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法律論文 > 民法論文 >

論網(wǎng)絡虛擬名譽及其民法保護

發(fā)布時間:2018-09-19 12:24
【摘要】:在現(xiàn)行司法實踐中,民事主體的虛擬社會評價未被納入名譽利益的范疇,故侵害虛擬名譽卻未造成民事主體現(xiàn)實社會評價下降的情形無法得到名譽權制度的救濟,這一立場應予修正。理由在于,網(wǎng)絡虛擬主體的法律性質(zhì)應為民事主體合法權益的載體,虛擬社會評價同樣屬于民事主體的名譽利益,故損害該社會評價并導致精神痛苦與財產(chǎn)損失的,應屬侵害現(xiàn)實民事主體的名譽權。在判斷構成要件符合性時,損害要件是核心內(nèi)容,應考察虛擬主體存在名譽、該名譽受損、民事主體名譽利益受損、衍生損害這四個構成要素。就侵權責任的具體承擔方式來說,賠禮道歉應以不表明虛擬主體真實身份為原則;基于財產(chǎn)損失而產(chǎn)生的損害賠償應處于核心位置,且遵循完全賠償原則。程序法層面,大部分證明責任應由原告承擔,唯獨妨譽信息的真實性和過錯兩項可由裁判者自由裁量,決定是否倒置。此外,不希望披露自己真實身份的原告可依《民事訴訟法》第134條申請不公開審理。
[Abstract]:In the current judicial practice, the virtual social evaluation of the civil subject is not included in the category of reputation interests, so the situation that the virtual reputation is infringed has not caused the decline of the social evaluation of the civil subject in reality can not get the relief of the reputation right system. This position should be amended. The reason is that the legal nature of the virtual subject of the network should be the carrier of the legal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the civil subject, and the virtual social evaluation belongs to the reputation interests of the civil subject as well, thus harming the social evaluation and causing mental pain and property losses. It should be an infringement of the right of reputation of the civil subject in reality. In judging the conformance of the constituent elements, the damage element is the core content, the existence of the reputation of the fictitious subject, the damage of the reputation of the civil subject, the damage of the reputation of the civil subject, and the derivative damage should be investigated. As far as the specific way to assume tort liability is concerned, apology should be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not showing the true identity of the virtual subject, and the compensation for damages arising from property loss should be in the core position and follow the principle of complete compensation. In procedural law, most of the burden of proof should be borne by the plaintiff, but the truthfulness and fault of the reputation information can be decided by the referee at his discretion. In addition, plaintiffs who do not wish to disclose their true identity may apply for a private hearing under article 134 of the Code of Civil procedure.
【作者單位】: 荷蘭馬斯特里赫特大學法學院;
【分類號】:D923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韓艷;;我國民事證明責任分配規(guī)則之正本清源——以“規(guī)范說”為理論基礎[J];政治與法律;2014年01期

2 岳業(yè)鵬;;論侮辱侵權責任[J];法律適用;2014年01期

3 王利明;;論人格權商品化[J];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大學學報);2013年04期

4 葛云松;;賠禮道歉民事責任的適用[J];法學;2013年05期

5 李巖;;虛擬財產(chǎn)繼承立法問題[J];法學;2013年04期

6 王利明;;論網(wǎng)絡環(huán)境下人格權的保護[J];中國地質(zhì)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04期

7 張作華;;認真對待民法中的身份——我國身份法研究之反思[J];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大學學報);2012年04期

8 張鴻霞;;新聞侵犯名譽權案實行過錯責任原則質(zhì)疑[J];國際新聞界;2010年10期

9 趙澤君;;關于匿名訴訟的立法思考——拷問實名訴訟的缺憾[J];現(xiàn)代法學;2010年05期

10 張新寶;任鴻雁;;互聯(lián)網(wǎng)上的侵權責任:《侵權責任法》第36條解讀[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0年04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孔德佳;;網(wǎng)絡服務提供者侵權責任規(guī)則的思考——以《侵權責任法》36條為例[J];法制博覽;2017年19期

2 葛江虬;;論網(wǎng)絡虛擬名譽及其民法保護[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年04期

3 劉可依;;論聲音的民法保護[J];法制博覽;2017年17期

4 連澤封;;網(wǎng)絡侵權連帶責任的反思[J];法制與經(jīng)濟;2017年06期

5 劉道遠;王潔玉;;“互聯(lián)網(wǎng)+”商業(yè)模式下自媒體平臺服務商責任分析[J];商業(yè)經(jīng)濟研究;2017年10期

6 馬一德;;網(wǎng)絡服務商提供搜索鏈接行為之侵權責任[J];法學評論;2017年03期

7 徐珉川;;作品“原創(chuàng)性”規(guī)則的功能化解讀——兼評《著作權法(第三次修改送審稿)》第5條[J];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大學學報);2017年03期

8 汪佳佳;;淺析網(wǎng)絡空間治理能力的提升路徑[J];網(wǎng)絡安全技術與應用;2017年03期

9 邢瑞淼;李玲娟;;論搜索引擎服務商的競價排名關鍵詞商標侵權責任[J];法治社會;2017年02期

10 李倩倩;;從徐某案談個人信息保護落實方面的問題[J];法制博覽;2017年07期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韓艷;;我國民事證明責任分配的理性重構——事實真?zhèn)尾幻鲿r法官的抉擇[J];法治研究;2013年09期

2 陳葦;段燕;;中國法學會婚姻家庭法學研究會2012年年會綜述[J];西南政法大學學報;2013年01期

3 錢福臣;;德、美兩國憲法私法效力之比較[J];求是學刊;2013年01期

4 楊立新;楊震;;《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修正草案建議稿[J];河南財經(jīng)政法大學學報;2012年05期

5 陳洪兵;;重新解讀侮辱罪[J];延邊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04期

6 孟強;;論作為一般人格權的名譽權——從司法案例的視角[J];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04期

7 汪志剛;;德國法上的意見表達和事實陳述的區(qū)分[J];北方法學;2011年03期

8 葛云松;;民法上的賠禮道歉責任及其強制執(zhí)行[J];法學研究;2011年02期

9 謝鴻飛;;精神損害賠償?shù)娜齻關鍵詞[J];法商研究;2010年06期

10 張新寶;任鴻雁;;互聯(lián)網(wǎng)上的侵權責任:《侵權責任法》第36條解讀[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0年04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侯艷虹;;民事主體與民事意志的關系[J];法制與社會;2010年21期

2 童航;;論民事主體結構的重建——以類型化為視角[J];廣西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1年04期

3 王春梅;;古代民事主體及其價值訴求探尋——以羅馬和中世紀為視角的分析[J];北方法學;2013年01期

4 胡光志;論我國民事主體結構的重建[J];現(xiàn)代法學;1996年02期

5 郭相宏;簡論商主體與民事主體之關系[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02年04期

6 茆藝宗;淺論民事主體[J];甘肅理論學刊;2003年06期

7 張曉鷗,吳一鳴;論“其他組織”的法律地位:兼論民事主體標準[J];南通職業(yè)大學學報(綜合版);2003年02期

8 馬俊駒;宋剛;;民事主體功能論——兼論國家作為民事主體[J];法學家;2003年06期

9 楊振山,孫毅;近代民事主體形成的條件與成因[J];政法論壇;2005年04期

10 王崇敏;郭曉莉;劉雪松;;民事主體價值論[J];行政與法(吉林省行政學院學報);2005年1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3條

1 張涵;;民事主體簡論[A];第二屆貴州法學論壇文集[C];2001年

2 蘇雁;李秀雅;賈靜;張樹興;;關于我國民法典立法中環(huán)境問題的幾點思考[A];資源節(jié)約型、環(huán)境友好型社會建設與環(huán)境資源法的熱點問題研究——2006年全國環(huán)境資源法學研討會論文集(一)[C];2006年

3 邱寶昌;王麗萍;;對廣告演員應盡義務的法律探討[A];維護廣告市場秩序之我見征文活動獲獎論文選編[C];2002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劉國寧 盧艷寧;政采市場應向所有民事主體開放[N];政府采購信息報;2011年

2 貴州典正律師事務所律師 王貴東;大災之后看面對補償?shù)姆审w系[N];貴州日報;2008年

3 顧建中;平等原則在法律中的地位[N];江蘇法制報;2011年

4 朱萍 方緒萍;名譽感不應成為名譽權保護內(nèi)容[N];江蘇經(jīng)濟報;2011年

5 李紅峰;新型物業(yè)管理模式中的契約關系[N];法制日報;2004年

6 胡建成;結婚不產(chǎn)生債的混同[N];人民法院報;2002年

7 戴玉華;法律對民事主體破產(chǎn)能力的界定[N];江蘇經(jīng)濟報;2002年

8 成濤;信用權將成獨立人格權[N];民主與法制時報;2003年

9 記者 劉自賢 通訊員 李國清;突出保護民事主體權益[N];湖北日報;2010年

10 曾惠燕;高校學生管理的困境與超越[N];法制日報;2006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王春梅;民事主體的歷史變革與當代發(fā)展[D];黑龍江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葉呈嫣;“農(nóng)戶”的法律定位及其在我國民法中的制度構建[D];首都經(jīng)濟貿(mào)易大學;2016年

2 歐家路;民事主體的觀念史研究[D];西南政法大學;2009年

3 趙穎鋒;民事主體研究[D];河北大學;2008年

4 石晨陽;國家作為民事主體的問題探討[D];西南政法大學;2007年

5 王國瑞;網(wǎng)絡時代民事主體制度研究[D];沈陽工業(yè)大學;2012年

6 周鵬龍;家作為民事主體的法律思考[D];寧波大學;2013年

7 孫嘉;我國慈善組織的民事主體構造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7年

8 于邦志;民事主體理論預設的類型與功能[D];湖南大學;2007年

9 陳穎;論中國民事主體制度的重構[D];華中科技大學;2013年

10 吳欣榮;論民事主體的法定標準[D];吉林大學;2007年



本文編號:2250112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falvlunwen/minfalunwen/2250112.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c4713***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