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的事實——并及我國《刑事訴訟法》的修訂問題
[Abstract]:In the West, although people have realized that the fact in the judicial process is fundamentally a discretionary problem since the Middle Ages, until the rise of realistic jurisprudence, this kind of understanding only became a kind of universal social consensus. However, up to now, all kinds of theories, including realistic jurisprudence, seem to have no systematic analysis of the discretionary nature of facts from a logical point of view. The theory of "open works" by Eco provides enough enlightenment for the completion of this task: the fact has the nature of discretion, because it is a completely open work. The evidence of this conclusion not only helps to clarify the relevant disputes in theory, but also provides a reflection and further perfection fulcrum for the legislation of criminal procedure in our country.
【作者單位】: 廈門大學法學院;
【基金】: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基于法律方法的司法公信力構(gòu)造問題研究”(12CFK007) 福建省社科基金項目“司法公信力與法律方法論”(2012B017)
【分類號】:D925.2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華;客觀真實是訴訟證明的終極目標——訴訟證明標準之理性分析[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3年04期
2 高新華;論以人為本司法觀的理論基礎(chǔ)——從新憲法修正案談起[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03期
3 陳愛萍;馬克思“市民社會”概念的演變[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年03期
4 楊立江;大學生道德人格建構(gòu)芻議[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01期
5 胡文木;論法治與人性——兼論“人性惡”理論之得失[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5期
6 管在高;非營利組織與社會中介組織概念之辨析[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5期
7 王世洲;關(guān)于中國死刑制度的反思[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3期
8 李春霞;可持續(xù)發(fā)展與兩種文化的整合[J];北方論叢;2005年01期
9 莊嚴;對馬克思唯物史觀歷史主體的深層理論思考[J];北方論叢;2005年05期
10 朱慶育;尋求民法的體系方法——以物權(quán)追及力理論為個案[J];比較法研究;2000年02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4條
1 岳永杰;;論信息化時代下的倫理建設(shè)[A];“科技高速發(fā)展對倫理道德底線的沖擊及其化解”主題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2 周松峰;;論晉江企業(yè)文化模式的時代構(gòu)建[A];朱熹理學與晉江文化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3 吾淳;;由精英而大眾:荀子與孔孟倫理思想之別及其意義[A];國際儒學研究(第十五輯)——2006國際儒學論壇論文集[C];2006年
4 荀振芳;;學術(shù)自律視角中的學術(shù)自由[A];慶祝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成立20周年大會暨2003年高等教育國際論壇論文集[C];2003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寇鵬程;作為審美范式的古典、浪漫與現(xiàn)代的概念[D];復旦大學;2004年
2 趙承壽;論司法裁判中的事實問題[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2年
3 叢日云;基督教二元政治觀與近代自由主義[D];天津師范大學;2001年
4 曲新久;刑事政策的權(quán)力分析[D];中國政法大學;2001年
5 楊偉東;行政行為司法審查強度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2001年
6 陳章樂;社會主義法治化初論[D];中共中央黨校;2002年
7 張軍;人的發(fā)展的歷史形態(tài)及其當代意蘊[D];中共中央黨校;2002年
8 鐘愛軍;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政治權(quán)力關(guān)系[D];中共中央黨校;2002年
9 劉君栩;資本與生產(chǎn)力關(guān)系的哲學審視[D];中共中央黨校;2002年
10 葛明珍;論權(quán)利沖突[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2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梁宏輝;民事起訴權(quán)保障研究[D];湘潭大學;2004年
2 楊玉翠;科學與人文之間[D];安徽師范大學;2004年
3 金暉;民事訴訟證明標準的理論與運用[D];華東政法學院;2005年
4 廖懷高;論法律推理的客觀性[D];西南師范大學;2003年
5 陳迎年;海德格爾存在論差異中的世界[D];陜西師范大學;2000年
6 李斌;有關(guān)合同法中顯失公平規(guī)則的探討[D];對外經(jīng)濟貿(mào)易大學;2000年
7 蔡書貴;實踐性道德主體的建構(gòu)與發(fā)展[D];首都師范大學;2001年
8 姚亮;愛默生與美國民族文學進程[D];蘇州大學;2001年
9 王志軍;從馬克思早期對宗教的批判看哲學的根本變革[D];黑龍江大學;2001年
10 高巍;英美法三國行政訴訟制度比較研究[D];黑龍江大學;2001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3條
1 蘇力;糾纏于事實與法律之中[J];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學院學報;2000年03期
2 楊建軍;法律事實的概念[J];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學院學報;2004年06期
3 童世駿;;“事實”與“規(guī)范”的關(guān)系:一個哲學問題的政治—法律含義[J];求是學刊;2006年05期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呂美麗;;試論我國民事訴訟中如何提高司法效率——兼論我國民事訴訟程序的完善[J];法制與社會;2011年23期
2 柯陽友;馮慧敏;;檢察機關(guān)提起民事抑或行政公益訴訟[J];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3期
3 金鑫;張靜;;一方當事人死亡或終止后的訴訟繼承問題[J];人民司法;2011年03期
4 陳巍;;環(huán)境污染司法訴訟程序的專業(yè)化之路[J];環(huán)境保護;2011年12期
5 呂小艷;;對民國“七君子”事件的法律分析——從文本和價值角度切入[J];理論界;2011年07期
6 藍向東;;美國酒后駕車的入罪標準及訴訟程序[J];中國檢察官;2011年11期
7 ;民事起訴講技巧[J];農(nóng)民文摘;2011年08期
8 莊美玉;;民商事訴訟中兩岸律師協(xié)助調(diào)查取證的角色[J];中國律師;2010年05期
9 陳偉;賈新耐;李桂平;;訴調(diào)對接下的懷仁模式調(diào)查[J];中國審判;2011年06期
10 王天華;;日本行政訴訟的構(gòu)造變革——以最近“公法上的當事人訴訟”判例為中心[J];行政法論叢;2010年00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韓旭;;論精神病人強制醫(yī)療訴訟程序的構(gòu)建[A];中國犯罪學研究會第十六屆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下冊)[C];2007年
2 陳麗;;關(guān)于行政訴訟的法律審與事實審的探討[A];2003年度全省法院“法官職業(yè)化建設(shè)理論與實踐”研討會論文專輯[C];2003年
3 劉文燕;高路;;環(huán)境污染被害人救濟法律問題研究[A];資源節(jié)約型、環(huán)境友好型社會建設(shè)與環(huán)境資源法的熱點問題研究——2006年全國環(huán)境資源法學研討會論文集(一)[C];2006年
4 袁紅兵;;當事人主義訴訟模式中審判者的訴訟職能[A];首屆貴州法學論壇文集[C];2000年
5 田鵬輝;;構(gòu)建我國刑事被害人社會保障制度之思考[A];中國犯罪學學會第十七屆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6 江偉;吳澤勇;;董必武訴訟法學思想初探[A];董必武法學思想研究文集(第一輯)[C];2001年
7 王洪;;論訴訟證明[A];2000年邏輯研究專輯[C];2000年
8 姚莉;郭倍倍;;論董必武同志的程序正義觀[A];董必武法學思想研究文集(第二輯)[C];2003年
9 王西平;;激活陪審選擇權(quán)的的進路:規(guī)制與救濟——以申請陪審為視角[A];全國法院系統(tǒng)第二十二屆學術(shù)討論會論文集[C];2011年
10 楊榮馨;薛永慧;;略論董必武對我國民事程序法制建設(shè)的重大貢獻[A];董必武法學思想研究文集(第五輯)[C];2006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陳美芳;刑事附帶民事訴訟程序的立法不足[N];江蘇經(jīng)濟報;2005年
2 樊崇義;完善的訴訟程序是政治文明的標志[N];檢察日報;2003年
3 蘭鋒 亞華 力生;海門嚴把案件進入訴訟程序關(guān)[N];江蘇法制報;2009年
4 齊 奇;英國訴訟程序的繁雜與便捷(三)[N];人民法院報;2005年
5 齊 奇;繁雜與便捷:英國訴訟程序觀察(一)[N];人民法院報;2005年
6 記者 程仁山 通訊員 榕法;我省法院受理各類案件34萬余件[N];福州日報;2009年
7 徐開勇;行政行為事實問題的審查標準[N];人民法院報;2005年
8 趙軍(作者系北京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經(jīng)濟審判第二庭庭長);瑞士法院的訴訟程序[N];人民法院報;2002年
9 記者 鹿振林 通訊員 張海峰;我市建立仲裁調(diào)解與訴訟程序相銜接機制[N];萊蕪日報;2010年
10 過雪琴;淺議訴訟程序的轉(zhuǎn)換[N];江蘇經(jīng)濟報;2004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任學強;腐敗犯罪特殊訴訟程序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10年
2 王兵;法官自由裁量權(quán)的程序控制[D];中國政法大學;2005年
3 栗崢;后現(xiàn)代證據(jù)理論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2008年
4 劉銘;訴訟事實與糾紛事實的關(guān)系[D];吉林大學;2009年
5 楊偉東;行政行為司法審查強度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2001年
6 方金剛;案件事實認定論[D];中國政法大學;2004年
7 陳璽;唐代訴訟制度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9年
8 陳正偉;后現(xiàn)代法學視角下的ADR研究[D];吉林大學;2006年
9 趙承壽;論司法裁判中的事實問題[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2年
10 劉鵬;論俄羅斯民事訴訟法的變革[D];中國政法大學;2006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韋大志;論我國民事推定制度的完善[D];四川大學;2005年
2 常銳;我國行政訴訟第三人制度探析[D];內(nèi)蒙古大學;2006年
3 吳潤松;論檢察機關(guān)提起民事公益訴訟的主體資格和程序設(shè)計[D];安徽大學;2006年
4 梁渲晶;論犯罪分類的訴訟程序意義[D];中國政法大學;2011年
5 王睿;侵犯商業(yè)秘密刑事訴訟若干問題研究[D];華東政法學院;2005年
6 徐文暉;防治刑訊逼供法律問題研究[D];湖南大學;2008年
7 李靜;論程序公正[D];山東大學;2008年
8 賈志敏;論抽象行政行為的司法審查[D];內(nèi)蒙古大學;2005年
9 張嫣;“訴調(diào)對接”機制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8年
10 公衍義;行政補償訴訟程序問題實證研究[D];山東大學;2006年
,本文編號:239875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falvlunwen/susongfa/23987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