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和解制度的運行機理與邏輯缺陷——兼評我國《刑事訴訟法》第277-279條
本文關鍵詞:刑事和解制度的運行機理與邏輯缺陷——兼評我國《刑事訴訟法》第277-279條
【摘要】:我國新修訂的《刑事訴訟法》規(guī)定了刑事和解制度,但刑事和解制度在理論上存在諸多邏輯缺陷:和解與刑事領域公法性的沖突;依據(jù)可能判處的刑罰決定是否能夠和解是典型的由果導因的錯誤思維方法;被害人得到賠償與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從寬處罰相對應,在實質上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賠償能力的比拼,既會導致同案不同罰的結果,也存在對加害人人格歧視的不公平;賠償?shù)姆e極與否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否悔罪以及人身危險性的大小沒有必然因果關系;提高被害人地位與刑事和解制度沒有推導邏輯,不能作為該制度的理論基礎。在評價刑事和解制度上,有必要澄清契約自由、個體本位、恢復正義等相關基礎概念,進而為反思該制度提供一個新的視角。
【作者單位】: 黑龍江大學法學院;
【分類號】:D925.2
【正文快照】: 我國新修訂的《刑事訴訟法》第二章第277處七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罰的過失犯罪案件可以-第279條規(guī)定了當事人和解的公訴案件訴訟適用刑事和解。從《刑事訴訟法》的規(guī)定來看,程序,①刑事和解制度正式為我國刑事法律所我國當前的刑事和解限定在輕刑案件的范圍承認。因民間糾紛引起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姜敏;;理性詰問:刑事和解是否是“以錢買刑”[J];北方法學;2010年05期
2 尹茂國;;論刑事和解的適用范圍——由權力到權利的解讀[J];當代法學;2008年05期
3 馬靜華;刑事和解的理論基礎及其在我國的制度構想[J];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學院學報;2003年04期
4 楊會新;;“被害人保護”與“刑罰輕緩化”:刑事和解不能承受之重[J];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大學學報);2011年06期
5 馬靜華;羅寧;;西方刑事和解制度考略[J];福建公安高等?茖W校學報;2006年01期
6 石磊;;論我國刑事和解制度的刑事實體法根據(jù)[J];法商研究;2006年05期
7 梁根林;;死刑案件被刑事和解的十大證偽[J];法學;2010年04期
8 高銘暄;張?zhí)旌?;刑事和解與刑法價值實現(xiàn)──一種相對合理主義的解析[J];公安學刊(浙江公安高等?茖W校學報);2007年01期
9 劉偉;;背景與困境:刑事和解制度的理性考察[J];河北法學;2007年05期
10 周光權;;論刑事和解制度的價值[J];華東政法學院學報;2006年05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韓軼;;西方國家的刑罰目的觀及其對我國刑罰目的界定的啟示——兼論懲罰犯罪應界定為我國刑罰目的[J];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01年00期
2 肖順武;;試論民法意思自治理念之嬗變——基于民事主體視角之解析[J];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10年02期
3 邱帥萍;;死刑適用疑難問題研究[J];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11年02期
4 陳義平;論康德的自由主義政治哲學[J];安徽大學學報;2001年03期
5 陳義平;權利與法治:康德法哲學的二維視界[J];安徽大學學報;2004年05期
6 周冬平;;從康德的法哲學看法律與道德的關系[J];安徽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9年03期
7 邱振卓;;康德對“權利”的基本規(guī)定及其劃分[J];白城師范學院學報;2010年04期
8 高全喜;;休謨的財產權理論[J];北大法律評論;2003年00期
9 張超;;先天理性的法概念抑或刑法功能主義——雅各布斯“規(guī)范論”初探兼與林立先生商榷[J];北大法律評論;2008年01期
10 姜敏;;理性詰問:刑事和解是否是“以錢買刑”[J];北方法學;2010年05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孫光駿;;關于刑事和解的幾個法律問題[A];第二屆國家高級檢察官論壇論文集[C];2006年
2 馮中華;;以公訴權為核心矯正刑事和解制度[A];第三屆國家高級檢察官論壇論文集[C];2007年
3 上海市長寧區(qū)檢察院課題組;;我國檢察機關在刑事和解發(fā)展中的基本立場[A];第三屆國家高級檢察官論壇論文集[C];2007年
4 李自民;翟延平;;刑事和解與檢察權的行使[A];第三屆國家高級檢察官論壇論文集[C];2007年
5 黃維智;;合意在刑事訴訟中的應用及其限制[A];第三屆國家高級檢察官論壇論文集[C];2007年
6 吳飛飛;;刑事和解與檢察職能[A];第四屆國家高級檢察官論壇論文集[C];2008年
7 葉祖懷;;寬嚴相濟視野下刑事和解制度的構建[A];第六屆國家高級檢察官論壇論文集[C];2010年
8 呂健;趙偉;;孟子道德自律思想及其現(xiàn)代啟示[A];創(chuàng)新·發(fā)展·和諧——河北省第二屆社會科學學術年會論文專輯[C];2008年
9 劉月嶺;;康德意志自由的三重境界[A];“第二屆中國倫理學青年論壇”暨“首屆中國倫理學十大杰出青年學者頒獎大會”論文集[C];2012年
10 謝軍;;倫理意義上的“公共文明”淺探[A];“迎奧運、講文明、樹新風”——公共文明論壇文集[C];2007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少林;被害人行為刑法意義之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2 魏曉東;銀行監(jiān)管權配置的法律問題研究[D];遼寧大學;2010年
3 袁日新;經(jīng)營者集中救濟研究[D];遼寧大學;2010年
4 劉宇;從臣民到公民[D];南開大學;2010年
5 劉自學;論政治哲學范式的演進[D];南開大學;2010年
6 孫經(jīng)國;從理想性政治哲學到現(xiàn)實性政治哲學[D];南開大學;2010年
7 蔣潤婷;行政法視閾下的行政參與權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8 劉穎;公民教育中的法制教育及其價值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10年
9 李貴揚;刑事訴訟中被害人權利探究[D];吉林大學;2011年
10 白云飛;規(guī)范化量刑方法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吳薇;鄱陽湖區(qū)域水資源可持續(xù)發(fā)展法律問題研究[D];華中農業(yè)大學;2010年
2 朱漢明;基于農民權益的植物新品種保護法律問題研究[D];華中農業(yè)大學;2010年
3 劉金華;期待權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4 李曉冉;論重罪案件刑事和解[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5 楊鋒;人格權請求權制度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6 楊小強;對我國資格刑的分析與思考[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7 趙軍;組織、領導傳銷活動罪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8 胡湘;行政執(zhí)法理念的重塑[D];湘潭大學;2009年
9 張小妹;“自然狀態(tài)”范式研究[D];湘潭大學;2010年
10 王鋼;故意殺人罪立法的完善[D];湘潭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熊躍敏;訴訟上和解的比較研究[J];比較法研究;2003年02期
2 宋振遠;鄉(xiāng)村社會犯罪"私了"現(xiàn)象調查[J];小康;2004年01期
3 游偉;唐震;余劍;李長坤;;死刑案刑事和解之感性與理性[J];東方法學;2009年03期
4 馬靜華;刑事和解的理論基礎及其在我國的制度構想[J];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學院學報;2003年04期
5 周洪波;沉默權問題:超越兩種理路之新說[J];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學院學報;2003年05期
6 唐芳;;恢復性司法的困境及其超越[J];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學院學報;2006年04期
7 馬靜華;羅寧;;西方刑事和解制度考略[J];福建公安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6年01期
8 廣東省佛山市中級人民法院課題組;;刑事附帶民事訴訟案件審理與執(zhí)行情況的調查報告[J];法律適用;2008年07期
9 石磊;;論我國刑事和解制度的刑事實體法根據(jù)[J];法商研究;2006年05期
10 陳衛(wèi)東;;談談刑事自訴案件的自行和解[J];法學雜志;1986年02期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N];檢察日報;2006年
2 本報記者 張景義 李文廣 趙炳松 本報通訊員 權伍琦;[N];人民法院報;2002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童偉華;犯罪客體研究[D];武漢大學;2004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3條
1 殷凱樺;論被害人刑事實體處分權[D];華東政法大學;2007年
2 黃國珍;刑事和解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07年
3 張泉山;我國構建刑事和解制度研究[D];蘭州大學;2008年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陳晶;;淺析我國未成年人犯罪刑事和解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J];太原城市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6年04期
2 馮仁強;李益明;;刑事和解的理論基礎與案件范疇[J];法治研究;2007年03期
3 陳羅蘭;;重罪案件刑事和解適用范圍研究[J];法律適用;2010年06期
4 何新泰;;刑事和解的立法根據(jù)與程序要求[J];人民檢察;2009年04期
5 張宏民;;簡析刑事和解的現(xiàn)實意義[J];黨史博采(理論);2011年07期
6 楊鵬;;刑事和解問題研究[J];人民司法;2010年11期
7 樊崇義;艾靜;;刑事和解管見和實證考量[J];中國司法;2010年02期
8 孫黎麗;李豐翠;梁國武;;檢察環(huán)節(jié)刑事和解適用對策[J];人民檢察;2010年16期
9 周寶元;孫照軍;;輕微刑事案可“私下和解”[J];中國民兵;2007年03期
10 張利青;;死刑案件中的刑事和解探析[J];法律適用;2011年07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李對紅;;和諧社會語境下談“刑事和解”[A];中國犯罪學學會第十七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2 徐陽;;我國適用刑事和解制度泛化傾向之檢省與矯正[A];遼寧省哲學社會科學獲獎成果匯編[2007-2008年度][C];2010年
3 曹運偉;胡志澤;;被害人權益保護的缺失與立法完善[A];中國犯罪學研究會第十六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冊)[C];2007年
4 胡錦萍;;論刑事和解在我國的運用[A];第三屆國家高級檢察官論壇論文集[C];2007年
5 易珍榮;;刑事和解——構建和諧社會的一種有效方式[A];第二屆國家高級檢察官論壇論文集[C];2006年
6 湯道剛;;救助被害人的優(yōu)化選擇——倡導刑事和解的犯罪學思考[A];中國犯罪學研究會第十六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C];2007年
7 單民;周洪波;;刑事和解與公訴權[A];第二屆國家高級檢察官論壇論文集[C];2006年
8 張凌;;建立刑事被害人國家救助制度的思考[A];中國犯罪學研究會第十六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冊)[C];2007年
9 李丹;;淺議我國刑事被害人國家補償制度的構建[A];中國犯罪學學會第十七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10 關景明;盧汐;;論述刑事被害人權益的保護[A];中國犯罪學學會第十七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清華大學法學院教授 張建偉;刑事和解:被害人取向的復活?[N];檢察日報;2009年
2 楊雪虹 張文智;刑事和解的實體法價值[N];吉林日報;2009年
3 課題組成員 葉德武 阮思軍 吳如玉;充分運用刑事和解 積極化解社會矛盾[N];人民法院報;2011年
4 揚中市檢察院 陸奎生;犯罪預防視角下的刑事和解[N];江蘇法制報;2011年
5 袁賽球 吳勤;春風化雨 潤物無聲[N];岳陽晚報;2010年
6 本報記者 劉德華 通訊員 王莉 簡華;哪位代表介入刑事和解?被害人點名[N];檢察日報;2010年
7 本報記者 孫文鷹;人性啟發(fā):同住地球村[N];人民法院報;2010年
8 山東省濟南市天橋區(qū)人民檢察院檢察長 韓清;采取措施解決刑事和解適用中的價值沖突[N];檢察日報;2009年
9 本報記者 段艾生;刑事和解:奏出和諧旋律[N];人民法院報;2010年
10 田陽縣人民檢察院檢察長 何耀林;構建刑事和解制度若干問題的設想[N];法治快報;2009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葛琳;刑事和解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2007年
2 蔡國芹;刑事調解制度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09年
3 葉肖華;刑事審判程序分流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2008年
4 何挺;現(xiàn)代刑事糾紛及其解決[D];中國政法大學;2008年
5 王守安;檢察裁量權論[D];中國政法大學;2008年
6 周亞紅;刑事和解制度研究[D];中南大學;2012年
7 田小豐;論刑事和解[D];復旦大學;2012年
8 鄧建輝;刑事和解制度化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09年
9 王文生;寬嚴相濟視域下的刑事檢察工作[D];中國政法大學;2008年
10 吳立志;恢復性司法基本理念研究[D];吉林大學;2008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李秭漪;論刑事和解制度[D];四川大學;2007年
2 馬靜華;刑事和解制度論綱[D];四川大學;2002年
3 李燕輝;刑事重罪案件中的和解問題分析[D];蘭州大學;2010年
4 孫景豐;刑事和解制度的中國模式探析[D];吉林大學;2011年
5 諾敏;未成年人犯罪刑事和解制度研究[D];內蒙古大學;2011年
6 陳巍;刑事和解制度研究[D];吉林大學;2008年
7 劉夢然;刑事和解制度研究[D];吉林大學;2010年
8 曲豐亮;民族地區(qū)刑事和解初探[D];西南大學;2011年
9 郭慶;從孟某殺人案看我國的刑事和解[D];蘭州大學;2011年
10 陳勇杰;試論我國刑事和解制度的構建[D];復旦大學;2010年
,本文編號:127030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falvlunwen/susongfa/12703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