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美國既判力援引程序及其借鑒
本文關鍵詞:論美國既判力援引程序及其借鑒 出處:《政治與法律》2014年10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美國既判力援引程序是指當事人在訴訟過程中援引請求排除效力或者爭點排除效力以對抗對方當事人的程序。這一程序具有突出的特點和重要的價值,其核心內容包括援引時間、主體和方式;援引證明責任、證明對象及證據種類;援引權利的放棄、反駁和裁判等內容。我國現(xiàn)行立法沒有明確規(guī)定既判力援引程序,相關問題的理論研究也相當薄弱,司法實踐中法官只能憑借個人對法律的理解和經驗進行適用,因而造成了一些負面問題。我國有必要也有可能在借鑒美國相關立法的基礎上建構一套符合中國國情的既判力援引程序。
【作者單位】: 湘潭大學法學院;
【基金】:作者主持的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美國民事既判力理論問題研究”(項目編號:13FFX013)的階段性成果
【分類號】:D925.1;D971.2
【正文快照】: 既判力制度發(fā)揮作用的前提條件是既判力效力能夠通過一定的程序得以援引。在我國,現(xiàn)行法對既判力如何援引的具體程序缺乏明確的規(guī)定,立法上的缺失造成了司法實踐中法官只能憑借個人對法律的理解和經驗進行適用,進而導致了當事人既判力援引權利得不到保障、法院依職權援引的權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3條
1 劉敏;;論民事訴訟當事人聽審請求權[J];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大學學報);2008年06期
2 張衛(wèi)平;起訴條件與實體判決要件[J];法學研究;2004年06期
3 胡軍輝;;論民事既判力效力對司法公信力的影響[J];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年05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劉艷芳;于恒強;;民事執(zhí)行的司法性質分析[J];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02年01期
2 施佳;對我國人民陪審制度的調查與思考[J];安康師專學報;2004年03期
3 藍燕;;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權益保護研究[J];安陽工學院學報;2010年03期
4 肖暉;;論公開性是現(xiàn)代判決理由的本質特征[J];北大法律評論;2001年02期
5 彭小龍;;陪審團審理微觀制衡機制考察——一個以美國為對象的分析實證視角[J];北大法律評論;2007年01期
6 熊躍敏;;法官職權調查證據的比較研究[J];比較法研究;2006年06期
7 喬雄兵;;美國民事訴訟中的挑選法院問題研究[J];比較法研究;2007年02期
8 曹志勛;;我國仲裁調解案外人救濟途徑評述[J];北京仲裁;2011年01期
9 肖建華;陳雪夢;;民事證據秘密保護的程序機制分析[J];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3期
10 姜暉;中外公益訴訟制度比較與借鑒[J];商業(yè)研究;2004年19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9條
1 張黎明;楊國章;;從法秩序利益看檢察權的正當性[A];第五屆國家高級檢察官論壇論文集[C];2009年
2 徐昕;;法官為什么不相信證人?——證人在轉型中國司法過程中的作用[A];2006年度(第四屆)中國法經濟學論壇會議論文集[C];2006年
3 馮國超;;物權登記錯誤賠償案件審理方式之選擇——以《物權法》第21條為例的分析[A];全國法院系統(tǒng)第二十二屆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2011年
4 徐偉功;黃鵬;;美國區(qū)際民事案件移送制度研究[A];2006年中國青年國際法學者暨博士生論壇論文集(國際私法卷)[C];2006年
5 尹海萍;;在限制與擴張之間——審判權與訴權衡平下的立案審查制度探析[A];探索社會主義司法規(guī)律與完善民商事法律制度研究——全國法院第23屆學術討論會獲獎論文集(上)[C];2011年
6 魏新;;溯源與解困:基于制度信任立場的司法公信力建設之思考[A];建設公平正義社會與刑事法律適用問題研究-全國法院第24屆學術討論會獲獎論文集(上冊)[C];2012年
7 沈君;潘華明;;對話與溝通:我國民事訴訟庭審小結制度的構建[A];建設公平正義社會與刑事法律適用問題研究-全國法院第24屆學術討論會獲獎論文集(上冊)[C];2012年
8 程波;;“歷史連貫性的神話”——論普通法發(fā)展變革中的傳統(tǒng)性因素[A];全國外國法制史研究會學術叢書——英美法系及其對中國的影響[C];2008年
9 陳麗;遲碩;;小額訴訟如何走向未來——以S省實際審理案件為調研樣本[A];全國法院第25屆學術討論會獲獎論文集:公正司法與行政法實施問題研究(上冊)[C];2013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楊瑞;民事審級制約機制研究[D];武漢大學;2009年
2 張佳鑫;協(xié)商解決糾紛機制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3 胡宜奎;股東代表訴訟中的公司參加問題研究[D];南京大學;2011年
4 李雅云;中國共產黨領導司法的歷史嬗變[D];中共中央黨校;2011年
5 鐘淑健;民事抗辯權及其基本規(guī)則研究[D];山東大學;2011年
6 陳文華;民間規(guī)則在民事訴訟中的運用[D];山東大學;2011年
7 熊建明;美國最高法院管轄基礎及要素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1年
8 焦應達;蘇聯(lián)法學教育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1年
9 陳瑩瑩;刑事檢察監(jiān)督的程序化研究[D];復旦大學;2011年
10 阮友利;民事訴訟審前程序研究[D];復旦大學;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徐曉影;論行政訴訟簡易程序[D];長春理工大學;2010年
2 張亞萍;第三人撤銷之訴制度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3 李衛(wèi)玲;我國環(huán)境公益訴訟制度構建的研究[D];哈爾濱工程大學;2010年
4 魏群;網絡著作權侵權問題研究[D];大連海事大學;2010年
5 韓曉明;我國司法活動中的公民參與問題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0年
6 周湘茂;試論我國民事訴訟二審審理范圍[D];湘潭大學;2010年
7 黃小平;論法官助理制度[D];湘潭大學;2010年
8 孫德軍;論我國民事訴訟審前程序的理性構建[D];蘇州大學;2010年
9 王健軍;訴訟調解實證分析[D];蘇州大學;2010年
10 王瑜;構建我國公益訴訟制度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8條
1 張英霞;司法既判力論要兼及司法既判力與司法公信力的關系[J];法律適用;2005年01期
2 張衛(wèi)平;論民事再審事由審查程序的法定化[J];法學;2000年02期
3 張衛(wèi)平;我國民事訴訟辯論原則重述[J];法學研究;1996年06期
4 張衛(wèi)平;民事再審事由研究[J];法學研究;2000年05期
5 黃娟;在“應然”與“實然”之間——司法的公信力及司法權運行過程中的“信息失真”[J];湘潭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2年03期
6 陳光中;肖沛權;;關于司法權威問題之探討[J];政法論壇;2011年01期
7 張衛(wèi)平;民事再審:基礎置換與制度重建[J];中國法學;2003年01期
8 張衛(wèi)平;論民事訴訟的契約化——完善我國民事訴訟法的基本作業(yè)[J];中國法學;2004年03期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彭彩虹,陸國東;既判力與民事訴訟終局程序問題探析[J];韶關學院學報;2003年02期
2 柯陽友;;既判力理論與再審制度的沖突與平衡[J];法律適用;2006年07期
3 林劍鋒;;民事判決的標準時與既判力的時間范圍[J];民事程序法研究;2007年00期
4 蒲菊花;部分請求理論的理性分析[J];現(xiàn)代法學;2005年01期
5 劉濤;王歡;;訴訟和解的既判力問題研究[J];法制與社會;2006年24期
6 張婷;;論民事判決既判力的根據[J];法制與社會;2007年05期
7 王穎;;從民事訴訟的角度淺談既判力理論[J];社會科學論壇(學術研究卷);2007年09期
8 謝春華;;淺論程序終結性與既判力[J];法制與社會;2007年11期
9 汪靜;;淺析既判力的根據與理論基礎[J];科技信息;2009年21期
10 郭妍瓊;;對民事既判力主觀范圍的擴張性分析[J];企業(yè)導報;2009年10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王軍;;判決的既判力[A];中國民商法實務論壇論文集[C];2002年
2 賈亞強;;試論行政判決既判力及其司法實踐[A];全國法院系統(tǒng)第二十二屆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2011年
3 李浩;;司法公正與民事再審事由的修訂[A];2007年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界學術大會論文集(上)[C];2007年
4 周東平;白璐;;董必武的人民司法思想與我國刑事再審程序的重構[A];董必武法學思想研究文集(第九輯)[C];2009年
5 路紅青;;論董必武的司法權威觀及其現(xiàn)實意義[A];董必武法學思想研究文集(第六輯)[C];2007年
6 方揚慧;;對確立我國民事中間判決制度的思考——以“用”與“棄”之爭為視角的分析[A];全國法院系統(tǒng)第二十二屆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2011年
7 楊恩乾;;論國際商事仲裁中平行程序的限制與調整[A];2008全國博士生學術論壇(國際法)論文集——國際公法、國際私法分冊[C];2008年
8 張小滿;;論鑒定結論在民事訴訟中的地位及規(guī)范[A];中國民商法實務論壇論文集[C];2002年
9 丁偉;;一事不再理:程序至上的仲裁制度中的阿喀琉斯之踵[A];中國仲裁與司法論壇暨2010年年會論文集[C];2010年
10 徐昕;;訴權的經濟分析[A];2007年全國法經濟學論壇論文集[C];2007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劉金林;從維護既判力角度適用“一事不再理”[N];檢察日報;2003年
2 朱忠林;法院調解與既判力之含義剖析[N];江蘇法制報;2010年
3 記者 肖黎明 王曉蕓;民事部分再審不影響刑事裁判的既判力[N];法制日報;2004年
4 唐有良 李紅軍;既判力的主體相對性與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之界定[N];人民法院報;2002年
5 戴春林;既判力的主體范圍在執(zhí)行中的擴張[N];人民法院報;2001年
6 王永亮;美國法中既判力規(guī)則對案外人的適用[N];人民法院報;2006年
7 廖 春;陳女可依調解書辦房產過戶[N];人民法院報;2005年
8 葉自強 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副研究員;前訴中的判斷對后訴有既判力[N];人民法院報;2002年
9 譚濱;民事抗訴權與民事判決既判力[N];檢察日報;2002年
10 記者 郭春雨 王鈺 通訊員 李偉杰 記者 梁建軍 通訊員 夏瓊瑤 尹鋒;維護生效判決既判力和法律嚴肅性[N];人民法院報;2002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林瑞成;民事判決既判力與程序保障原則的理論與實證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2000年
2 孔軍;禁止雙重危險原則及其在我國的確立[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12年
3 楊樺;國際商事仲裁裁決效力論[D];西南政法大學;2012年
4 宋春雨;論民事訴訟一事不再理原則[D];中國政法大學;2009年
5 胡軍輝;民事既判力擴張問題研究[D];湘潭大學;2009年
6 王作洲;既判力研究[D];吉林大學;2009年
7 李哲;刑事裁判的既判力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2005年
8 魏鋒;執(zhí)行當事人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2009年
9 張述元;論刑事審判監(jiān)督二重性及制度創(chuàng)新[D];西南政法大學;2004年
10 張臨偉;我國民事再審制度的反思與重構[D];吉林大學;2005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朱福勇;民事生效判決與既判力問題探究[D];安徽大學;2003年
2 梁鵬;論訴訟標的[D];山東大學;2005年
3 趙潔;論部分請求制度的確立[D];天津師范大學;2011年
4 朱鑫鵬;論一部請求訴訟[D];鄭州大學;2004年
5 王淼;代位訴訟之既判力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2003年
6 顧登來;論“預決的事實”在后案審理中的作用[D];西南政法大學;2005年
7 陳建輝;論刑事訴訟中一事不再理原則[D];湘潭大學;2007年
8 詹小燕;民事判決既判力的客觀范圍研究[D];廈門大學;2008年
9 陳紅;論民事再審程序的重構[D];黑龍江大學;2004年
10 田春雨;民事再審申請復查程序研究[D];吉林大學;2005年
,本文編號:130859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falvlunwen/susongfa/13085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