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運輸延誤及判斷依據(jù)
本文關鍵詞:航空運輸延誤及判斷依據(jù)
更多相關文章: 航空運輸延誤 航班延誤 合理延誤 不合理延誤 判斷依據(jù)
【摘要】:航空法中的延誤包括航班延誤和航空運輸延誤,航空運輸延誤不等同于航班延誤。航空運輸延誤概念和判斷標準在航空法中未有明確規(guī)定,司法實踐和學理研究中提出過約定時間說、約定時間說和合理期間說相結合以及運輸對象說,力圖明晰航空運輸延誤的概念;因航空運輸對象不同,故以運輸對象說為依據(jù)對航空運輸延誤的概念進行界定是合理的。航空運輸延誤是一種事實,應以航空運輸合同為基礎進行判定。將航空運輸延誤分為合理延誤和不合理延誤是必要的,可依航空運輸延誤產(chǎn)生的原因分野二者范圍,以確定承運人對因延誤給消費者造成損失的賠償責任。
【作者單位】: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
【關鍵詞】: 航空運輸延誤 航班延誤 合理延誤 不合理延誤 判斷依據(jù)
【基金】:國務院中央軍委空中交通管制委員會項目《航空法立法研究》(GKG200802017)成果之一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基本科研業(yè)務費科研項目青年科技創(chuàng)新基金(人文社科類)重點項目《航空運輸延誤的法律規(guī)制研究》(NR2014005)階段性研究成果
【分類號】:D922.296;D993.4
【正文快照】: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江蘇南京210016)一、問題提出2015年7月10日,中國民航局發(fā)布了《2014年民航行業(yè)發(fā)展統(tǒng)計公報》。公報顯示:2014年我國客運航空公司平均航班正常率為68.37%,平均延誤為19分鐘1。公報除了顯示我國航班延誤較為嚴重之外,還引起筆者諸多思考: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國外怎樣處理航班延誤[J];四川統(tǒng)一戰(zhàn)線;2004年09期
2 雷麗星;航班延誤的政策和立法探討[J];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2期
3 楊惠,吳桐水;關于國內(nèi)客運航班延誤的幾個法律問題——兼及相關法律的完善[J];河北法學;2005年08期
4 李富成;;航班延誤別總拿老天爺說事兒[J];法人雜志;2006年09期
5 胡超容;;試析航班延誤的法學概念[J];甘肅政法學院學報;2006年06期
6 朱子勤;陳娟;;試析我國有關航班延誤的法律規(guī)定[J];行政與法;2008年11期
7 梁瓊;;淺議航班延誤的法律問題[J];市場論壇;2008年01期
8 王乾;;我國航班延誤的法律問題探究[J];知識經(jīng)濟;2010年16期
9 宋益敏;;論航班延誤的法律完善[J];法制與社會;2010年26期
10 金艷;;我國民航航班延誤引起的相關法律思考[J];法制與社會;2010年3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7條
1 王苗苗;;治理航班大面積延誤 提升中國民航運行品質(zhì)[A];探索 創(chuàng)新 交流(第4集)——第四屆中國航空學會青年科技論壇文集[C];2010年
2 韓明亮;王青勇;;基于模糊綜合評價的航空公司改善航班延誤程度的研究[A];中國企業(yè)運籌學[2011(1)][C];2011年
3 ;降低過站航班因機務原因造成的航班延誤率[A];山東省群眾性質(zhì)量管理活動QC成果集[C];2002年
4 盧偉;;我國民航業(yè)航班延誤現(xiàn)象的空域擁堵因素分析[A];科學發(fā)展·惠及民生——天津市社會科學界第八屆學術年會優(yōu)秀論文集(下)[C];2012年
5 陳穗軍;肖海平;;粵瓊兩省天氣原因?qū)е潞桨嘌诱`的氣候特點分析[A];中國氣象學會2006年年會“航空氣象探測、預報、預警技術進展”分會場論文集[C];2006年
6 蔣立輝;張倩;;基于GSM短消息的航班延誤通知系統(tǒng)的設計和應用[A];2008通信理論與技術新進展——第十三屆全國青年通信學術會議論文集(上)[C];2008年
7 王勇;;淺析航班延誤后的地面服務工作[A];科學發(fā)展·惠及民生——天津市社會科學界第八屆學術年會優(yōu)秀論文集(下)[C];2012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涂露芳;因自身原因造成航班延誤應賠償[N];北京日報;2004年
2 記者 竇紅梅;航班延誤經(jīng)濟補償方案半年之內(nèi)公布[N];北京日報;2005年
3 林紅梅;壟斷是航班延誤之結[N];中國改革報;2004年
4 張先國 楊興國;撥開航班延誤的“體制迷霧”[N];中國改革報;2005年
5 劉思敏;“引爆”航班延誤[N];中國旅游報;2004年
6 彭建華;航班延誤 服務不延誤[N];中國民航報;2005年
7 ;航班延誤后我們該做什么[N];中國民航報;2005年
8 張連升;發(fā)揮行業(yè)系統(tǒng)性優(yōu)勢 提高航班延誤應對能力[N];中國民航報;2005年
9 路奎元;旅客熱盼提高不正常航班服務水平[N];中國民航報;2005年
10 張先國 楊興國;航班延誤背后的“體制迷霧”[N];中國審計報;2005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8條
1 劉小平;航班延誤情境下旅客群體性突發(fā)事件致因機理及預警機制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13年
2 陳海燕;動態(tài)數(shù)據(jù)驅(qū)動的航班延誤預測關鍵技術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12年
3 曹衛(wèi)東;基于改進貝葉斯網(wǎng)絡結構學習的航班延誤波及分析[D];天津大學;2009年
4 劉玉潔;基于貝葉斯網(wǎng)絡的航班延誤與波及預測[D];天津大學;2009年
5 賈傳亮;航空公司正點率考核與飛行員培養(yǎng)規(guī)劃研究[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06年
6 姚韻;航空公司不正常航班管理和調(diào)度算法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06年
7 張米;航空公司機組排班模型研究[D];清華大學;2014年
8 王巡;航空客戶消費行為分析與航班優(yōu)化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13年
,本文編號:70636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falvlunwen/guojifa/7063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