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安抗辯中止履行后的制度安排——《民法典》第528條修正之釋評
發(fā)布時間:2021-05-20 09:51
《民法典》第528條第3句修正了《合同法》第59條第3句的規(guī)定,通過"視為以自己的行為表示不履行主要義務",引入了合同解除權和承擔違約責任請求權,創(chuàng)設了一個新的預期違約類型,即預期不能履行。這樣,我國預期違約制度體系展現(xiàn)為:預期拒絕履行(明示預期違約、默示預期違約)、預期不能履行,兩大類三種類型。由第528條第3句創(chuàng)設的預期不能履行,因系嫁接于不安抗辯之上,輻射面較窄,有待通過解釋論進一步拓寬。同時,合理期限內未提供適當擔保且未恢復履行能力的,均認定構成違約,缺乏歸責基礎的支持。
【文章來源】: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大學學報). 2020,38(05)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頁數(shù)】:8 頁
【文章目錄】:
一、問題的提出
二、制度背景:既有制度的邏輯
三、中止履行后制度安排的可能模式
(一)“等待模式”
(二)“解除模式”
(三)“嫁接模式”
四、現(xiàn)行規(guī)則之解釋路徑
(一)《民法典》第578條、第563條第1款第2項之定位
(二)《民法典》第528條第3句之解釋
(三)《民法典》第528條立法之檢討
五、結論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不安抗辯權與預期違約的完全區(qū)分論[J]. 李建星. 政治與法律. 2017(12)
[2]合同預期不履行的救濟及其法理基礎——再論《合同法》不安抗辯權和預期違約的界分[J]. 陳韻希. 比較法研究. 2017(06)
[3]預期違約與不安抗辯權[J]. 王利明. 華東政法大學學報. 2016(06)
[4]我國合同拘束力理論的重構[J]. 解亙. 法學研究. 2011(02)
[5]預期違約與不安抗辯制度的界分與銜接——以不履行的可能性程度為中心[J]. 張金海. 法學家. 2010(03)
[6]違約責任的歸責原則探究[J]. 朱廣新. 政法論壇. 2008(04)
[7]不安抗辯與預期違約[J]. 葉金強. 南京大學法律評論. 2003(01)
[8]預期違約與不安抗辯的再思考[J]. 藍承烈. 中國法學. 2002(03)
[9]論《合同法》預期違約制度適用范圍上的缺陷[J]. 劉凱湘,聶孝紅. 法學雜志. 2000(01)
本文編號:3197550
【文章來源】: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大學學報). 2020,38(05)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頁數(shù)】:8 頁
【文章目錄】:
一、問題的提出
二、制度背景:既有制度的邏輯
三、中止履行后制度安排的可能模式
(一)“等待模式”
(二)“解除模式”
(三)“嫁接模式”
四、現(xiàn)行規(guī)則之解釋路徑
(一)《民法典》第578條、第563條第1款第2項之定位
(二)《民法典》第528條第3句之解釋
(三)《民法典》第528條立法之檢討
五、結論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不安抗辯權與預期違約的完全區(qū)分論[J]. 李建星. 政治與法律. 2017(12)
[2]合同預期不履行的救濟及其法理基礎——再論《合同法》不安抗辯權和預期違約的界分[J]. 陳韻希. 比較法研究. 2017(06)
[3]預期違約與不安抗辯權[J]. 王利明. 華東政法大學學報. 2016(06)
[4]我國合同拘束力理論的重構[J]. 解亙. 法學研究. 2011(02)
[5]預期違約與不安抗辯制度的界分與銜接——以不履行的可能性程度為中心[J]. 張金海. 法學家. 2010(03)
[6]違約責任的歸責原則探究[J]. 朱廣新. 政法論壇. 2008(04)
[7]不安抗辯與預期違約[J]. 葉金強. 南京大學法律評論. 2003(01)
[8]預期違約與不安抗辯的再思考[J]. 藍承烈. 中國法學. 2002(03)
[9]論《合同法》預期違約制度適用范圍上的缺陷[J]. 劉凱湘,聶孝紅. 法學雜志. 2000(01)
本文編號:319755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falvlunwen/minfalunwen/31975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