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法律論文 > 訴訟法論文 >

我國行政案件起訴期限的起算

發(fā)布時間:2018-04-25 10:53

  本文選題:行政案件 + 起訴期限的起算 ; 參考:《清華法學》2013年01期


【摘要】:對我國行政案件起訴期限起算點作出嚴格解釋,已經(jīng)成為行政案件進入法院的巨大障礙。起訴期限制度的存在目的之一在于,基于誠信原則,促使原告及時行使權(quán)利以及促使行政機關依法行政。無論是按照日本的"現(xiàn)實期待可能性"基準,還是美國的發(fā)現(xiàn)規(guī)則和持續(xù)違法理論,都應以起訴人發(fā)現(xiàn)訴因之日或者現(xiàn)實期待起訴人可以行使權(quán)利之日,作為行政案件起訴期限的起算日。因此,不服具體行政行為的案件和行政事實行為致害賠償訴訟案件的起訴期限起算日應為足以期待起訴人起訴的"訴因"出現(xiàn)之日,即起訴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行為主體、行為結(jié)果、行為的重要理由、具體損害等足以認定被訴行為違法并帶來損害的關鍵事實之日;對于行政法上不當?shù)美颠訴訟,則應以起訴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不當?shù)美闪⒅諡槠鹪V期限起算日。
[Abstract]:It has become a great obstacle for administrative cases to enter the court. One of the purposes of the suing period system is to prompt the plaintiff to exercise his right in time and to make the administrative organ administrate according to law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good faith. Whether based on Japan's "realistic expectation possibility" benchmark, or the United States' discovery rules and continuing violation theory, the prosecution should either discover the cause of action or realistically expect the prosecutor to be able to exercise his rights. As the starting date of the time limit for the prosecution of administrative cases. Therefore, the time limit for the prosecution of cases against specific administrative acts and cases of compensation for damages caused by administrative factual acts shall be the date when the "cause of action" sufficient to be expected to be prosecuted by the prosecutor, that is, the prosecutor knows or should know the subject of the act, The day when the result of the act, the important reason for the act, the specific damage, etc., are sufficient to determine the key fact that the accused act violates the law and causes the damage; in the case of a lawsuit for improper enrichment in administrative law, The time limit for prosecution shall be the date on which the plaintiff knows or should know the establishment of improper enrichment.
【作者單位】: 南京大學法學院;
【基金】:南京大學985三期項目“社會轉(zhuǎn)型與法治發(fā)展”(010522613001)資助
【分類號】:D925.3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2條

1 楊巍;彭雙五;;反思訴訟時效制度的目的——質(zhì)疑“三目的說”[J];江西社會科學;2006年05期

2 魏盛禮;;訴訟時效的理論基礎:有待破解的法律之謎——訴訟時效基本理論的反思與我國訴訟時效立法的重新選擇(一)[J];河北法學;2006年03期

【共引文獻】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3條

1 裘靖飛;產(chǎn)權(quán)證糾紛訴訟時效適用問題研究[D];華東政法學院;2006年

2 李艷斐;論訴訟時效期間的起算[D];華東政法大學;2007年

3 耿紅建;訴訟時效起算研究[D];南昌大學;2008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4條

1 王軼;;物權(quán)請求權(quán)與訴訟時效制度的適用[J];當代法學;2006年01期

2 魏盛禮;;訴訟時效的理論基礎:有待破解的法律之謎——訴訟時效基本理論的反思與我國訴訟時效立法的重新選擇(一)[J];河北法學;2006年03期

3 魏盛禮;;訴訟時效在保障工商業(yè)文明社會信用體系中的核心價值——訴訟時效基本理論的反思與我國訴訟時效立法的重新選擇(二)[J];河北法學;2006年04期

4 楊巍;彭雙五;;反思訴訟時效制度的目的——質(zhì)疑“三目的說”[J];江西社會科學;2006年05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徐金江;從108起鄉(xiāng)鎮(zhèn)政府敗訴行政案件看當前基層行政執(zhí)法[J];山東審判;1996年04期

2 馬暢;;“刁民”的遐想[J];四川統(tǒng)一戰(zhàn)線;2004年12期

3 王春業(yè);;改革管轄制度,實現(xiàn)公正審判——對行政訴訟案件管轄制度改革的思考[J];法制與社會;2007年04期

4 朱維究;我國應當建立獨立的行政訴訟制度——兼論民事訴訟與行政訴訟的關系[J];政法論壇;1987年03期

5 杜存朋;關于一宗房產(chǎn)不作為行政案件審判的法律思考[J];常熟高專學報;2000年01期

6 戴慧霞,馮江;淺析行政案件審理依據(jù)的適用[J];甘肅理論學刊;2001年02期

7 王周戶;李大勇;;行政訴訟受案范圍的重新解讀——以法律適用為視角看《行政訴訟法》相關制度的修改[J];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學院學報);2006年06期

8 ;內(nèi)蒙古行政案件交叉審理新情況[J];中國審判;2009年03期

9 馬凌云;;構(gòu)建民事行政案件申訴風險告知制度的思考[J];中國檢察官;2010年15期

10 王漢斌;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草案)》的說明——1989年3月28日在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上[J];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公報;1989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余貴忠;;論我國行政案件“執(zhí)行難”的現(xiàn)狀與完善[A];首屆貴州法學論壇文集[C];2000年

2 牛英濤;;對民事行政案件發(fā)還重審的幾點思考[A];董必武法學思想研究文集(第四輯)[C];2005年

3 楊力;;論商標授權(quán)確權(quán)行政案件中適格當事人的制度構(gòu)建——以保障當事人訴權(quán)為基點的研究[A];全國法院系統(tǒng)第二十二屆學術(shù)討論會論文集[C];2011年

4 陳永革;李成;;行政訴訟中超期裁判效力研究[A];中國行政法之回顧與展望——“中國行政法二十年”博鰲論壇暨中國法學會行政法學研究會2005年年會論文集[C];2005年

5 朱新力;唐明良;葛宗萍;;通過技術(shù)性變革實現(xiàn)司法公正——行政訴訟異地交叉審判的啟示[A];司法體制改革專題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6 鄭水泉;;試論行政訴訟法的修改與完善——行政訴訟中的若干問題研究[A];中國行政法之回顧與展望——“中國行政法二十年”博鰲論壇暨中國法學會行政法學研究會2005年年會論文集[C];2005年

7 雷遙;華敏潔;韋葦;;論行政訴權(quán)的保障與規(guī)制——以行政審判權(quán)資源的合理配置為視角[A];全國法院系統(tǒng)第二十二屆學術(shù)討論會論文集[C];2011年

8 林莉紅;趙清林;;回顧與反思:7年以來我國行政訴訟法學的新發(fā)展[A];中國行政法之回顧與展望——“中國行政法二十年”博鰲論壇暨中國法學會行政法學研究會2005年年會論文集[C];2005年

9 劉德敏;;論我國行政訴訟指導制度的構(gòu)建[A];全國法院系統(tǒng)第二十二屆學術(shù)討論會論文集[C];2011年

10 周福元;;用智慧敲響法槌——論行政訴訟中其他規(guī)范性文件的選擇適用[A];全國法院系統(tǒng)第二十二屆學術(shù)討論會論文集[C];2011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實習生丁玲玲;省法院暢通行政案件“入口”路徑[N];安徽日報;2003年

2 毅涵 賢明 曉慧;“民告官”案件撤訴率提高了[N];福建日報;2006年

3 袁定波;扭轉(zhuǎn)告狀難、告官不見官現(xiàn)象[N];法制日報;2007年

4 趙正輝 蘇建中 劉剛;穿針引線 打消顧慮[N];江蘇法制報;2006年

5 記者  梅賢明 通訊員  何曉慧;莆田中院行政案件判后回訪[N];人民法院報;2006年

6 鄧勇;行政案件簡便審理之我見[N];人民法院報;2007年

7 王明盛;建陽行政案件全部協(xié)調(diào)結(jié)案[N];人民法院報;2007年

8 記者 余建華 通訊員 孟煥良;良性互動共促依法行政[N];人民法院報;2009年

9 馬麗 張傳毅;加強溝通形成化解合力[N];人民法院報;2009年

10 袁定波 王斗斗;推行行政案件指定異地審理制度[N];法制日報;2007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4條

1 賀榮;行政糾紛解決機制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2006年

2 譚宗澤;行政訴訟結(jié)構(gòu)研究[D];西南政法大學;2008年

3 白雅麗;司法的角色[D];中國政法大學;2007年

4 張越;行政訴訟主體論[D];中國政法大學;200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焦洋;海關辦理走私案件中刑事案件轉(zhuǎn)為行政案件證據(jù)研究[D];沈陽師范大學;2011年

2 王亮;行政審判組織及訴訟管轄制度研究[D];安徽大學;2006年

3 肖竹梅;論我國行政訴訟的受理問題與應對之策[D];湘潭大學;2006年

4 杜欽玲;試論我國行政訴訟制度的發(fā)展與完善[D];吉林大學;2004年

5 盧治國;行政訴訟調(diào)解制度的建構(gòu)[D];吉林大學;2007年

6 于光遠;我國行政訴訟受案范圍的確定[D];吉林大學;2011年

7 谷國艷;論行政訴訟調(diào)解制度[D];湘潭大學;2006年

8 黃東英;論行政裁判方式的改革[D];吉林大學;2008年

9 江朝麗;工傷認定行政案件司法審查研究[D];西南政法大學;2011年

10 黃海峰;我國行政訴訟制度研究[D];四川大學;2007年



本文編號:1801012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falvlunwen/susongfa/1801012.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quán)申明:資料由用戶21367***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