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盟領土爭端解決機制研究
本文選題:領土爭端 + 東盟規(guī)范; 參考:《湖南大學》2012年碩士論文
【摘要】:在和平與發(fā)展成為當今時代主題的背景下,妥善地解決領土爭端成為各國關注的焦點。東南亞地區(qū)由于殖民統(tǒng)治、國家利益的沖突以及獨立后國家主權(quán)意識的加強,導致國家間錯綜復雜的領土爭端不斷涌現(xiàn)。東盟自從1967年建立以來,,經(jīng)歷了東南亞區(qū)域戰(zhàn)略環(huán)境的轉(zhuǎn)變,在20世紀60年代,東南亞區(qū)域安全和穩(wěn)定的狀況非常嚴峻,常被描述為叛亂的地區(qū)、東方的巴爾干、或者多米諾地區(qū)。東盟國家間的領土糾紛以及區(qū)域內(nèi)意識形態(tài)的兩極化都是東南亞地區(qū)地緣政治的特征。越南入侵柬埔寨、菲律賓馬來西亞的沙巴之爭以及印尼新加坡馬來西亞的沖突等等,不僅對該地區(qū)某些新獨立的國家的生存環(huán)境造成威脅,而且也威脅到該地區(qū)的整體秩序,甚至連東盟的存在也由于國家間的沖突而受到質(zhì)疑。通過對東盟領土爭端存在的根源、東盟領土爭端解決依據(jù)的東盟規(guī)范和國際公約以及對東盟領土爭端解決三種具體機制進行分析,為東盟國家在處理領土爭端時提供了選擇正確解決機制的參照和經(jīng)驗方法,有助于維護東盟國家間邊境地區(qū)的穩(wěn)定和東盟區(qū)域的安全。目前中菲局勢的緊張使得南海問題的解決迫在眉睫,通過對東盟領土爭端解決機制的研究有助于準確把握東盟國家在解決領土爭端上的政策偏向和選擇合適的解決方法,有助于南海問題的早日解決。
[Abstract]:Under the background that peace and development have become the theme of the times, the proper settlement of territorial disputes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attention. Due to the colonial rule, the conflict of national interests and the strengthening of national sovereignty consciousness after independence, the complicated territorial disputes between countries emerge continuously in Southeast Asia. Since its establishment in 1967, ASEAN has experienced a transformation of the regional strategic environment in Southeast Asia. In the 1960s, the regional security and stability in Southeast Asia was very serious, often described as a rebellious region, the Balkans in the east. Or Domino area. The territorial disputes among ASEAN countries and the polarization of ideology in the region a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geopolitics in Southeast Asia. Vietnam's invasion of Cambodia, the Sabah dispute in Malaysia in the Philippines, and the conflict in Indonesia, Singapore, Malaysia, etc., not only pose a threat to the survival environment of some newly independent countries in the region, but also threaten the overall order of the region. Even the existence of ASEAN has been questioned by conflicts between nations.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root causes of ASEAN territorial disputes, the ASEAN norms and international conventions on which ASEAN territorial dispute settlement is based, and the three specific mechanisms of ASEAN territorial dispute settlement, It provides a reference and experience method for ASEAN countries to choose a correct settlement mechanism when dealing with territorial disputes, which is helpful to maintain the stability of the border areas between ASEAN countries and the security of ASEAN regions. At present, tensions between China and the Philippines make the settlement of the South China Sea issue urgent. The study of the ASEAN territorial dispute settlement mechanism will help to accurately grasp the policy bias of ASEAN countries in resolving territorial disputes and choose appropriate solutions. This will contribute to the early settlement of the South China Sea issue.
【學位授予單位】:湖南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2
【分類號】:D993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一流;;東盟知識產(chǎn)權(quán)保護法制一體化之思考[J];知識產(chǎn)權(quán);2009年04期
2 周怡蕾;;試析東盟經(jīng)濟爭端的法律解決機制[J];廣東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09年05期
3 張文山;;建立與完善法律機制 促進“中國—東盟自由貿(mào)易區(qū)”建設[J];創(chuàng)新;2007年05期
4 廖少廉;;《東盟憲章》評析[J];創(chuàng)新;2009年01期
5 蔡四青;;中國企業(yè)應對東盟國家貿(mào)易法律環(huán)境的對策探析[J];經(jīng)濟問題探索;2010年03期
6 韓天森;汪洋;;中國與東盟國家國際投資保護法律制度研究[J];西南政法大學學報;2008年02期
7 李光輝;袁波;;東盟FTA戰(zhàn)略的新進展及影響[J];東南亞縱橫;2010年01期
8 劉欣;鐘銘佑;;中國——東盟區(qū)域勞務立法規(guī)制探討[J];法制與社會;2011年15期
9 陸以全;;論中國——東盟自由貿(mào)易區(qū)協(xié)定的實施[J];云南大學學報(法學版);2007年03期
10 吉薇薇;;NAFTA與WTO爭端解決機制的比較[J];法制與社會;2007年09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屈廣清;曾麗凌;;WTO與RTAs爭端解決機制關系研究[A];WTO法與中國論叢(2011年卷)[C];2010年
2 譚世貴;曲濤;;WTO爭端解決機制與我國司法改革的深化[A];《WTO法與中國論壇》文集——中國法學會世界貿(mào)易組織法研究會年會論文集(二)[C];2003年
3 張瑞萍;王莉;;WTO爭端解決機制中第三方制度完善[A];WTO法與中國論叢(2011年卷)[C];2010年
4 肖軍;;繼續(xù)中止減讓案專家組報告中的WTO爭端解決機制問題[A];WTO法與中國論叢(2009年卷)——《WTO法與中國論壇》暨中國法學會世界貿(mào)易組織法研究會2008年年會論文集[C];2008年
5 范一丁;;WTO的規(guī)則和爭端解決機制對律師業(yè)的影響[A];第三屆中國律師論壇論文集(管理發(fā)展卷)[C];2003年
6 周明錢;;淺論WTO爭端解決機制中的調(diào)解[A];《WTO法與中國論壇》文集——中國法學會世界貿(mào)易組織法研究會年會論文集(七)[C];2008年
7 顏維震;曹豐;黃幸;;WTO爭端解決機制中的舉證責任問題研究[A];WTO法與中國論叢(2011年卷)[C];2010年
8 吳雪燕;;CAFTA與WTO爭端管轄權(quán):競合與選擇[A];2008全國博士生學術論壇(國際法)論文集——國際經(jīng)濟法、國際環(huán)境法分冊[C];2008年
9 張乃根;;試析WTO爭端解決履行機制[A];《WTO法與中國論壇》文集——中國法學會世界貿(mào)易組織法研究會年會論文集(七)[C];2008年
10 余敏友;;WTO爭端解決機制12年的成就與問題及其對我國的啟示[A];《WTO法與中國論壇》文集——中國法學會世界貿(mào)易組織法研究會年會論文集(七)[C];2008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什么是爭端解決機制?[N];中國人事報;2002年
2 ;什么是爭端解決機制的原則(下)[N];經(jīng)濟日報;2001年
3 劉建偉 樊飛華 編譯;WTO的爭端解決機制[N];國際商報;2000年
4 彭剛;最實用的爭端解決機制[N];遼寧日報;2001年
5 本報記者 吳志紅;商會助企東盟淘金[N];人民政協(xié)報;2010年
6 主持人 張翼;WTO的爭端解決機制[N];光明日報;2002年
7 羅綺萍;與ASEAN合作有助香港經(jīng)濟增長[N];國際商報;2008年
8 記者 方慧玲 通訊員 陳宏斌;峰會秘書處與16家東盟國家商協(xié)會簽署合作意向書[N];廣西日報;2009年
9 本報記者 方慧玲 本報實習生 蔡雯霓;峰會不落幕 企業(yè)結(jié)緣忙[N];廣西日報;2009年
10 本報記者 莫言;滇桂兩省競與合[N];云南經(jīng)濟日報;201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鄭磊;中國對東盟直接投資研究[D];東北財經(jīng)大學;2011年
2 甘振軍;澳大利亞對東盟國家關系研究(1967-2007)[D];華東師范大學;2012年
3 彭文平;經(jīng)濟安全與東盟區(qū)域經(jīng)濟合作[D];暨南大學;2010年
4 權(quán)家敏;貿(mào)易爭端解決機制的選擇研究[D];復旦大學;2011年
5 盧紅飚;冷戰(zhàn)后中國與東盟關系中的臺灣問題[D];福建師范大學;2011年
6 崔奇峰;中國—東盟自由貿(mào)易區(qū)建立的經(jīng)濟影響分析[D];南京農(nóng)業(yè)大學;2009年
7 王艷紅;中國—東盟自由貿(mào)易區(qū)的經(jīng)濟效應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8 高田甜;WTO爭端解決機制證明負擔規(guī)則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9 聶文娟;歷史怨恨情感和規(guī)范認同:非盟與東盟人權(quán)規(guī)范的比較研究[D];外交學院;2011年
10 趙鐵;中國—東盟合作框架下廣西文化產(chǎn)業(yè)創(chuàng)新發(fā)展戰(zhàn)略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2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杰;中國—東盟自由貿(mào)易區(qū)爭端解決機制研究[D];大連海事大學;2010年
2 陳益林;非傳統(tǒng)安全視閾下的中國—東盟自由貿(mào)易區(qū)[D];湖南師范大學;2010年
3 李寒梅;認同與中國—東盟區(qū)域合作[D];廣西師范大學;2010年
4 余九華;中國—東盟自由貿(mào)易區(qū)發(fā)展前景及影響因素分析[D];山西財經(jīng)大學;2010年
5 秦立功;戰(zhàn)后東南亞國家對中國的認知變化與策略選擇[D];外交學院;2010年
6 唐晶晶;中國—東盟自由貿(mào)易區(qū)的法律治理模式研究[D];大連海事大學;2011年
7 王昱;世界貿(mào)易組織爭端解決機制演進與評析[D];大連海事大學;2000年
8 胡曉琳;WTO爭端解決機制效率的實證研究[D];暨南大學;2011年
9 楊雅殠;中國—東盟服務貿(mào)易現(xiàn)狀及合作研究[D];云南財經(jīng)大學;2010年
10 覃合;東盟國家金融自由化進程中的貨幣政策研究[D];廣西大學;2003年
本文編號:183732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falvlunwen/guojifa/18373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