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實現(xiàn)“心的和解”——刑事和解制度的正當性困境及出路
本文選題:刑事和解 + 理性制度 ; 參考:《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年03期
【摘要】:刑事和解的正當性在于實現(xiàn)"心的和解"。"心的和解"包含大量的情感因素,這與理性設(shè)計的刑事和解制度存在著內(nèi)在矛盾。作為回歸實質(zhì)合理性的制度安排,刑事和解制度仍會遭遇理性制度與生活世界的沖突,而使其運作效果具有不確定性。刑事和解制度的司法操作,應(yīng)著眼于其正當性基礎(chǔ),促成"心的和解",努力消解其不確定因素。
[Abstract]:The justification of criminal reconciliation lies in the realization of "the reconciliation of the heart". "The reconciliation of the heart" contains a lot of emotional factors, which has internal contradictions with the system of rational design of criminal reconciliation. As a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 for the return to the substantive rationality, the system of criminal reconciliation will still encounter the conflict between the rational system and the living world, and the effect of its operation is inaccurate. Qualitative analysis. The judicial operation of criminal reconciliation system should focus on its legitimate basis, promote "reconciliation of the heart" and strive to dispel its uncertainties.
【作者單位】: 遼寧大學法學院;遼寧省本溪市南芬區(qū)人民檢察院;
【基金】:2013年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刑事訴訟法學方法論及運用”(13YJC820087) 遼寧省教育廳優(yōu)秀人才資助計劃(WJQ2012004)
【分類號】:D925.2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3條
1 尹伊文;;“制度決定論”的神話[J];讀書;2008年07期
2 杜宇;再論刑法上之“類型化”思維——一種基于“方法論”的擴展性思考[J];法制與社會發(fā)展;2005年06期
3 強世功;鄉(xiāng)村社會的司法實踐:知識、技術(shù)與權(quán)力──一起鄉(xiāng)村民事調(diào)解案[J];戰(zhàn)略與管理;1997年04期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趙坤;;論移植憲法的權(quán)威性[J];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11年02期
2 孫洪坤;;人權(quán)保障與刑事訴訟法的再修改——以刑事司法國際準則為視角[J];安徽大學學報;2006年04期
3 胡小紅;;公益訴訟與行政執(zhí)法的比較研究[J];安徽大學學報;2006年06期
4 劉小牛;儲育明;;誠信原則的價值與意義:從實體法到程序法[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2期
5 周阿紅;莫良元;;構(gòu)建我國現(xiàn)代自由心證保障體系的路徑探討[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08年01期
6 周采;;馬克思主義史學理論與教育史研究[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09年04期
7 田佳靈;;民意對司法裁判過程的影響[J];安徽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學報;2009年03期
8 李鳳梅;;我國農(nóng)地保護立法價值選擇的偏差及其糾正[J];安徽農(nóng)業(yè)科學;2011年29期
9 吳從環(huán);;論中國法治建設(shè)的內(nèi)在邏輯[J];安徽行政學院學報;2011年01期
10 陳海平;;偵查階段律師幫助:制度價值、國際標準與域外經(jīng)驗[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1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朱新力;梁亮;;在自由與限制之間——認真對待大學章程[A];通過章程的大學治理[C];2011年
2 梁曉淮;張舒翔;;轉(zhuǎn)變執(zhí)法理念 嚴格遵法守法 服務(wù)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shè)[A];第二屆國家高級檢察官論壇論文集[C];2006年
3 王學成;;我國檢察權(quán)制約行政權(quán)的制度構(gòu)建[A];第三屆國家高級檢察官論壇論文集[C];2007年
4 余輝勝;;從司法職權(quán)運行機制失范看司法改革[A];第三屆國家高級檢察官論壇論文集[C];2007年
5 金曉;;“慣用技術(shù)手段”在行政法以及行政訴訟法視角下的探討[A];發(fā)展知識產(chǎn)權(quán)服務(wù)業(yè),,支撐創(chuàng)新型國家建設(shè)-2012年中華全國專利代理人協(xié)會年會第三屆知識產(chǎn)權(quán)論壇論文選編(第一部分)[C];2011年
6 周蘭領(lǐng);;參與行政的行政訴訟保障[A];北京高校憲法學與行政法學博士生第二次論壇--“現(xiàn)代民主與行政法”研討會會議資料[C];2006年
7 孫日華;;警察如何解釋?——從“鄧玉嬌案”引發(fā)的思考[A];第四屆全國公法學博士生論壇論文集[C];2009年
8 竺效;;生態(tài)損害事實及其可填補之類型研究[A];生態(tài)文明與環(huán)境資源法--2009年全國環(huán)境資源法學研討會(年會)論文集[C];2009年
9 張明;;基于BT技術(shù)的網(wǎng)絡(luò)娛樂文化傳播——以伊甸園、5Q地帶網(wǎng)站為例[A];中國傳媒大學第一屆全國新聞學與傳播學博士生學術(shù)研討會文集[C];2007年
10 尚洪立;邱新華;;嫁接與耦合:法院調(diào)解正當性的現(xiàn)實出路——以賦予當事人程序選擇權(quán)為切入點[A];全國法院系統(tǒng)第二十二屆學術(shù)討論會論文集[C];2011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陳玉忠;宋代刑事審判權(quán)制約機制研究[D];河北大學;2009年
2 李國慶;解雇權(quán)限制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3 張純輝;司法判決書可接受性的修辭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4 張紅峰;大學組織變革中的博弈分析[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5 張雪樵;經(jīng)濟行政權(quán)法律監(jiān)督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6 余一凡;從馬克思到列寧:“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確立[D];南開大學;2010年
7 陳愛萍;第二國際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8 張偉強;法律制度的信息費用問題[D];山東大學;2010年
9 史根洪;嵌入視角下司法信任的研究[D];武漢大學;2010年
10 李寶君;非強制行政行為制度化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卞曉偉;新時期我國農(nóng)村糾紛的多元化解決機制研究[D];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2010年
2 畢波;論行政調(diào)查[D];長春理工大學;2010年
3 魏紅娟;馬克思與馬爾庫塞社會批判理論比較研究[D];浙江理工大學;2010年
4 陳娟;論我國行政決定說明理由制度的建構(gòu)[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5 張永斌;論我國量刑程序的相對獨立性[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6 張浩;行政執(zhí)法中的正當程序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7 張琨;論民事訴訟中的當事人陳述[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8 付華華;我國巡回審判制度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9 傅倆艷;探析我國民事再審事由[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10 李軍;偵查權(quán)下沉之檢察監(jiān)督制約模式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條
1 胡玉鴻;韋伯的“理想類型”及其法學方法論意義——兼論法學中“類型”的建構(gòu)[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02期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湯道剛;;保障刑事被害人的優(yōu)化選擇——倡導刑事和解的犯罪學思考[J];法制與社會;2008年15期
2 何新泰;;刑事和解的立法根據(jù)與程序要求[J];人民檢察;2009年04期
3 酈毓貝;;限制公安偵查階段輕傷害刑事和解[J];中國檢察官;2006年05期
4 謝鵬程;;刑事和解的理念與程序設(shè)計[J];人民檢察;2006年14期
5 孫海雄;陳然;;檢察權(quán)視野中刑事和解的實體問題探討[J];中國司法;2007年03期
6 周寶元;孫照軍;;輕微刑事案可“私下和解”[J];中國民兵;2007年03期
7 ;刑事和解:違背公平還是傳統(tǒng)理念破冰?[J];晚霞;2007年12期
8 黃瓊;苗理想;;建立刑事和解制度的多維透視[J];湖北經(jīng)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年07期
9 樊崇義;王文生;;關(guān)于刑事和解的若干問題探討[J];中國司法;2009年01期
10 潘馨;;我國刑事和解問題探析[J];金卡工程(經(jīng)濟與法);2009年05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鄭國;;淺談刑事和解制度[A];第三屆西部律師發(fā)展論壇論文集[C];2010年
2 范業(yè)宏;紀曉慧;;論我國刑事和解制度的構(gòu)建[A];第七屆國家高級檢察官論壇會議文章[C];2011年
3 藍藍;;刑事和解制度實施中的若干爭點[A];新規(guī)劃·新視野·新發(fā)展——天津市社會科學界第七屆學術(shù)年會優(yōu)秀論文集《天津?qū)W術(shù)文庫》(中)[C];2011年
4 孫光駿;;關(guān)于刑事和解的幾個法律問題[A];第二屆國家高級檢察官論壇論文集[C];2006年
5 歐丹;;農(nóng)村刑事糾紛解決機制探析——刑事和解制度的新課題[A];2011廣東社會科學學術(shù)年會——地方政府職能與社會公共管理論文集[C];2011年
6 耿紅;;淺論刑事和解在基層檢察實踐中的應(yīng)用[A];第二屆國家高級檢察官論壇論文集[C];2006年
7 易珍榮;;刑事和解——構(gòu)建和諧社會的一種有效方式[A];第二屆國家高級檢察官論壇論文集[C];2006年
8 胡錦萍;;論刑事和解在我國的運用[A];第三屆國家高級檢察官論壇論文集[C];2007年
9 樂紹光;茍紅兵;;刑事和解原則下的檢察權(quán)能重構(gòu)[A];第三屆國家高級檢察官論壇論文集[C];2007年
10 甄貞;;刑事和解的理念及在我國的實踐[A];第三屆國家高級檢察官論壇論文集[C];2007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記者 李寧 孫敏堅;對刑事和解制度進行立法[N];湖南日報;2009年
2 通訊員 張寧;天津適用刑事和解機制辦案415件[N];檢察日報;2010年
3 常州市武進區(qū)檢察院 熊彬 蔣曉棟;檢調(diào)對接下刑事和解的選擇[N];江蘇法制報;2010年
4 本報記者 阮占江 趙文明 本報通訊員 譚麗霞;“三位一體”刑事和解透明高效[N];法制日報;2011年
5 王風浪 王金寶;淺談公訴環(huán)節(jié)的刑事和解[N];西部法制報;2008年
6 記者 李松 黃潔;刑事和解不是“花錢買刑”[N];法制日報;2008年
7 李松 黃潔;刑事和解不是“花錢買刑”[N];貴陽日報;2008年
8 北京市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 方工;刑事和解應(yīng)注意糾偏[N];檢察日報;2008年
9 毛建華;刑事和解須堅持四項原則[N];法治快報;2008年
10 國家檢察官學院 姜昕 孫勤;刑事和解的民法化解釋[N];人民法院報;2008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胡斌;去蔽·超越·建構(gòu)[D];西南大學;2012年
2 方建鋒;論現(xiàn)代教育中的實質(zhì)非理性現(xiàn)象[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3 張淑燕;我國當代情感教育的現(xiàn)實思考[D];東北師范大學;2008年
4 杜悅艷;回歸本原[D];南京師范大學;2008年
5 崔光輝;走向真實的世界[D];南京師范大學;2008年
6 葛琳;刑事和解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2007年
7 程苗;韋伯形式理性法理論之評析[D];吉林大學;2011年
8 岳偉;批判與重構(gòu)[D];華中師范大學;2005年
9 紀誠;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釋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2006年
10 曹潤生;論世界觀教育[D];東北師范大學;2005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牛新新;淺析我國刑事和解制度[D];中國政法大學;2010年
2 王利飛;刑事和解模式研究[D];廣東商學院;2010年
3 劉紅星;刑事和解之中國化道路[D];中國政法大學;2011年
4 王瑩;論我國刑事和解制度的構(gòu)建[D];中國政法大學;2011年
5 白壘寧;論我國未成年人刑事和解制度的構(gòu)建[D];燕山大學;2010年
6 郭秀錦;刑事和解程序研究[D];吉林大學;2010年
7 劉夢然;刑事和解制度研究[D];吉林大學;2010年
8 楊森;我國刑事和解制度構(gòu)建若干問題研究[D];吉林大學;2010年
9 王靜;論我國刑事和解制度之構(gòu)建[D];黑龍江大學;2010年
10 劉曉東;刑事實體法視野下的刑事和解[D];黑龍江大學;2010年
本文編號:201743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falvlunwen/susongfa/20174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