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民事訴訟當事人具體化義務的中國路徑
[Abstract]:The party's duty of concretization is the inevitable outcome of adopting the doctrine of debate in civil litigation and pursuing the doctrine of claim responsibility.It includes concretization of factual statement and concretization of evidence statement.In order to protect the court's trial interests, the party's defensive interests and the witness's personality interests, Germany, Japan and other continental law countries and regions, as well as Anglo-American and French countries. A rule system centering on this obligation or similar to this obligation has been established. The concrete obligation of the parties in our country was conceived in the Civil Procedure Law of 1991, and produced the Certain Provisions on Civil Procedure Evidence promulgated in 2001. It was supported by the principle of good faith and the pretrial procedure in the newly revised Civil Procedure Law of 2012. There are still many deficiencies in the actual operation of the parties'specific obligations due to the neglect of th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circles.Therefore, the legislative methods should be innovated, the rules system should be improved, the pre-trial procedure should be perfected, and the right to clarify the specific purpose should be enriched in order to better play the procedural effect of the parties' specific obligations.
【作者單位】: 蘇州大學王健法學院;
【分類號】:D925.1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8條
1 張海燕;;“進步”抑或“倒退”:美國民事起訴標準的最新實踐及啟示——以Twombly案和Iqbal案為中心[J];法學家;2011年03期
2 周成泓;;走向動態(tài):民事訴訟當事人的具體化義務[J];華南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2期
3 劉顯鵬;;論民事訴訟中的抗辯[J];理論月刊;2009年07期
4 劉顯鵬;;民事訴訟中的摸索證明探析[J];法學論壇;2010年04期
5 胡亞球;;民事訴訟制度進化中的爭點整理程序[J];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03期
6 張衛(wèi)平;民事訴訟基本模式:轉換與選擇之根據(jù)[J];現(xiàn)代法學;1996年06期
7 王聰;鄭則川;;有序與效率:當事人主張的具體化義務研究——以民事訴訟為視角[J];西南政法大學學報;2012年01期
8 占善剛;;民事訴訟中的抗辯論析[J];煙臺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3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段文波;要件事實的基礎[D];重慶大學;2007年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尹春麗;;論中國法制發(fā)展的戰(zhàn)略選擇[J];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01年00期
2 胡小紅;;經濟法學視野中的行政法[J];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01年00期
3 王繼軍;;關于我國反壟斷法的幾個問題[J];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02年01期
4 翟繼光;;經濟法責任研究[J];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03年02期
5 程乃勝;;何謂法理學——讀龐德的《法理學》(第一卷)[J];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04年02期
6 程乃勝;;論法制現(xiàn)代化研究中的歷史哲學研究范式[J];安徽大學學報;2006年05期
7 李生斌;司法程序公正的歷史性和時代要求——兼評我國司法程序公正的現(xiàn)狀及其發(fā)展空間[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0年02期
8 陳春丹;;我國刑事訴訟中證人出庭現(xiàn)狀解析[J];安徽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0年03期
9 王清平;;論科研不端行為的法律性[J];安徽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6期
10 周忠學;;遷戶并村背景下農民法律意識的解析[J];安徽農業(yè)科學;2012年09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溫輝;;我國檢察機關性質分析[A];第三屆國家高級檢察官論壇論文集[C];2007年
2 李擁軍;劉雪斌;韋霏;;中國法理學三十年(1978—2008)[A];中國法學三十年(1978-2008)[C];2008年
3 卞建林;高家偉;譚秋桂;孫銳;;中國訴訟法學三十年(1978—2008)[A];中國法學三十年(1978-2008)[C];2008年
4 王樹義;汪再祥;;中國環(huán)境法學三十年(1978—2008)[A];中國法學三十年(1978-2008)[C];2008年
5 何靜;;淺論我國海洋生態(tài)安全法制建設[A];生態(tài)安全與環(huán)境風險防范法治建設——2011年全國環(huán)境資源法學研討會(年會)論文集(第二冊)[C];2011年
6 吳杰華;;對馬克思主義法本質的再認識——兼論和諧社會構建的法理基礎[A];河北省首屆社會科學學術年會論文專輯[C];2007年
7 陳家旭;;論實質法律推理[A];法律邏輯與法學教育——第十五屆全國法律邏輯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2007年
8 印大雙;;中國法律推理研究現(xiàn)狀與展望[A];法律邏輯與法律思維——第十七屆全國法律邏輯學術討論會交流論文[C];2009年
9 郭潔;;現(xiàn)行土地所有權確權程序的改革[A];當代中國遼寧發(fā)展·創(chuàng)新·和諧——遼寧省第二屆哲學社會科學學術年會獲獎成果文集[C];2009年
10 徐靜琳;李瑞;游依群;康洛奎;諶愛華;張甄;孟慶剛;姚杰;;規(guī)章編纂研究[A];2003年政府法制研究[C];2003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丁茂中;反壟斷法實施中的相關市場界定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2 吳旅燕;論我國私有財產權的憲法保護[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3 魏樹發(fā);論我國成年監(jiān)護制度改革[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4 邢樹東;稅收彈性研究[D];東北財經大學;2010年
5 楊瑞;民事審級制約機制研究[D];武漢大學;2009年
6 阮思宇;論知識產權的權利限制[D];吉林大學;2011年
7 王錦;環(huán)境法律責任與制裁手段選擇[D];中共中央黨校;2011年
8 潘華志;權利沖突的法理思考[D];中共中央黨校;2011年
9 王文生;國家非公開行使權力的法治[D];中共中央黨校;2011年
10 郭響宏;俄國1864年司法改革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董芳芳;湖北省畜產品質量安全法律問題研究[D];華中農業(yè)大學;2010年
2 張兵;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法律問題研究[D];華中農業(yè)大學;2010年
3 朱漢明;基于農民權益的植物新品種保護法律問題研究[D];華中農業(yè)大學;2010年
4 陳潔麗;學校教育懲戒權的國際比較[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5 張浩;行政執(zhí)法中的正當程序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6 張玉英;商業(yè)廣告虛假薦證的民事責任[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7 趙國慶;遠程審判初探[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8 傅倆艷;探析我國民事再審事由[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9 李亞微;中國外資并購反壟斷審查機制完善之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10 賈立麗;我國刑事訴訟“情況說明”問題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周成泓;;論民事訴訟中的摸索證明[J];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大學學報);2008年04期
2 汪淵智,李志忠;抗辯權略論[J];福建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3年03期
3 張衛(wèi)平;論我國法院體制的非行政化——法院體制改革的一種基本思路[J];法商研究(中南政法學院學報);2000年03期
4 蔡虹;審前準備程序的功能、目標及其實現(xiàn)——兼論法院審判管理模式的更新[J];法商研究;2003年03期
5 李漢昌;美國民事審前程序中值得借鑒的幾個問題[J];法學評論;1998年06期
6 畢玉謙;;民事訴訟起訴要件與訴訟系屬之間關系的定位[J];華東政法學院學報;2006年04期
7 周成泓;;走向動態(tài):民事訴訟當事人的具體化義務[J];華南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2期
8 張衛(wèi)平;起訴條件與實體判決要件[J];法學研究;2004年06期
9 占善剛;;主張的具體化研究[J];法學研究;2010年02期
10 章恒筑;試論民事訴訟攻擊防御理論綜述——基于大陸法系法學范式的視角[J];南京社會科學;2005年07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羅嘉司;少年司法制度的完善[J];理論界;2005年08期
2 姬厚實;;論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制度的缺陷與完善[J];科技信息;2008年26期
3 張迪生;;論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制度的缺陷及完善[J];金卡工程(經濟與法);2010年04期
4 王賓祖;;關于我國取保候審制度若干問題的思考[J];金卡工程(經濟與法);2011年05期
5 唐磊;陳利紅;;論鑒定結論的質證[J];中國司法鑒定;2005年06期
6 馮純良;;軍隊律師若干問題研究[J];武警學院學報;2006年04期
7 潘洪波;王進;;論我國司法鑒定制度的完善[J];徐州工程學院學報;2006年07期
8 范立仁;余向陽;;仲裁裁決的司法審查簡論[J];法制與社會;2008年27期
9 王敬;;論行政訴訟中的人權保障與完善[J];今日南國(理論創(chuàng)新版);2009年12期
10 中國政法大學研究生院暑假實踐團;;刑事和解的實證考察與理論反思[J];福建法學;2009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7條
1 張敏;;試論我國訴訟代理問題的完善[A];吉林省行政管理學會“加強體制機制創(chuàng)新,,建設服務型政府”研討會論文集(《吉林政報》2008·理論專刊)[C];2008年
2 歐陽旭章;呂剛;;試論罪犯矯正制度的完善與構建和諧社會[A];中國犯罪學研究會第十五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一輯)[C];2006年
3 胡道才;魏俊哲;;調審分離的司法實踐及制度完善[A];董必武法學思想研究文集(第七輯)[C];2008年
4 王祥珍;;超期羈押與換押證制度[A];貴州省2004年刑法學年會論文集[C];2004年
5 徐瑞祥;;司法體制改革、制度完善與司法的公平與正義[A];董必武法學思想研究文集(第四輯)[C];2005年
6 史小紅;;審判公開與人民陪審員制度[A];司法體制改革專題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7 劉濤;成武利;;論辯訴交易在我國的實踐及制度完善[A];第三屆西部律師發(fā)展論壇論文集[C];2010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記者 黃深鋼 岳德亮;杜絕違法“強拆”需制度完善[N];新華每日電訊;2010年
2 徐震 王銘東;人身權利 物質保障 義務制約 三大缺憾難讓證人從容出庭[N];檢察日報;2000年
3 張雪妲;檢察官有哪些職責和義務?[N];檢察日報;2000年
4 本報記者 王斗斗 整理;統(tǒng)一少捕慎捕尺度以案例形式具體化[N];法制日報;2011年
5 本報評論員;在具體化上下功夫[N];檢察日報;2002年
6 河南省新密市人民法院 鄭會軍;執(zhí)行標的的限制和排除應具體化法定化[N];人民法院報;2010年
7 徐梅 尉連東;如何履行告知被害人義務[N];檢察日報;2001年
8 陳一新 趙維清;民行案件:申訴人義務待明確[N];檢察日報;2002年
9 李文鋒;告訴你的權利 明確我的義務[N];人民法院報;2001年
10 記者杜星星 通訊員劉敦;奇臺縣檢察院四項措施促保密安全[N];昌吉日報;201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謝佳芬;刑事辯護制度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2008年
2 湯茂寶;監(jiān)視居住制度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2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場;論我國民事司法鑒定結論的證據(jù)審查[D];蘇州大學;2007年
2 張勁松;論人民監(jiān)督員制度的完善[D];上海交通大學;2007年
3 紅英;中國取保候審制度改革研究[D];內蒙古大學;2008年
4 婁建民;中國刑事附帶民事訴訟制度改革研究[D];內蒙古大學;2008年
5 沈桐生;司法救助制度研究[D];西南政法大學;2009年
6 陳楊希;我國執(zhí)行和解制度研究[D];廈門大學;2009年
7 宗華;論補充偵查制度[D];四川大學;2007年
8 金珊;論我國檢察機關的偵查監(jiān)督制度[D];吉林大學;2005年
9 張倆德;論我國釋明權制度的現(xiàn)狀及其完善[D];廈門大學;2008年
10 劉小鷗;論我國社區(qū)矯正制度的建立與完善[D];湘潭大學;2006年
本文編號:222451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falvlunwen/susongfa/22245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