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知假買假的邏輯基
本文選題:知假買假 + 消費者; 參考:《當代法學》2016年06期
【摘要】:最高法院在2014年以司法解釋的方式首次明確肯定了知假買假行為的合法性。這引起理論界和實務界新的關注。知假買假的邏輯基礎在于知假買假者仍然屬于消費者;知假買假的價值理念在于踐行社會正義的價值理念。在消法領域,社會正義的價值理念是指,生活消費是實現(xiàn)人的全面自由發(fā)展的重要手段,生活消費成為衡量社會發(fā)展進步的重要指標,因此國家有義務和責任為社會大眾創(chuàng)造公平、自由的消費環(huán)境,使社會大眾通過生活消費享受到社會進步、經(jīng)濟發(fā)展帶來的好處。知假買假的制度建構(gòu)需要在保護消費者權(quán)益的法律制度體系中展開,需要明確知假買假規(guī)則與瑕疵擔保責任(免除)規(guī)則之間的關系。
[Abstract]:The Supreme Court, for the first time, clearly affirmed the legitimacy of false purchase of fake behavior in the way of judicial interpretation in 2014. This has aroused new concern in th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circles. The logical basis of the fake buying is that the false buyer still belongs to the consumer; the value concept of knowing the fake buying and sham lies in the value concept of the practice of social justice. The value concept of justice is that the living consumption is an important means to realize the all-round and free development of the people. The living consumption is an important indicator of the progress of social development. Therefore, the state has the obligation and responsibility to create a fair and free consumption environment for the public, and make the public enjoy social progres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through life consumption. The institutional construction of false buying and counterfeit needs to be carried out in the legal system of protecting the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consumer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ules of false buying and false buying and the rules of the liability for defects is clear.
【作者單位】: 吉林大學法學院;
【基金】:司法部國家法治與法學理論研究課題“縱向限制價格壟斷協(xié)議的理論闡釋與制度完善研究”(14SFB50036) 吉林大學基本科研費項目“標準必要專利壟斷的法律規(guī)制問題研究”(2015ZZ031)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壟斷協(xié)議違法性分析模式問題研究”(13YJC820044)的階段性成果
【分類號】:D922.294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刁森;;國民品格與法律制度建構(gòu)之關系[J];中國商界(下半月);2009年01期
2 薛剛凌;;以制度建構(gòu)推進社會轉(zhuǎn)型[J];新湘評論;2011年19期
3 何艷;;科學發(fā)展觀的制度建構(gòu)方法論研究[J];新視野;2010年02期
4 何艷;;科學發(fā)展與制度建構(gòu)的內(nèi)在機理[J];廣西社會科學;2012年07期
5 韓春暉;;我國政府信息公開評估體系的制度建構(gòu)—以預防腐敗功能為導向[J];行政管理改革;2014年03期
6 俞樹彪;道德建設與制度建構(gòu)[J];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03年03期
7 公維友;服務型政府的制度建構(gòu)[J];中共濟南市委黨校學報;2005年02期
8 袁群;;調(diào)審分離制度建構(gòu)初探[J];企業(yè)家天地下半月刊(理論版);2008年05期
9 陸劍杰;;論中國制度建構(gòu)的實踐原則和學理基礎[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5期
10 譚忠真;王海玲;李順;;返鄉(xiāng)農(nóng)民工權(quán)益保障體系建構(gòu)研究[J];就業(yè)與保障;2012年Z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5條
1 楊曉東;顧成東;;從制度建構(gòu)層面解讀我國30年的改革開放[A];第六期中國現(xiàn)代化研究論壇論文集[C];2008年
2 余曉龍;;環(huán)境風險防范法律制度建構(gòu)基本問題研究[A];生態(tài)安全與環(huán)境風險防范法治建設——2011年全國環(huán)境資源法學研討會(年會)論文集(第一冊)[C];2011年
3 李艷;吳煒成;;公聽代表人制度建構(gòu)[A];當代法學論壇(2007年第3輯)[C];2007年
4 賴詩攀;;論服務型地方政府的多中心制度建構(gòu)[A];湖北省行政管理學會2005年年會論文集[C];2005年
5 姚金菊;;目標與手段:服務型政府與法治政府?——以公共服務為基礎的行政法制度建構(gòu)[A];中國法學會行政法學研究會2008年年會論文集(上冊)[C];2008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6條
1 對外經(jīng)濟貿(mào)易大學法學院 姜福曉;追續(xù)權(quán):立法動向與制度建構(gòu)[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3年
2 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博士生導師 倪愫襄;女性權(quán)利的制度保障與補償公正制度建構(gòu)[N];中國婦女報;2014年
3 中共甘肅省委黨校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研究所 張建君;經(jīng)濟全球化的國際層次制度建構(gòu)[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3年
4 任劍濤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國家治理體系現(xiàn)代化的制度建構(gòu)[N];深圳特區(qū)報;2014年
5 趙英男;“正義與制度建構(gòu)”學術(shù)研討會成功舉辦[N];民主與法制時報;2014年
6 河南省焦作市馬村區(qū)人民法院 原大峰 崔廣華;我國民事錯訴責任制度建構(gòu)淺析[N];人民法院報;2009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何艷;實踐科學發(fā)展觀的制度建構(gòu)研究[D];華東理工大學;2011年
2 陳久奎;我國教育糾紛仲裁制度建構(gòu)研究[D];西南大學;2006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8條
1 王劍雄;中國特色協(xié)商民主的社會基礎與制度建構(gòu)[D];四川大學;2007年
2 任思帥;中國消費糾紛ADR模式甄選與制度建構(gòu)[D];西南政法大學;2008年
3 關鑫;制度是如何失敗的—一個守法倫理的初步分析[D];吉林大學;2007年
4 崔欣;權(quán)責平衡的理論基礎與制度建構(gòu)[D];中國政法大學;2007年
5 王晨;新中國制度建構(gòu)的文化透視[D];天津師范大學;2003年
6 趙亮;我國教育法庭制度建構(gòu)初探[D];重慶師范大學;2009年
7 楊麗;論司法精英化與大眾化[D];中國政法大學;2007年
8 倪凌;知識產(chǎn)權(quán)的價值取向與制度建構(gòu)[D];南京師范大學;2005年
,本文編號:197213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falvlunwen/minfalunwen/19721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