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公民社會視域下國家外交的合法性解讀——以“維基解密”事件為切入點
本文選題:維基解密 + 國家外交; 參考:《法學》2012年09期
【摘要】:"維基解密"事件的發(fā)生以及各國政府對其對策與反應,引發(fā)了學界對國家外交的合法性和國際公民行為的法理思考。在此事件中,國家外交行為的合法性審視被邊緣化,而"失去祖國的"的個人的"泄密"行為事實上被規(guī)制和懲罰。美國外交行為和阿桑奇解密行為的實證分析微觀地論證了國際公民行動者挑戰(zhàn)國家外交特權的正當性與合法性。與此同時,宏觀的自然法意義下的理論剖析說明,國際公民社會的興起使國際法的法理基礎從大國政治向公民政治或憲政之法理轉向,同時也推動了國家外交的合法性沿著國際法雙重性法理的維度轉向。
[Abstract]:The occurrence of Wikileaks and the response of governments to the Wikileaks have caused the scholars to think about the legitimacy of national diplomacy and international citizenship. In this event, the legality of the state's diplomatic behavior is marginalized, and the "secret" behavior of the individual who "lost the motherland" is in fact regulated and punished. The empirical analysis of American diplomatic acts and Assange's declassification demonstrates the legitimacy and legitimacy of international civil actors challenging the diplomatic privileges of nations. At the same time, the theoretical analysis in the sense of macroscopical natural law shows that the rise of international civil society changes the legal basis of international law from great power politics to civil politics or constitutionalism. At the same time, it also promotes the legitimacy of state diplomacy to turn to the dimension of duality of legal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law.
【作者單位】: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法學院;
【基金】: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互聯網治理中的國際法問題研究”(11CFX067)的階段性成果
【分類號】:D99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彭霄;全球化、民族國家與世界公民社會——哈貝馬斯國際政治思想述評[J];歐洲研究;2004年01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7條
1 譚容培;審美直覺之真義:心的敞亮與物的解蔽[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5年05期
2 孫義清;;論高等教育現代化的表征與發(fā)展趨勢[J];淮陰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06期
3 陳波;;現代性的自我確證與批判理論的規(guī)范基礎[J];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05期
4 鄭召利;;程序主義的民主模式與商談倫理的基本原則[J];天津社會科學;2006年06期
5 馮軍;;政治與技術交往的價值——論哈貝馬斯克服現代技術[J];自然辯證法研究;2006年06期
6 王樹人;“象思維”與原創(chuàng)性論綱[J];哲學研究;2005年03期
7 喬煥江;神學美學視野中的現代美學困境[J];中文自學指導;2005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條
1 陳鵬;;媒介意識形態(tài)的認知與決策[A];首屆中國傳媒經濟學博士生論壇論文集[C];2007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孫寶國;18世紀以前歐洲文字傳媒與社會發(fā)展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5年
2 李宗剛;新式教育與五四文學的發(fā)生[D];山東師范大學;2005年
3 毛寶銘;科技政策的公眾參與研究[D];吉林大學;2006年
4 周汝永;民族地區(qū)公共治理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6年
5 楊效宏;媒介話語,現代傳播中的個體呈現[D];四川大學;2006年
6 陳全黎;現代性的美學話語:批判理論與實踐美學[D];華中師范大學;2007年
7 謝梅;新聞與消費[D];四川大學;2007年
8 毛娟;“沉默的先鋒”與“多元的后現代”:伊哈布·哈桑的后現代文學批評研究[D];四川大學;2007年
9 張紅梅;公共危機的應對與中國政府的理性選擇[D];吉林大學;2007年
10 宣寶劍;媒介形象系統(tǒng)論[D];中國傳媒大學;2008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青龍;哈貝馬斯主權終結思想評析[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2 王小宇;對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哲學考察[D];四川師范大學;2005年
3 吳能武;后民族結構與世界公民社會[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4 甘敏求;電視民生新聞對公眾話語空間的構建分析[D];湖南師范大學;2006年
5 陳以藏;全球公民教育思潮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6年
6 景慧芳;論建構社會主義和諧政治文化[D];山西大學;2006年
7 吳慧勇;交往理性與倫理理性[D];北京語言大學;2006年
8 魏巍;費希特倫理學思想與哈貝馬斯交往理論的比較研究[D];黑龍江大學;2006年
9 周芳;試論哈貝馬斯對教育管理批判理論的影響[D];蘇州大學;2006年
10 陳素萍;幼兒與“物”交往研究[D];安徽師范大學;2006年
,本文編號:178066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falvlunwen/guojifa/17806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