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危不救的立法問題探究
發(fā)布時間:2022-07-29 15:10
近年來,媒體不斷披露見危不救、見死不救的事件越來越多,這種不道德的行為不僅嚴重敗壞了社會風氣,對傳統(tǒng)倫理道德帶來了巨大的沖擊,也帶來了一系列社會后果。特別是2011年10月13日,在佛山南海黃岐廣佛五金城發(fā)生的小悅悅事件,一時之間讓見危不救成為了社會各方關注的熱點。由此也引發(fā)了人們對法律與倫理道德深層次關系以及“見危不救是否應該入刑”等問題的思考,筆者就這些問題發(fā)表了自己的看法。筆者在本文中首先介紹了見危不救的涵義和簡要介紹了見危不救的中外立法及其發(fā)展現狀,指出見危不救行為應當被限定在一個恰當的范圍內來界定,并提出了本文的第一個問題——在比較法的視野下,我們是否應該效仿這些西方國家的做法,或者參照中國古代立法將見危不救納入我國法律。然后筆者以“小悅悅事件”為例,對該事件折射出的社會以及法律問題進行了探討,論證了中國在社會轉型期間,在傳統(tǒng)的熟人社會向陌生人社會轉型的過程中,熟人社會所遵循的道德規(guī)范難以適應陌生人社會,而規(guī)范陌生人之間的市場秩序和道德還沒完全形成,導致社會誠信缺失、道德倒退,所以才會造成人與人之間互不信任的現象越來越嚴重,見危不救竟成為了常態(tài)。筆者重點在此角度對道德和法律的...
【文章頁數】:39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見危不救概述
(一) 見危不救概念
(二) 見危不救的中外立法及其發(fā)展現狀
二、應否對見危不救行為進行法律矯治
(一) 立法的可能性
(二) 立法的必要性
三、見危不救行為應否入罪
(一) 支持見危不救犯罪化的理由
1. 見危不救行為具有嚴重的社會危害性
2. 國內外相關立法可以提供借鑒
3. 從道德形成發(fā)展的角度來看
4. 從人權的保護角度來看
(二) 見危不救犯罪化不合理之分析
1. 社會危害性不應成為見危不救入罪的緣由
2. 國外立法在現實引起的爭議
3. 從道德與法律的關系角度看,法律與道德的區(qū)別也反對將見死不救犯罪化
4. 基于刑法的人權保障機能,見危不救不應入刑
5. 對行為人行為選擇的風險評判
6. 刑法的謙抑性
7. 從見危不救罪的預期效果來看
8. 設立“見危不救罪”不符合權利和義務的對等性
9. 反對見危不救犯罪化符合國際刑事法律發(fā)展的潮流
四、見危不救整治對策——刑法之外的選擇
(一) 見危不救的行政立法規(guī)制和其它規(guī)范性文件規(guī)制
(二) 對見義勇為行為的立法保護和相關政治措施
1. 統(tǒng)一見義勇為的全國立法
2. 完善相關民事制度
3. 完善見義勇為的行政補償制度
4. 社會保障法救濟制度的完善
5. 加強見義勇為基金會的建設
五、結語
注釋
參考文獻
后記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淺談“見危不救”不應入罪[J]. 吳笛. 法制與社會. 2012(01)
[2]關于見危不救入罪的幾點思考[J]. 路錦輝. 法制與社會. 2011(21)
[3]應否設置見危不救罪——旁觀者效應的考察[J]. 王麗娟. 知識經濟. 2011(13)
[4]見危不救犯罪化之質疑[J]. 余凌英. 青年文學家. 2011(11)
[5]見危不救刑罰化思考[J]. 黃秋露. 經濟視角(中旬). 2011(03)
[6]見危不救不宜入罪的三維思考[J]. 龔義年. 東疆學刊. 2010(03)
[7]“見危不救”的刑法治理[J]. 李進平. 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0(10)
[8]對“見危不救”入罪的探討[J]. 肖瑤. 法制與社會. 2010(12)
[9]論“見死不救罪”[J]. 吳玲. 法制與社會. 2010(10)
[10]道德的救贖:“見危不救”現象的刑法學檢視[J]. 王振. 江西公安專科學校學報. 2010(02)
博士論文
[1]被害人行為刑法意義之研究[D]. 張少林.華東政法大學 2010
碩士論文
[1]見危不救行為的入罪研究[D]. 張園園.湘潭大學 2011
[2]見危不救行為入罪研究[D]. 盧家玉.廣西民族大學 2011
[3]見危不助犯罪化研究[D]. 張震.山東大學 2010
[4]見義勇為的法律救濟與保障[D]. 侯新啟.貴州大學 2008
[5]見危不助行為的犯罪化研究[D]. 張曉騫.四川大學 2007
本文編號:3666686
【文章頁數】:39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見危不救概述
(一) 見危不救概念
(二) 見危不救的中外立法及其發(fā)展現狀
二、應否對見危不救行為進行法律矯治
(一) 立法的可能性
(二) 立法的必要性
三、見危不救行為應否入罪
(一) 支持見危不救犯罪化的理由
1. 見危不救行為具有嚴重的社會危害性
2. 國內外相關立法可以提供借鑒
3. 從道德形成發(fā)展的角度來看
4. 從人權的保護角度來看
(二) 見危不救犯罪化不合理之分析
1. 社會危害性不應成為見危不救入罪的緣由
2. 國外立法在現實引起的爭議
3. 從道德與法律的關系角度看,法律與道德的區(qū)別也反對將見死不救犯罪化
4. 基于刑法的人權保障機能,見危不救不應入刑
5. 對行為人行為選擇的風險評判
6. 刑法的謙抑性
7. 從見危不救罪的預期效果來看
8. 設立“見危不救罪”不符合權利和義務的對等性
9. 反對見危不救犯罪化符合國際刑事法律發(fā)展的潮流
四、見危不救整治對策——刑法之外的選擇
(一) 見危不救的行政立法規(guī)制和其它規(guī)范性文件規(guī)制
(二) 對見義勇為行為的立法保護和相關政治措施
1. 統(tǒng)一見義勇為的全國立法
2. 完善相關民事制度
3. 完善見義勇為的行政補償制度
4. 社會保障法救濟制度的完善
5. 加強見義勇為基金會的建設
五、結語
注釋
參考文獻
后記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淺談“見危不救”不應入罪[J]. 吳笛. 法制與社會. 2012(01)
[2]關于見危不救入罪的幾點思考[J]. 路錦輝. 法制與社會. 2011(21)
[3]應否設置見危不救罪——旁觀者效應的考察[J]. 王麗娟. 知識經濟. 2011(13)
[4]見危不救犯罪化之質疑[J]. 余凌英. 青年文學家. 2011(11)
[5]見危不救刑罰化思考[J]. 黃秋露. 經濟視角(中旬). 2011(03)
[6]見危不救不宜入罪的三維思考[J]. 龔義年. 東疆學刊. 2010(03)
[7]“見危不救”的刑法治理[J]. 李進平. 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0(10)
[8]對“見危不救”入罪的探討[J]. 肖瑤. 法制與社會. 2010(12)
[9]論“見死不救罪”[J]. 吳玲. 法制與社會. 2010(10)
[10]道德的救贖:“見危不救”現象的刑法學檢視[J]. 王振. 江西公安專科學校學報. 2010(02)
博士論文
[1]被害人行為刑法意義之研究[D]. 張少林.華東政法大學 2010
碩士論文
[1]見危不救行為的入罪研究[D]. 張園園.湘潭大學 2011
[2]見危不救行為入罪研究[D]. 盧家玉.廣西民族大學 2011
[3]見危不助犯罪化研究[D]. 張震.山東大學 2010
[4]見義勇為的法律救濟與保障[D]. 侯新啟.貴州大學 2008
[5]見危不助行為的犯罪化研究[D]. 張曉騫.四川大學 2007
本文編號:366668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falvlunwen/lfsflw/36666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