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第三人撤銷訴訟之原告范圍
本文選題:第三人撤銷訴訟 + 既判力 ; 參考:《內(nèi)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2014年02期
【摘要】:判決的既判力與爭點效在一定條件下可及于第三人,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既判力相對性的弊端。判決有可能對第三人產(chǎn)生不利影響,造成對他人民事權益的侵害。《民事訴訟法》第56條規(guī)定的第三人撤銷訴訟程序,就是對受生效判決、裁定、調(diào)解書不利影響的第三人予以事后救濟。司法實踐中,未參加訴訟的有獨第三人和無獨第三人可以提起撤銷訴訟,受生效判決不當侵害的主體也應當有權提起撤銷訴訟。第三人的合法利益受到裁判的不當影響,法院可以根據(jù)情況裁量是否準許第三人提起撤銷訴訟。
[Abstract]:The res judicata of judgment and the effect of contention can reach the third party under certain conditions, which to some extent make up for the shortcoming of relativity of res judicata. The judgment may have a negative impact on the third party and cause an infringement on the civil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others. Article 56 of the Civil procedure Law stipulates that the revocation of the proceedings by a third party is a ruling on the person who has received the effective judgment. The third party who is adversely affected by the mediation statement shall be given ex post relief. In judicial practice, only the third party and the third person who do not participate in the lawsuit can bring the revocation action, and the subject aggrieved by the effective judgment should also have the right to bring the revocation action. The legitimate interests of the third party are unjustly affected by the judge, and the court may, according to the circumstances, grant the third party the right to sue for rescission.
【作者單位】: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法學院;
【分類號】:D925.1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2條
1 肖建華;;論惡意訴訟及其法律規(guī)制[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2年04期
2 巢志雄;;法國第三人撤銷之訴研究——兼與我國新《民事訴訟法》第56條第3款比較[J];現(xiàn)代法學;2013年03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全慶;;簡析土地行政公益訴訟制度的設立[J];安徽農(nóng)業(yè)科學;2007年28期
2 唐茂林;;我國農(nóng)村糾紛解決方式的轉型——以糾紛解決的成本為視角[J];安徽農(nóng)業(yè)科學;2008年14期
3 肖建華;唐玉富;;公益訴訟的建構[J];安徽商貿(mào)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1期
4 肖建華;;公益訴訟與民事訴訟立法之完善[J];安徽商貿(mào)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4期
5 李長春;羅麗華;;制度溯源及其意義——公益訴訟原告制度的法系考察[J];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3期
6 吳笑謙;王倉;張清;;居者有其屋:窮人的住房權該如何實現(xiàn)——以農(nóng)民工廉租房為視角[J];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4期
7 張旭東;;我國群體訴訟制度構建的法經(jīng)濟學思考[J];北京化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3期
8 熊躍敏;;法官職權調(diào)查證據(jù)的比較研究[J];比較法研究;2006年06期
9 陳巍;;歐洲群體訴訟機制介評[J];比較法研究;2008年03期
10 單飛躍,袁玲;社會保險公益訴訟的障礙分析與路徑選擇[J];北京市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2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寧靜波;;法經(jīng)濟學視角下的調(diào)解制度[A];2009年度(第七屆)中國法經(jīng)濟學論壇論文集[C];2009年
2 王鵬;;信息不對稱條件下法院判決正確性問題探析——從合同詐騙罪與合同違約競合說起[A];2012年度(第十屆)中國法經(jīng)濟學論壇論文集[C];2012年
3 唐瑭;李希昆;;論水法規(guī)體系中環(huán)境公益訴訟制度之構建——兼評新《水污染防治法》第88條[A];水資源可持續(xù)利用與水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的法律問題研究——2008年全國環(huán)境資源法學研討會(年會)論文集[C];2008年
4 崔金星;;民事司法改革進程中環(huán)境糾紛行政處理問題探析[A];水資源可持續(xù)利用與水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的法律問題研究——2008年全國環(huán)境資源法學研討會(年會)論文集[C];2008年
5 吳勇;;試論長江流域水污染糾紛的司法救濟[A];水資源可持續(xù)利用與水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的法律問題研究——2008年全國環(huán)境資源法學研討會(年會)論文集[C];2008年
6 曹明德;王鳳遠;;ENGO環(huán)境公益訴訟的理論依據(jù)——兼論中國ENGO環(huán)境公益訴訟的必要性及主要困境[A];生態(tài)文明與環(huán)境資源法--2009年全國環(huán)境資源法學研討會(年會)論文集[C];2009年
7 趙立新;;完善環(huán)境群體性糾紛司法救濟機制的幾點思考[A];生態(tài)文明與環(huán)境資源法--2009年全國環(huán)境資源法學研討會(年會)論文集[C];2009年
8 洪海波;夏群佩;;接近正義:構建訴調(diào)銜接的司法確認機制——以民事審判權作用范圍之擴張為背景[A];全國法院系統(tǒng)第二十二屆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2011年
9 李衛(wèi)國;;關于構建我國環(huán)境公益訴訟制度的思考[A];當代法學論壇(二○○九年第3輯)[C];2009年
10 黃先雄;;論現(xiàn)代行政之特點與優(yōu)勢對司法審查的影響——以美國為例[A];中國法學會行政法學研究會2009年年會論文集(下冊)[C];2009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晉入勤;企業(yè)國有產(chǎn)權交易法律制度創(chuàng)新論[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2 楊猛;新農(nóng)村建設視閾下的農(nóng)村糾紛多元解決機制問題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3 徐艷;社會公正視角下的農(nóng)民工報道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1年
4 郭正懷;民國時期審判制度研究[D];湘潭大學;2010年
5 張杰;公共用公物權研究[D];武漢大學;2011年
6 胡元聰;外部性問題解決的經(jīng)濟法進路研究[D];西南政法大學;2009年
7 鄭凱銓;參與社會管理的法院調(diào)解[D];吉林大學;2011年
8 王琳琳;論私權及其體系化[D];吉林大學;2012年
9 吳小隆;公益訴訟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2003年
10 葉明;經(jīng)濟法實質(zhì)化研究[D];西南政法大學;2003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趙旋;論中國特色審判方式的確定[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2 李景旺;中美群體糾紛解決機制比較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3 馮曾珍;行政公益訴訟制度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0年
4 嚴志偉;論當事人民事程序選擇權[D];湘潭大學;2009年
5 文祥;群體性消費糾紛的訴訟機制研究[D];湘潭大學;2010年
6 李燦輝;論我國預算法律責任制度的完善[D];湘潭大學;2010年
7 李崇華;人民法院經(jīng)費保障長效機制研究[D];湘潭大學;2010年
8 唐三元;農(nóng)民工法律援助問題研究[D];湘潭大學;2010年
9 倪志鈞;論我國示范訴訟之建構[D];蘇州大學;2010年
10 許萍;我國勞動爭議處理機制中的裁審關系研究[D];蘇州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曉薇;濫用訴訟權利之比較研究[J];比較法研究;2004年04期
2 張培;;民事訴權濫用界說[J];湖北社會科學;2012年01期
3 魏新璋;張軍斌;李燕山;;對“虛假訴訟”有關問題的調(diào)查與思考 以浙江法院防范和查處虛假訴訟的實踐為例[J];法律適用;2009年01期
4 王亞新;;訴調(diào)對接和對調(diào)解協(xié)議的司法審查[J];法律適用;2010年06期
5 李玉萍;;程序濫用與訴訟終止制度及其給我國的啟示[J];法商研究;2006年02期
6 肖建華;主參加訴訟的詐害防止功能[J];法學雜志;2000年05期
7 徐愛國;;英美法中“濫用法律訴訟”的侵權責任[J];法學家;2000年02期
8 李浩;;虛假訴訟中惡意調(diào)解問題研究[J];江海學刊;2012年01期
9 于海生;賈一峰;;論惡意訴訟侵權責任中的損害[J];學術交流;2010年09期
10 邵明;;濫用民事訴權及其規(guī)制[J];政法論壇;2011年06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柯陽友;;民事訴訟中的爭點效理論初探[J];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3期
2 鮑義強;;論民事判決既判力的客觀范圍[J];廣西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6年01期
3 李龍,閆賓;代位訴訟中的適格當事人研究[J];西南政法大學學報;2004年05期
4 田勇軍;;論行政判決之既判力——以與民事判決既判力比較為視角[J];行政法論叢;2010年00期
5 彭彩虹,陸國東;既判力與民事訴訟終局程序問題探析[J];韶關學院學報;2003年02期
6 柯陽友;;既判力理論與再審制度的沖突與平衡[J];法律適用;2006年07期
7 林劍鋒;;民事判決的標準時與既判力的時間范圍[J];民事程序法研究;2007年00期
8 蒲菊花;部分請求理論的理性分析[J];現(xiàn)代法學;2005年01期
9 劉濤;王歡;;訴訟和解的既判力問題研究[J];法制與社會;2006年24期
10 張婷;;論民事判決既判力的根據(jù)[J];法制與社會;2007年05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9條
1 王軍;;判決的既判力[A];中國民商法實務論壇論文集[C];2002年
2 賈亞強;;試論行政判決既判力及其司法實踐[A];全國法院系統(tǒng)第二十二屆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2011年
3 李浩;;司法公正與民事再審事由的修訂[A];2007年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界學術大會論文集(上)[C];2007年
4 路紅青;;論董必武的司法權威觀及其現(xiàn)實意義[A];董必武法學思想研究文集(第六輯)[C];2007年
5 周東平;白璐;;董必武的人民司法思想與我國刑事再審程序的重構[A];董必武法學思想研究文集(第九輯)[C];2009年
6 方揚慧;;對確立我國民事中間判決制度的思考——以“用”與“棄”之爭為視角的分析[A];全國法院系統(tǒng)第二十二屆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2011年
7 張小滿;;論鑒定結論在民事訴訟中的地位及規(guī)范[A];中國民商法實務論壇論文集[C];2002年
8 于喜富;;比較法視角下仲裁裁決的執(zhí)行監(jiān)督——兼論我國仲裁裁決不予執(zhí)行制度之存廢[A];中國仲裁與司法論壇暨2010年年會論文集[C];2010年
9 徐昕;;訴權的經(jīng)濟分析[A];2007年全國法經(jīng)濟學論壇論文集[C];2007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朱忠林;法院調(diào)解與既判力之含義剖析[N];江蘇法制報;2010年
2 記者 肖黎明 王曉蕓;民事部分再審不影響刑事裁判的既判力[N];法制日報;2004年
3 戴春林;既判力的主體范圍在執(zhí)行中的擴張[N];人民法院報;2001年
4 譚濱;民事抗訴權與民事判決既判力[N];檢察日報;2002年
5 記者 郭春雨 王鈺 通訊員 李偉杰 記者 梁建軍 通訊員 夏瓊瑤 尹鋒;維護生效判決既判力和法律嚴肅性[N];人民法院報;2002年
6 宋寧;該案應如何處理[N];人民法院報;2007年
7 徐東輝;如何處理“足以推翻生效裁判事實的證據(jù)”[N];江蘇法制報;2006年
8 蔣惠嶺;“買賣判決書”難以逾越法律障礙[N];法制日報;2005年
9 宋亞平;申訴復查的價值功能[N];江蘇法制報;2005年
10 付德明;有錯不糾才是更大的惡[N];中華工商時報;2011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林瑞成;民事判決既判力與程序保障原則的理論與實證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2000年
2 孔軍;禁止雙重危險原則及其在我國的確立[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12年
3 宋春雨;論民事訴訟一事不再理原則[D];中國政法大學;2009年
4 胡軍輝;民事既判力擴張問題研究[D];湘潭大學;2009年
5 李哲;刑事裁判的既判力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2005年
6 王作洲;既判力研究[D];吉林大學;2009年
7 魏鋒;執(zhí)行當事人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2009年
8 張述元;論刑事審判監(jiān)督二重性及制度創(chuàng)新[D];西南政法大學;2004年
9 張臨偉;我國民事再審制度的反思與重構[D];吉林大學;2005年
10 譚淼;刑事再審理論與制度[D];中國政法大學;2003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蔣陸軍;爭點效理論研究[D];西南政法大學;2007年
2 朱福勇;民事生效判決與既判力問題探究[D];安徽大學;2003年
3 梁鵬;論訴訟標的[D];山東大學;2005年
4 趙潔;論部分請求制度的確立[D];天津師范大學;2011年
5 朱鑫鵬;論一部請求訴訟[D];鄭州大學;2004年
6 王淼;代位訴訟之既判力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2003年
7 顧登來;論“預決的事實”在后案審理中的作用[D];西南政法大學;2005年
8 陳建輝;論刑事訴訟中一事不再理原則[D];湘潭大學;2007年
9 詹小燕;民事判決既判力的客觀范圍研究[D];廈門大學;2008年
10 陳紅;論民事再審程序的重構[D];黑龍江大學;2004年
,本文編號:193389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falvlunwen/susongfa/19338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