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綢之路經濟帶”能源合作的法律進路研究
[Abstract]:China's long-term dependence on offshore energy channels for oil imports, subject to the "Malacca dilemma." As part of China's energy strategy to the west, the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is a major engine. The signing of multilateral energy cooperation treaty, the establishment of "energy club",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a Silk Road energy security transportation network are urgent matters for strengthening energy cooperation and ensuring regional energy security in the region, as well as an important consideration for China to strengthen regional energy governance.
【作者單位】: 陜西師范大學政治經濟學院;中共陜西省委黨校法學部;
【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上海合作組織能源俱樂部法律機制研究”(14XFX014) 陜西省社會科學重點項目“絲綢之路經濟帶貿易投資便利化法律框架研究”(13SC032)
【分類號】:D996;F125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2條
1 羅佐縣;楊國豐;侯明揚;盧雪梅;;第五大能源通道露端倪[J];中國石油石化;2013年16期
2 楊成;;關于在上海合作組織框架內建立統(tǒng)一能源空間的幾點思考[J];西伯利亞研究;2008年01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葉蓁蓁;國際能源合作模式與中國的戰(zhàn)略選擇[D];外交學院;2005年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羅金山;;我國與中亞地區(qū)電力合作前景[J];電力技術經濟;2009年04期
2 馬也;;中美頁巖氣開發(fā)合作途徑初探[J];國土資源情報;2014年05期
3 任艷;邱力生;;能源的制度經濟學分析[J];經濟論壇;2010年05期
4 陳孝俊;;美國石油安全戰(zhàn)略分析及對中國的啟示[J];經濟研究導刊;2012年03期
5 劉乾;周礎;;上合組織框架下多邊能源合作機制與中國的參與策略[J];中國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06期
6 趙亞博;方創(chuàng)琳;;中國與中亞地區(qū)油氣資源合作開發(fā)模式與前景分析[J];世界地理研究;2014年01期
7 于瓊;;中國石油安全與中國—中亞石油能源合作[J];新疆金融;2008年11期
8 張樹明;;試析新時期中國多邊能源外交與國際合作[J];燕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3期
9 柴利;;構建我國與中亞國家能源合作機制的動因與基礎[J];新疆財經;2013年01期
10 胡文俊;簡迎輝;楊建基;黃河清;;國際河流管理合作模式的分類及演進規(guī)律探討[J];自然資源學報;2013年12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7條
1 金燕;國際能源合作研究[D];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2011年
2 陳緒學;中土油氣合作管理模式研究[D];西南石油大學;2011年
3 劉悅;1973-1974年石油危機和美國的政策[D];東北師范大學;2011年
4 岳樹梅;國際能源合作法律問題研究[D];西南政法大學;2007年
5 伍福佐;能源消費國家間的能源國際合作:一種博弈的分析[D];復旦大學;2007年
6 張華新;中國能源價格形成機制及其優(yōu)化研究[D];遼寧大學;2008年
7 劉濤;21世紀初俄羅斯亞太能源戰(zhàn)略研究[D];吉林大學;2015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雪松;國際能源資源互利合作機制研究[D];長春工業(yè)大學;2010年
2 張娟娟;尼克松—福特政府的中東石油政策[D];河南大學;2011年
3 高瑩;中美能源安全戰(zhàn)略比較分析[D];海南大學;2011年
4 匡榮韜;中國對中亞的能源外交研究[D];新疆大學;2011年
5 郭倩倩;國際能源合作風險防范對策研究[D];長春工業(yè)大學;2011年
6 王水和;國際石油合作問題研究[D];湘潭大學;2007年
7 羅明運;中國能源外交政策對中美能源關系的影響[D];廣東外語外貿大學;2008年
8 楊志海;中美能源安全博弈[D];復旦大學;2008年
9 王棟民;中國(新疆)與中亞石油戰(zhàn)略合作SWOT分析、模式選擇及對策[D];新疆財經大學;2008年
10 彭雯雋;中國與中亞的能源合作[D];暨南大學;2009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7條
1 王曦,劉劍平;2003年國內外大石油公司的業(yè)績表現(xiàn)和經營特點[J];國際石油經濟;2004年09期
2 徐鶴鳴;;透視美國的“大中亞”戰(zhàn)略[J];國際問題研究;2007年01期
3 門洪華;對西方國際機制理論主要流派的批評[J];國際政治研究;2000年01期
4 王海運;;多視角透視中俄哈能源合作的宏觀環(huán)境[J];中國石油石化;2005年24期
5 秦亞青;多邊主義研究:理論與方法[J];世界經濟與政治;2001年10期
6 方明;;石油交易所:為何會遍地開花[J];世界知識;2006年13期
7 秦亞青;國際制度與國際合作——反思新自由制度主義[J];外交學院學報;1998年01期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條
1 胡見義;[N];人民日報;2004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羅曉云;21世紀初中國的能源安全與中外能源合作[D];暨南大學;2003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陳志恒,金京淑;東北亞能源安全與東北亞能源共同體探討[J];東北亞論壇;2005年06期
2 楊澤偉;;“東北亞能源共同體”法律框架初探[J];法學;2006年04期
3 金祥波;;淺析東北亞能源合作及中國的能源對策[J];長白學刊;2008年03期
4 鮑晟;;能源的中國式難題[J];南風窗;2009年03期
5 趙進軍;;中國的能源發(fā)展與中法合作——在中法暑期研討班開幕式上的講話(節(jié)錄)[J];外交評論(外交學院學報);2009年05期
6 王海燕;;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能源合作:趨勢與問題[J];俄羅斯研究;2010年03期
7 劉鐵男;;新形勢下中國能源發(fā)展的戰(zhàn)略思考[J];求是;2012年13期
8 張耀;;上海合作組織能源合作及其對中國的積極影響[J];山東工商學院學報;2012年06期
9 周云亨;楊震;;中美能源合作的進展與不足[J];新視野;2013年03期
10 劉鐵男;;新形勢下中國能源發(fā)展的戰(zhàn)略思考[J];理論參考;2013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楊洪春;;福建省能源生產、消費及問題分析[A];福建省科協(xié)第七屆學術年會能源分會?痆C];2007年
2 王謙;;我國能源、經濟、環(huán)境、安全監(jiān)測預警系統(tǒng)[A];中國環(huán)境科學學會2009年學術年會論文集(第三卷)[C];2009年
3 ;能源“十五”發(fā)展重點規(guī)劃[A];中國工程機械行業(yè)第四屆信息發(fā)布會專輯[C];2001年
4 范維唐;;21世紀中國能源[A];21世紀中國煤炭工業(yè)第五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1年
5 ;新形勢下中國能源發(fā)展的戰(zhàn)略思考[A];《電站信息》2012年第8期[C];2012年
6 ;2013年全國能源工作會議在京召開[A];《電站信息》2013年第2期[C];2013年
7 吳君隆;谷曉江;程進;金明亮;馬燕;;貴州能源可持續(xù)發(fā)展戰(zhàn)略研究[A];貴州省軟科學研究論文選編(2005-2008)[C];2009年
8 方華燦;;對我國能源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若干思考[A];中國石油和石化工程研究會第八屆年會文集[C];2004年
9 胡小平;;中國能源持續(xù)戰(zhàn)略探討[A];中國地質礦產經濟學會2001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1年
10 曾少軍;;全球能源與環(huán)境現(xiàn)狀及前景[A];國際經濟分析與展望(2012~2013)[C];2013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記者 譚江琦;切實做好今冬明春能源生產和供應[N];四川日報;2006年
2 ;中國報業(yè)藍海戰(zhàn)略研討會暨《中國能源報》創(chuàng)刊周年慶典發(fā)言摘登[N];中國能源報;2010年
3 記者 湯一原;國家能源局來京調研能源工作[N];北京日報;2013年
4 BP集團首席科學家 魏艾倫(Ellen D.Williams) 采訪整理 本報記者 顧虹;資源局限性改變能源生產方式[N];中國石油報;2013年
5 郭陽;我市能源生產產品實現(xiàn)穩(wěn)步增長[N];鄂爾多斯日報;2014年
6 陸志明;中印聯(lián)手催生泛亞能源合作新格局[N];東方早報;2005年
7 清大;“多層綜合替代”解能源之急[N];中國高新技術產業(yè)導報;2004年
8 記者 陸彩榮;把優(yōu)化能源結構作為能源工作的重中之重[N];光明日報;2001年
9 胡躍龍;走出能源“困局”的路徑創(chuàng)新[N];光明日報;2004年
10 ;研究部署今明兩年能源工作[N];人民日報;2005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韓雪梅;西部地區(qū)3E系統(tǒng)協(xié)調發(fā)展研究[D];蘭州大學;2015年
2 才煒;中國能源生產與消費外部性問題研究[D];吉林大學;2010年
3 王俊峰;中國能源·經濟·環(huán)境(3E)協(xié)調發(fā)展的研究與政策選擇[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0年
4 張新花;中國的中亞能源策略[D];新疆大學;2009年
5 王亞棟;能源與國際政治[D];中共中央黨校;2002年
6 金胤靜(Kim Yoon Jung);中國和韓國的中亞能源合作與外交比較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5年
7 關華;能源—經濟—環(huán)境系統(tǒng)協(xié)調可持續(xù)發(fā)展研究[D];天津大學;2012年
8 石紅蓮;低碳經濟時代中美氣候與能源合作研究[D];武漢大學;2010年
9 芮雪琴;基于循環(huán)經濟視角的能源產業(yè)技術評價與選擇研究[D];吉林大學;2008年
10 張濤;基于環(huán)境約束的江蘇能源消費結構優(yōu)化研究[D];中國礦業(yè)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崔巧;試論中國與印尼的能源合作[D];上海師范大學;2015年
2 馬晉;某高新區(qū)清潔能源應用規(guī)劃研究[D];青島理工大學;2015年
3 夏婷;技術創(chuàng)新與能源回彈效應之探討[D];暨南大學;2015年
4 譚玉華;個體為本的綜合能源系統(tǒng)建模及仿真[D];華南理工大學;2015年
5 姚巧玉;基于技術進步的我國行業(yè)能源回彈效應研究[D];蘭州財經大學;2015年
6 樂無穹;中國分行業(yè)、分區(qū)域能源回彈效應實證研究[D];復旦大學;2014年
7 汪玲玲;我國進口石油資源流動特征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5年
8 侯強;烏克蘭危機與中俄能源合作問題研究[D];山東大學;2015年
9 王菲;江蘇省城市全要素能源效率評價及能源需求情景預測[D];南京財經大學;2015年
10 奧克桑娜;中俄能源合作問題研究[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5年
,本文編號:239659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falvlunwen/guojifa/23965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