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技術與證據(jù)裁判:一種歷史進路的研究
[Abstract]:The characteristic of the use of evidence by the divine judge is to separate the question of evidence from the fact of the case, the question of evidence is decided by the judge, and the others are handed over to the "God", which results in the breakage of th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evidence and the facts of the case. After the Middle Ages, academic theories and empirical methods were widely used in system construction and case handling, which provided intellectual support for judges to correctly identify the facts of cases. As a result, the system of statutory evidence is obviously progressive: the correspondence between the evidence and the facts of the case enables people to examine the errors in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facts, and the rules of proof concluded on the basis of experience are helpful to the realization of the justice of the judge. " The impact of the age of high-quality technical evidence on the principle of modern evidence adjudication is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evidence system.
【作者單位】: 湘潭大學法學院;
【基金】:湖南省教育廳青年項目“中國社會變遷與刑事訴訟制度現(xiàn)代化”(07B080)
【分類號】:D915.3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6條
1 王亞新;刑事訴訟中發(fā)現(xiàn)案件真相與抑制主觀隨意性的問題——關于自由心證原則歷史和現(xiàn)狀的比較法研究[J];比較法研究;1993年02期
2 Edward J. Imwinkelried ;王進喜;甄秦峰;;從過去30年美國使用專家證言的法律經歷中應吸取的教訓[J];證據(jù)科學;2007年Z1期
3 易延友;;對抗式刑事訴訟的形成與特色——兼論我國刑事司法中的對抗制改革[J];清華法學;2010年02期
4 孫琳;;比較法視野下的刑事證據(jù)種類[J];人民檢察;2009年11期
5 何家弘;;對法定證據(jù)制度的再認識與證據(jù)采信標準的規(guī)范化[J];中國法學;2005年03期
6 張友好;;經驗與規(guī)則之間:為法定證據(jù)辯護[J];中國刑事法雜志;2005年06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何志鵬;;非社會契約論[J];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05年01期
2 張小玲;李家宏;;論刑事訴訟中訴判同一原則[J];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05年01期
3 曹險峰;;羅馬法中的人格與人格權[J];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07年02期
4 肖順武;;試論民法意思自治理念之嬗變——基于民事主體視角之解析[J];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10年02期
5 陳嬰虹;論農民利益的缺失——從國家與農民契約關系的角度[J];安徽大學學報;2004年05期
6 劉少軍;論刑事程序對被追訴者的權利保障[J];安徽大學學報;2005年01期
7 李靜;;陪審制度的文化解讀——兼論我國新陪審制度[J];安徽大學學報;2005年06期
8 周開寧;;契約精神與和諧社會[J];安徽大學學報;2006年01期
9 萬毅;;偵查訊問程序的批判性重塑[J];安徽大學學報;2006年01期
10 程乃勝;;論法制現(xiàn)代化研究中的歷史哲學研究范式[J];安徽大學學報;2006年05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朱玉苗;;大學章程法律性質考察[A];通過章程的大學治理[C];2011年
2 郭立新;張紅梅;;論檢察權的外部監(jiān)督制約機制[A];首屆國家高級檢察官論壇論文集[C];2005年
3 張朝霞;王志坤;;在構建和諧社會的視野中論檢察機關的刑事政策改進[A];首屆國家高級檢察官論壇論文集[C];2005年
4 楊光;傅文魁;;刑事和解與公訴權[A];第二屆國家高級檢察官論壇論文集[C];2006年
5 郭云忠;;檢察權謙抑性的法理基礎[A];第二屆國家高級檢察官論壇論文集[C];2006年
6 黃維智;;合意在刑事訴訟中的應用及其限制[A];第三屆國家高級檢察官論壇論文集[C];2007年
7 熊霞;;論檢察職權配置的三個要求及其實現(xiàn)[A];第五屆國家高級檢察官論壇論文集[C];2009年
8 謝財能;;強制性偵查措施檢察監(jiān)督機制的不足與完善[A];第五屆國家高級檢察官論壇論文集[C];2009年
9 趙靖;;起訴階段如何實現(xiàn)寬嚴相濟刑事政策研究[A];第六屆國家高級檢察官論壇論文集[C];2010年
10 胡激洋;吳美滿;;從刑法文本到社會學意義的成功實踐——石獅市院妥善處理兩村村民聚眾斗毆的個案價值分析[A];第六屆國家高級檢察官論壇論文集[C];201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呂利;律簡身份法考論[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2 尹偉琴;民國祭田法律制度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3 顧遠飛;市場化環(huán)境下的大學運行邏輯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4 傅美蓉;從反再現(xiàn)到承認的政治[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5 戴均;當代中國轉型社會的政治認同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6 袁日新;經營者集中救濟研究[D];遼寧大學;2010年
7 尹佳濤;歷史與現(xiàn)實之間的政治思考[D];南開大學;2010年
8 金道銘;行政權力的制約和監(jiān)督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10年
9 劉穎;公民教育中的法制教育及其價值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10年
10 魏樹發(fā);論我國成年監(jiān)護制度改革[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波;刑事人身檢查制度研究[D];河北大學;2007年
2 賀磊;自由心證的法理與制度初探[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3 錢松;我國司法鑒定人民事責任法律屬性思考[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4 陳海嬌;我國刑事訴訟見證制度若干問題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5 張晨超;論我國刑事司法判例模式的建構[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6 王琪;論我國法官自由裁量權的合理運用[D];大連海事大學;2010年
7 劉艷榮;論我國行政訴訟調解制度的構建[D];大連海事大學;2010年
8 萬飛;我國刑事訴訟證明標準問題研究[D];湘潭大學;2009年
9 林雪嬌;偵訊程序中的人權保障[D];湘潭大學;2010年
10 陳志剛;公司法人人格否認訴訟程序研究[D];湘潭大學;2009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6條
1 王亞新;刑事訴訟中發(fā)現(xiàn)案件真相與抑制主觀隨意性的問題——關于自由心證原則歷史和現(xiàn)狀的比較法研究[J];比較法研究;1993年02期
2 江偉,徐繼軍;經驗與規(guī)則之間的民事證據(jù)立法[J];法學;2004年08期
3 李浩;民事證據(jù)立法與證據(jù)制度的選擇[J];法學研究;2001年05期
4 龍宗智;印證與自由心證——我國刑事訴訟證明模式[J];法學研究;2004年02期
5 王敏遠,張繼成,吳宏耀,劉榮軍,卞建林,陳衛(wèi)東,汪建成,樊崇義,毛立華,張建偉,魏曉娜,熊秋紅,楊建廣;“證據(jù)法的基礎理論”筆談[J];法學研究;2004年06期
6 龍宗智;證據(jù)分類制度及其改革[J];法學研究;2005年05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魏南;;論科學證據(jù)之適用[J];遼寧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7年01期
2 邱格屏;;論DNA的法律證據(jù)效應[J];南京大學法律評論;2002年01期
3 郭金明;;科學證據(jù)的概念和法律性質分析[J];江西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3期
4 金龍哲;王紅軍;王石磊;;論自由心證原則[J];安康師專學報;2006年03期
5 馬俊;;淺談法官對科學證據(jù)的認定[J];河南公安高等�?茖W校學報;2007年06期
6 胡志中;;訴訟證據(jù)制度發(fā)展沿革考[J];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11年02期
7 高瑜;王靜;;科學證據(jù)之耳紋證據(jù)可采性研究[J];社會科學論壇(學術研究卷);2006年06期
8 伍浩鵬;;簡論美國科學證據(jù)評估標準及其對我國的啟示[J];長沙鐵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3期
9 邱福軍;;對法定證據(jù)制度認識誤區(qū)的反思[J];河南公安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8年01期
10 吳宜航;張文君;;評古典自由心證制度[J];知識經濟;2010年15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條
1 陳勝利;;法庭科學舉證與司法鑒定審查[A];中國法醫(yī)學會全國第十一次法醫(yī)臨床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死刑案首次明確證據(jù)裁判原則[N];新華每日電訊;2010年
2 張斌 劉品新;簡易審如何進行“證據(jù)裁判”[N];檢察日報;2003年
3 盧山 承鈞;宿遷中級法院有效規(guī)范證據(jù)裁判把牢“生命線”[N];江蘇經濟報;2010年
4 鄭鍵;完善司法鑒定制度的思考[N];重慶日報;2007年
5 記者 吳兢;辦案取證 力克“口供情結”[N];人民日報;2006年
6 ;論法官自由心證審判原則[N];江蘇法制報;2005年
7 胡志堅;刑事證據(jù)認定必須遵循經驗法則[N];檢察日報;2007年
8 李昌盛;電腦量刑的利與弊[N];法制日報;2004年
9 記者 李旭兵 通訊員 劉改華;我省將采用注射方法執(zhí)行死刑[N];河南日報;2009年
10 戴玉忠;證據(jù)法學研究的新探索[N];檢察日報;200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6條
1 鄭未媚;自由心證原則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2005年
2 張弘;論證據(jù)裁判原則[D];中國政法大學;2006年
3 金玄默;論證據(jù)裁判主義[D];中國政法大學;2008年
4 熊英灼;民事證明程序的控制機制研究[D];湘潭大學;2012年
5 王淇;論民事訴訟中的經驗法則[D];中國政法大學;2009年
6 黃曉權;刑事證據(jù)制度的倫理審視[D];中南大學;2012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陽;論刑事證據(jù)裁判原則[D];山西大學;2012年
2 侯濟文;偵查程序視野下的證據(jù)裁判理念[D];山東大學;2010年
3 劉斌;刑事訴訟中的證據(jù)裁判原則研究[D];安徽大學;2011年
4 羅芳芳;證據(jù)科學視野中的科學證據(jù)解讀[D];中國政法大學;2010年
5 陳永佳;論刑事訴訟中科學證據(jù)的認證[D];西南政法大學;2010年
6 司艷寧;論科學證據(jù)[D];中國政法大學;2011年
7 楊雄文;民事訴訟中的科學證據(jù)[D];湘潭大學;2003年
8 趙軍;司法事實認定中的科學證據(jù)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9 蔣亞敏;論刑事訴訟法中證據(jù)裁判原則[D];安徽大學;2011年
10 成荔;證據(jù)裁判原則研究[D];內蒙古大學;2013年
,本文編號:216864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falvlunwen/susongfa/21686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