安高等?茖W校學報;2006年01期
9 陳曉明;林勇;;修復性司法:構建和諧社會的一種路徑[J];福建公安高等?茖W校學報;2007年01期
10 李秀群;;司法過程中的利益衡量[J];法律方法;2003年00期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3條
1 本報記者 蔣安杰;[N];法制日報;2005年
2 初殿清;[N];檢察日報;2007年
3 安徽師范大學政法學院、最高人民法院 奚瑋邋江顯和;[N];檢察日報;2007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5條
1 謝暉;中國古典法律解釋的哲學向度[D];山東大學;2005年
2 姚建龍;福利、懲罰與少年控制[D];華東政法學院;2006年
3 許道敏;民權刑法論[D];北京大學;2001年
4 葛琳;刑事和解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2007年
5 吳立志;恢復性司法基本理念研究[D];吉林大學;2008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景年紅;;刑事和解限制論[J];法制與社會;2007年07期
2 李遠桃;;論刑事和解應當慎行[J];今日南國(理論創(chuàng)新版);2008年11期
3 宋英輝;;刑事和解的實證分析與辯證考量[J];人民檢察;2008年24期
4 張健英;;“刑事和解”及其社會效應分析[J];中共樂山市委黨校學報;2008年02期
5 王瑞君;;刑事和解:人本主義的對話型和解[J];齊魯學刊;2008年03期
6 龔永強;張亞力;賈永強;;檢察視野下刑事和解的理論與實踐[J];昆明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9期
7 于志剛;;刑事和解的正當性追問——中國政法大學首次“青年教師學術沙龍”觀點綜述[J];政法論壇;2009年05期
8 譚澤林;趙秋生;;我國刑事和解實施中的問題與相應實體、程序法完善[J];政治與法律;2009年09期
9 王濤;劉曉;;論刑事和解的本土化與制度構建[J];隴東學院學報;2009年04期
10 張文雯;;淺析我國刑事和解之制度因素[J];中外企業(yè)家;2009年10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湯道剛;;救助被害人的優(yōu)化選擇——倡導刑事和解的犯罪學思考[A];中國犯罪學研究會第十六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C];2007年
2 趙鳳祥;劉昊;;重罪案件適用刑事和解的可行性分析[A];第九屆國家高級檢察官論壇論文集:其他[C];2013年
3 郭云忠;;刑事和解現(xiàn)狀之調查[A];中國犯罪學研究會第十六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C];2007年
4 周婭;姚石京;;刑事和解之內涵探析與價值定位——刑事被害救濟的新思維[A];中國犯罪學學會第十七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5 郭勇;劉小榮;;淺析檢察機關開展刑事和解工作存在的問題和對策[A];當代法學論壇(二0一一年第三輯)[C];2011年
6 孫光駿;;關于刑事和解的幾個法律問題[A];第二屆國家高級檢察官論壇論文集[C];2006年
7 易珍榮;;刑事和解——構建和諧社會的一種有效方式[A];第二屆國家高級檢察官論壇論文集[C];2006年
8 胡錦萍;;論刑事和解在我國的運用[A];第三屆國家高級檢察官論壇論文集[C];2007年
9 樂紹光;茍紅兵;;刑事和解原則下的檢察權能重構[A];第三屆國家高級檢察官論壇論文集[C];2007年
10 甄貞;;刑事和解的理念及在我國的實踐[A];第三屆國家高級檢察官論壇論文集[C];2007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劉璐 郭璽;刑事和解 恢復被犯罪破壞的和諧[N];人民法院報;2009年
2 丁國鋒;無錫出臺刑事和解工作意見[N];法制日報;2007年
3 陸曙光邋吳海研 記者 丁國鋒;輕微刑案方可刑事和解[N];法制日報;2007年
4 李青;永豐檢察院嘗試刑事和解引發(fā)爭議[N];法制日報;2007年
5 本報記者 何淼玲 通訊員 張吟豐 實習生 秋靜;省會首例刑事和解目擊記[N];湖南日報;2006年
6 何淼玲 通訊員 苗霞;刑事和解:助推和諧社會建設的利器[N];湖南日報;2007年
7 見習記者 劉坷;我省出臺刑事和解規(guī)定:輕微刑事案可“私下和解”[N];湖南經(jīng)濟報;2006年
8 羅欣;刑事和解:糾紛解決機制的本土化探索[N];檢察日報;2006年
9 黃建良;以刑事和解促社會和諧[N];檢察日報;2006年
10 何書生;刑事和解利于當事人權益雙向保護[N];檢察日報;2007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3條
1 鄧建輝;刑事和解制度化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09年
2 葛琳;刑事和解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2007年
3 周凱東;檢察環(huán)節(jié)刑事和解研究[D];吉林大學;2013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孫志輝;刑事和解制度探究[D];西南政法大學;2009年
2 王剛;論刑事和解模式的構建[D];蘭州大學;2010年
3 郭小巒;中國刑事和解的困境與出路[D];中國政法大學;2010年
4 劉偉;刑事和解的功能與價值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2010年
5 齊帥;刑事和解與重罪[D];中國政法大學;2010年
6 曲曉麗;試論刑事和解及本土化構建[D];山東大學;2009年
7 張紹鈞;論刑事和解[D];山東大學;2009年
8 曾鋒;中國刑事和解若干問題研究[D];貴州大學;2008年
9 劉政寧;刑事和解的幾個相關問題研究[D];貴州大學;2008年
10 鄭琦;論刑事和解及其制度設計[D];華東政法大學;2008年
,本文編號:245491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falvlunwen/susongfa/24549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