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合同經(jīng)濟補償?shù)闹贫孺幼兣c功能解析
本文關(guān)鍵詞: 勞動合同經(jīng)濟補償 制度功能 法定損害賠償 出處:《當代法學》2011年06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從1994年《勞動法》的頒布實施到2007年《勞動合同法》制訂實行,我國的勞動合同經(jīng)濟補償制度逐漸發(fā)展完善,補償范圍有所擴大,補償標準逐漸統(tǒng)一。經(jīng)濟補償制度內(nèi)容的變化反映了立法者對于其制度功能期待的加強。在勞動合同法律關(guān)系中,勞動者由于自身的弱勢性,因用人單位不履行勞動合同或勞動合同履行不當所受到的損害通過合同法中規(guī)定的違約責任的救濟措施無法獲得補償。這就要求通過一種新的責任承擔方式來保障勞動者的合同權(quán)利,經(jīng)濟補償制度應運而生。其存在的制度功能主要是為了彌補因用人單位的原因?qū)е聞趧雍贤瑹o法順利履行時勞動者所受到的損害。經(jīng)濟補償制度功能的變化必須符合勞動合同法律制度的基本價值取向——通過傾斜保護達致利益平衡,否則制度功能的發(fā)揮必將受到影響。
[Abstract]:From the promulg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Labor Law on 1994 to the enactment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Labor contract Law on 2007, the economic compensation system of labor contracts in China has gradually developed and perfected, and the compensation scope has been expanded. The change of the content of the economic compensation system reflects the enhancement of the legislators' expectation of its system function. In the legal relationship of labor contract, the laborer is vulnerable because of his own weakness. The damage caused by the employer's failure to perform the labor contract or the improper performance of the labor contract can not be compensated by the remedy for breach of contract stipulated in the contract law. The contractual rights of disabled workers, Economic compensation system emerges as the times require. Its existing system function is mainly to make up for the damage suffered by the laborer when the labor contract cannot be performed smoothly because of the reasons of the employing unit. The change of the function of the economic compensation system must be. In line with the basic value orientation of the legal system of labor contract-to achieve a balance of interests through preferential protection, Otherwise, the function of the system will be affected.
【作者單位】: 吉林大學法學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勞動關(guān)系調(diào)整中意思自治與國家強制——以《勞動合同法》為視角(08JC820020) 吉林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合同法意思理論的批判與重構(gòu)(2008Bfx02) 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合同法基本原理研究——意思理論體系的闡釋、批判與重構(gòu)(08BFX027)
【分類號】:D922.5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8條
1 馮彥君;;勞動合同解除中的“三金”適用——兼論我國《勞動合同法》的立法態(tài)度[J];當代法學;2006年05期
2 董文軍;;勞動合同立法中的平等觀[J];當代法學;2006年06期
3 董文軍;;我國《勞動合同法》中的傾斜保護與利益平衡[J];當代法學;2008年03期
4 劉京州;淺議解除勞動合同的經(jīng)濟補償[J];甘肅科技;2004年06期
5 栗占榮;經(jīng)濟補償金·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的法律問題[J];廣西青年干部學院學報;2001年03期
6 董保華;;勞動合同法中經(jīng)濟補償金的定性及其制度構(gòu)建[J];河北法學;2008年05期
7 王全興;;試論勞動者“進出”勞動關(guān)系的寬嚴選擇——《勞動合同法(草案)》有關(guān)條文剖析[J];中國勞動;2006年09期
8 傅靜坤;勞動合同中的解約金問題研究[J];現(xiàn)代法學;2000年05期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能為;;西方哲學視野中的“和諧”與“和諧社會”[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05期
2 邢華平;有限政府論之哲學基礎探略[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4年01期
3 湯燕;朱鏡人;;約翰·穆勒功利主義教育觀探微[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08年02期
4 張傳文;黃邦漢;;儒家吏治倫理與現(xiàn)代吏治倫理的差異芻議[J];安徽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6期
5 黃英;;從自由到平等的正義理論——讀羅爾斯的《正義論》有感[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06期
6 吳從環(huán);;改革后的中國國家社會關(guān)系[J];安徽行政學院學報;2010年01期
7 胡明督;;密爾政治思想淺析[J];安康學院學報;2007年06期
8 鄧李峗;;密爾個人自由觀探討[J];保定學院學報;2008年02期
9 彭小霞;;勞動合同解除之經(jīng)濟補償金法律制度研究[J];北京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3期
10 王妍;;生態(tài)思維方式的當代建構(gòu)[J];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3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7條
1 杜永明;;以人為本理念是對社會主義本質(zhì)認識的深化[A];全國社科院系統(tǒng)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第十六屆年會暨理論研討會論文集——黨的領導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上)[C];2009年
2 虞崇勝;;WTO與新世紀中國政治文明建設之路[A];入世與政府先行[C];2002年
3 黃旦;;新聞自由:新聞媒介職業(yè)化的政治基礎——對西方新聞自由思想歷史發(fā)展的再思考[A];信息化進程中的傳媒教育與傳媒研究——第二屆中國傳播學論壇論文匯編(上冊)[C];2002年
4 王巖;;市場·政府·自由——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條件下公民自由的實現(xiàn)[A];2006年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界學術(shù)大會論文集(下)[C];2006年
5 魯明軍;;誰之批判?何種現(xiàn)代性?——當代藝術(shù)批評的價值重思與實踐檢省(1990-)[A];中央美術(shù)學院青年藝術(shù)批評獎獲獎論文集[C];2008年
6 蔣冬青;;權(quán)力結(jié)構(gòu)重構(gòu):政府機構(gòu)整合的必要路徑——以武漢市城市管理執(zhí)法局的建立為例[A];“建設服務型政府的理論與實踐”研討會暨中國行政管理學會2008年年會論文集[C];2008年
7 劉剛;;密爾的政治哲學[A];“西方政治哲學”全國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匯編[C];2011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國慶;解雇權(quán)限制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2 饒傳平;論近代中國憲法中基本權(quán)利條款之演變(1908-1947)[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3 盧迎春;論當代中國大眾傳媒的政治功能[D];蘇州大學;2010年
4 袁日新;經(jīng)營者集中救濟研究[D];遼寧大學;2010年
5 尹佳濤;歷史與現(xiàn)實之間的政治思考[D];南開大學;2010年
6 汪毅霖;以自由作為發(fā)展的理論框架和經(jīng)驗分析[D];東北財經(jīng)大學;2010年
7 田自安;政治因素對主觀生活質(zhì)量的影響研究[D];武漢大學;2010年
8 楊春花;論信仰對于社會秩序的價值[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9 張蕾;科學發(fā)展觀視野下的中國共產(chǎn)黨政績觀研究[D];西北大學;2011年
10 唐海龍;促進高等教育公平的政府責任與對策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芳;我國經(jīng)濟性裁員法律適用問題研究[D];山東科技大學;2010年
2 袁洪君;企業(yè)勞動規(guī)章合法性研究[D];哈爾濱工程大學;2010年
3 趙丹怡;解讀約翰·密爾的自由觀[D];大連理工大學;2010年
4 寧偉用;株洲網(wǎng)絡舉報模式運行中的爭議問題研究[D];湘潭大學;2009年
5 郭俊彥;民意表達:當代中國民主政治建設的重要維度[D];湘潭大學;2010年
6 張小妹;“自然狀態(tài)”范式研究[D];湘潭大學;2010年
7 王先林;自由與秩序[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8 張繼元;勞動合同經(jīng)濟補償金制度研究[D];江西財經(jīng)大學;2010年
9 王超;中國法治進程中罪犯知識產(chǎn)權(quán)保障問題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0年
10 汪光宏;基于“生命需要”的高中古詩詞教學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馮彥君;;我國勞動合同立法應正確處理三大關(guān)系[J];當代法學;2006年06期
2 董文軍;;勞動合同立法中的平等觀[J];當代法學;2006年06期
3 馮彥君;邱虹;;職工參與制及其理論基礎質(zhì)疑[J];當代法學;2007年05期
4 林旭霞;關(guān)于完善勞動合同立法的若干問題思考[J];福建論壇(經(jīng)濟社會版);2000年12期
5 楊凱;單方解除勞動合同的若干實體法難題探討[J];法商研究(中南政法學院學報);2001年01期
6 王全興;社會法學的雙重關(guān)注:社會與經(jīng)濟[J];法商研究;2005年01期
7 董保華;;錦上添花抑或雪中送炭——析《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草案)》的基本定位[J];法商研究;2006年03期
8 董保華;勞動合同的再認識[J];法學;2000年05期
9 劉京州;淺議解除勞動合同的經(jīng)濟補償[J];甘肅科技;2004年06期
10 栗占榮;經(jīng)濟補償金·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的法律問題[J];廣西青年干部學院學報;2001年03期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宋紀連;;小額訴訟程序制度的功能分析[J];湖北行政學院學報;2008年S1期
2 危兆賓;;論公司表決權(quán)例外排除制度的制度功能與具體運行[J];時代法學;2009年01期
3 葉林;;商行為的性質(zhì)[J];清華法學;2008年04期
4 盧樂云;;我國現(xiàn)行職務犯罪初查制度的缺陷及其完善[J];中國刑事法雜志;2010年03期
5 董炳和;;論增強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與我國知識產(chǎn)權(quán)制度的完善——從知識產(chǎn)權(quán)保護的制度功能入手進行分析[J];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03期
6 張鐵薇;;共同侵權(quán)制度的功能定位[J];北方論叢;2007年01期
7 梁化坤;;我國行政聽證制度的法規(guī)范分析及其完善[J];法制與社會;2007年12期
8 趙海月;孫偉;周世偉;;制度設計與制度功能:政治學視域下的博弈分析[J];吉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年03期
9 王仰文;;公共權(quán)力分工與救濟制度承繼——行政訴訟與行政復議關(guān)系之思考[J];福建論壇(社科教育版);2009年12期
10 趙銀紅;;論參與式電子政務建設與公民“四權(quán)”保障[J];理論與改革;2010年01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田廣清;;制度力:核心領導力——政治學的視閾[A];研究領導科學 實現(xiàn)科學領導[C];2008年
2 唐麗萍;黃德良;;我國信訪制度功能的合理定位及制度創(chuàng)新[A];社會主義與中國現(xiàn)代化 政治·法律與社會: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七屆學術(shù)年會文集(2009年度)政治·法律·社會學科卷[C];2009年
3 楊依山;;制度變遷理論評述與理論重構(gòu)的初步嘗試[A];2007年山東大學“海右”博士生學術(shù)論壇論文集[C];2007年
4 秦國榮;;WTO反補貼措施:價值理念與制度功能——對《SCM協(xié)定》的法理解讀與思考[A];《WTO法與中國論壇》文集——中國法學會世界貿(mào)易組織法研究會年會論文集(五)[C];2007年
5 王建強;楊愛民;;理論、文本與現(xiàn)實的平衡——論人民陪審員制度功能重構(gòu)[A];全國法院系統(tǒng)第二十二屆學術(shù)討論會論文集[C];2011年
6 吳清旺;;論我國不安抗辯權(quán)與預期違約制度[A];中國民商法實務論壇論文集[C];2001年
7 吳清旺;;中國律師“邊緣化”之思考[A];第2屆中國律師論壇論文集[C];2002年
8 宋航;沈竹鶯;;專家陪審的制度效用和正當性分析——以金融審判為視角[A];全國法院系統(tǒng)第二十二屆學術(shù)討論會論文集[C];2011年
9 陳曉婧;王錦虹;;我國實行資產(chǎn)證券化的若干法律問題分析[A];中國民商法實務論壇論文集[C];2005年
10 周紀昌;;區(qū)域循環(huán)經(jīng)濟的制度分析[A];2005中國可持續(xù)發(fā)展論壇——中國可持續(xù)發(fā)展研究會2005年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上冊)[C];2005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楊萬臣 姚靜松;8620部隊發(fā)揮制度功能提高拒腐防變能力[N];人民武警;2008年
2 辜勝阻 黃永明;風險投資的制度功能[N];光明日報;2001年
3 ;《居民身份證法》——塑造“服務型”制度功能[N];中國紀檢監(jiān)察報;2004年
4 海淀區(qū)政協(xié)委員、北京交通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副教授 施惠玲;優(yōu)化政黨制度功能 應對利益多元化趨勢[N];北京日報;2008年
5 鄭牧民;優(yōu)化多黨合作制度功能促進和諧社會構(gòu)建[N];安徽日報;2006年
6 盧鴻福 (湖南·婁底);重視持證視察的制度功能[N];人民代表報;2011年
7 湘西銀監(jiān)分局;抓好規(guī)章制度建設 充分發(fā)揮制度功能[N];團結(jié)報;2007年
8 國務院發(fā)展研究中心課題組;政府采購在經(jīng)濟發(fā)展中的作用與地位[N];經(jīng)濟日報;2008年
9 本報記者 孫琳;選人用人 當避“前車之覆”[N];四川日報;2006年
10 任職于安徽省法制辦 沙奇志;制度正義與操作失范[N];法制日報;2008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文寅;國家計劃的制度分析[D];南京師范大學;2005年
2 張紅霞;在變動中尋求秩序[D];華東師范大學;2009年
3 胡劍平;國有商業(yè)銀行公司治理:不良貸款形成中的經(jīng)理人行為視角[D];復旦大學;2006年
4 楊中楷;基于專利計量的專利制度功能分析[D];大連理工大學;2007年
5 李昕;功能視角下的公法人制度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2009年
6 王立新;投資基金制度研究[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0年
7 闕紫康;中國股票市場制度效率研究[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2年
8 洪學軍;不當?shù)美贫妊芯縖D];西南政法大學;2003年
9 秦偉江;城市化進程中的民族區(qū)域自治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10 翟立宏;信托產(chǎn)品創(chuàng)新:要素解構(gòu)與環(huán)境分析[D];西南財經(jīng)大學;2005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高奇;完善中國檢驗檢疫制度與功能研究[D];福州大學;2006年
2 童蘊芝;懲罰性賠償制度探析[D];中國政法大學;2008年
3 夏荷;我國公益信托制度重構(gòu)[D];華東政法大學;2007年
4 劉傳濤;論我國民事訴訟證據(jù)交換制度的完善[D];對外經(jīng)濟貿(mào)易大學;2007年
5 田浩;中國高技術(shù)產(chǎn)業(yè)風險投資的制度分析與機制創(chuàng)新[D];吉林大學;2008年
6 何文富;美國貿(mào)易代表法律制度研究[D];西南政法大學;2008年
7 鄭瑞濤;論信訪制度的監(jiān)督功能[D];中國政法大學;2005年
8 胡士平;政黨制度功能輸出:一種探討轉(zhuǎn)型期中國政治穩(wěn)定的新視角[D];南京師范大學;2007年
9 焦小娟;我國夫妻離婚后扶養(yǎng)制度研究[D];吉林大學;2009年
10 羅冬梅;中國戶籍改革中戶籍功能定位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本文編號:150196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falvlunwen/laodongfa/15019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