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國際法與國際秩序的“包容性”——基于《聯(lián)合國憲章》的視角
本文選題:《聯(lián)合國憲章》 + 文明 ; 參考:《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年09期
【摘要】:《聯(lián)合國憲章》是戰(zhàn)后國際法與國際秩序的基石。以"我聯(lián)合國人民"的名義制定的該《憲章》涵蓋了一定的"包容性"。聯(lián)合國從51個創(chuàng)始會員國發(fā)展為全世界193個主權國家組成的國際社會大家庭這一事實表明,其所基于的《憲章》具有對不同文明、文化和制度的"包容性"。但是,這種"包容性"存在許多問題。深入研究國際法與國際秩序中的文明、文化和制度的"包容性"及其實現(xiàn)的路徑,尤其是將面向21世紀新形勢下的中美關系置于國際法與國際秩序的"包容性"大框架下加以思考,謀劃相應戰(zhàn)略策略,緊密結合中國的國際法實踐,創(chuàng)新具有中國特色的國際法理論,是擺在中國國際法學界面前的一項十分緊迫和重要的工作。
[Abstract]:The UN Charter is the cornerstone of postwar international law and order.The Charter, formulated in the name of We the peoples of the United Nations, covers a certain degree of inclusiveness.The fact that the United Nations has evolved from 51 founding members to a family of 193 sovereign nations in the world shows that the Charter is based on a "inclusiveness" of civilizations, cultures and institutions.However,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with this kind of inclusiveness.Studying in depth the "inclusiveness" of civilization, culture and institutions in international law and the international order and the path to their realization,In particular, it is necessary to think about Sino-US relations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facing the 21st century under the "inclusive" framework of international law and international order, to plan corresponding strategic strategies, and to closely integrate China's international law practice.It is an urgent and important task to innovate the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law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作者單位】: 復旦大學法學院;
【分類號】:D990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張乃根;;試析聯(lián)合國宗旨下的國際秩序及其演變[J];東方法學;2012年02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向寶云;盧衍鵬;;生存的艱難與平凡的偉大——簡評傅恒的長篇小說《天地平民》[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6年04期
2 楊興;;國際環(huán)境法的“共同但有區(qū)別的責任原則”芻議[J];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05年02期
3 陳義平;論康德的自由主義政治哲學[J];安徽大學學報;2001年03期
4 李洵,陳徽;康德的普世倫理之善惡概念[J];安徽大學學報;2002年02期
5 張能為;伽達默爾“第三次啟蒙”與現(xiàn)代科學化時代[J];安徽大學學報;2004年03期
6 李昭昊;墨翟和平觀的哲學基礎[J];安徽大學學報;2004年03期
7 陳義平;權利與法治:康德法哲學的二維視界[J];安徽大學學報;2004年05期
8 胡萬年;“大自然的智慧”——解讀康德《實用人類學》[J];安徽大學學報;2005年03期
9 李革新;;從自然王國到自由王國——論康德、黑格爾和馬克思的自由觀[J];安徽大學學報;2006年05期
10 彭立群;;哈貝馬斯公共領域理論探析[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5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宮睿;;作為理性的批判的“啟蒙”——對康德“啟蒙”思想的一個闡釋[A];科學發(fā)展:社會管理與社會和諧——2011學術前沿論叢(上)[C];2011年
2 王艷秀;;現(xiàn)代化及其背反——論道德困境產生的根源[A];繁榮學術 服務龍江——黑龍江省第二屆社會科學學術年會優(yōu)秀論文集(上冊)[C];2010年
3 王燕;;當代詈語的嬗變[A];黑龍江省文學學會2011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1年
4 王曉初;;魯迅與五四新文化精神[A];言說不盡的魯迅與五四——魯迅與五四新文化運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5 王曉初;;魯迅與五四文化精神[A];魯迅與“左聯(lián)”——中國魯迅研究會理事會2010年年會論文集[C];2010年
6 劉軍;;試論公民權與人權的差別[A];北京論壇(2008)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文明的普遍價值和發(fā)展趨向:“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國家建構與政治文化”歷史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下)[C];2008年
7 萬俊人;;政治如何進入哲學[A];和諧社會:社會建設與改革創(chuàng)新——2007學術前沿論叢(上卷)[C];2007年
8 蔣風冰;盛曉明;;生態(tài)運動的實踐智慧——深生態(tài)運動的阿倫特方案[A];全國科學技術學暨科學學理論與學科建設2008年聯(lián)合學術年會浙江大學論文集[C];2008年
9 吳全華;;論康德的教育現(xiàn)代性及其合理性思想[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6)——外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10 舒志定;;馬克思教育思想研究的基礎與路徑[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6)——外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薛磊;當代國際法中的承認制度[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2 李俊義;非政府間國際組織的國際法律地位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3 李曉亮;阿富汗戰(zhàn)爭:蘇聯(lián)高層決策研究(1979-1989年)[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4 楊玲;文化交往論[D];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5 傅美蓉;從反再現(xiàn)到承認的政治[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6 夏桂平;基于現(xiàn)代性理念的嶺南建筑適應性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0年
7 趙方杜;身體規(guī)訓:中國現(xiàn)代性進程中的國家權力與身體[D];南開大學;2010年
8 杜娟;安全與發(fā)展的博弈[D];南開大學;2010年
9 孫經國;從理想性政治哲學到現(xiàn)實性政治哲學[D];南開大學;2010年
10 隋偉;東亞金融合作法律制度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趙永;“小泉現(xiàn)象”剖析[D];中國海洋大學;2010年
2 彭震;“中國威脅論”——影響與對策[D];湘潭大學;2010年
3 劉博;東北亞石油安全與合作分析[D];吉林大學;2011年
4 陳威;20世紀60年代初英法核外交探析(1960-1962)[D];南京大學;2011年
5 徐皓;大國和領袖 戰(zhàn)爭與和平[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6 丁文青;二戰(zhàn)后丘吉爾政府外交政策探析(1951-1955)[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7 唐高略;小國安全模式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8 張愛雪;尼克松政府援助伊朗政策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1年
9 李輝;中國對非洲認知的兩次轉變[D];外交學院;2011年
10 王文學;論李光耀時期(1965-1990)新加坡的實用主義外交[D];外交學院;2011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秦曉程;網絡對國際法的沖擊和影響[J];外交學院學報;2000年04期
2 諾塞琳·希金斯,葉興平,田曉萍;變遷的國際體制中之國際法[J];外國法譯評;2000年03期
3 趙麗霞;;國際法不容踐踏[J];牡丹江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01期
4 姜琪;簡論國際法上的管轄權制度[J];當代法學;2001年05期
5 馬洪林;站在國際法的歷史平臺上——讀《國際法視角下的甲午戰(zhàn)爭》[J];探索與爭鳴;2002年06期
6 王虎華;論伊拉克組建新政府的國際法問題[J];法學;2003年05期
7 劉振民;有待加強研究的若干國際法問題[J];法學研究;2004年02期
8 董桂峰 ,易巧平;淺論當代戰(zhàn)爭的國際法特征[J];國防科技;2004年08期
9 馮淑蘭;從國際法視角看中國“和平崛起”[J];合作經濟與科技;2005年14期
10 陳康;;當代理想主義國際法遭遇困境的原因及對策初探[J];河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周毓業(yè);;中美撞機事件的國際法問題[A];第二屆貴州法學論壇文集[C];2001年
2 王超杰;;西方傳教士與國際法初入中國[A];中外關系史論叢第19輯——多元宗教文化視野下的中外關系史[C];2010年
3 楊凡;董躍;;國際法視野下的北極環(huán)境法律問題研究[A];2008全國博士生學術論壇(國際法)論文集——國際經濟法、國際環(huán)境法分冊[C];2008年
4 周杲;;格俄沖突的國際法評述[A];2008全國博士生學術論壇(國際法)論文集——國際公法、國際私法分冊[C];2008年
5 張宏樂;;《京都議定書》中清潔發(fā)展機制的國際法解讀[A];2008全國博士生學術論壇(國際法)論文集——國際經濟法、國際環(huán)境法分冊[C];2008年
6 陳彬;;論一般國際法之上的自給自足體系的建立——基于第一性規(guī)則與第二性規(guī)則的研究[A];2006年中國青年國際法學者暨博士生論壇論文集(國際公法卷)[C];2006年
7 張華;;論尊重人權作為國際法的基本原則及其對中國和平發(fā)展的影響[A];2006年中國青年國際法學者暨博士生論壇論文集(國際公法卷)[C];2006年
8 田士臣;;從伊朗扣押英國水兵事件看中國對其領海內的外國軍用船舶的管理[A];《中國海洋法學評論》2007年卷第1期[C];2007年
9 余敏友;陳喜峰;;歐美WTO研究動態(tài)——以制度挑戰(zhàn)滋生的理論問題為核心[A];2006年中國青年國際法學者暨博士生論壇論文集(國際經濟法卷)[C];2006年
10 王小暉;;核材料海上秘密運輸?shù)膰H法問題[A];《中國海洋法學評論》2006年卷第一期[C];2006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榮譽學部委員 劉楠來;大力加強國際法人才培養(yǎng)[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8年
2 湖南大學法學院 杜鋼建 汕頭大學法學院 白巴根;關于島嶼歸屬的國際法問題[N];中國海洋報;2011年
3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 方衛(wèi)軍;美英挑動敘危機蝕化國際法框架[N];法制日報;2013年
4 本報記者 吳志華 顧玉清;“拳頭法”不能高于國際法(綜述)[N];人民日報;2003年
5 本報記者 陸航;國際法研究要始終服務于國家利益[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2年
6 西安政治學院 王海平 宋新平 胡世洪;國際法視角下的敘利亞亂局[N];解放軍報;2013年
7 本版編輯;畢生致力于國際法發(fā)展和世界和平進步的大師[N];人民法院報;2006年
8 本報記者 余飛;引渡涉及國際法 美單方說了不算[N];法制日報;2013年
9 本報記者 寧 杰;美國應對虐囚事件承擔國際法責任[N];人民法院報;2004年
10 西北政法大學國際法學院 劉雪紅;國際法視野下的塞浦路斯危機[N];法制日報;2013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3條
1 王大鵬;北極問題的軟法規(guī)制研究[D];大連海事大學;2012年
2 董簫;論航權交換[D];中國政法大學;2009年
3 許昌;國際法院遲延同意管轄權研究[D];外交學院;2013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宮蘭蘭;李鴻章的國際法思想及運用[D];蘇州大學;2009年
2 高美華;論當代美國國際法實踐[D];東北師范大學;2007年
3 于婷婷;梁啟超與國際法[D];天津師范大學;2012年
4 劉焱;“反擴散安全倡議”的國際法分析[D];蘭州大學;2007年
5 蔡高強;論全球化進程中國際法與國內法的關系[D];湘潭大學;2003年
6 黃慶;國際法效力依據(jù)問題研究——一個比較文化的視角[D];西南政法大學;2004年
7 孫鶴;聯(lián)合國實施國際法機制雛論[D];華東政法學院;2006年
8 溫柳;中日釣魚島主權爭端的國際法思考[D];河北經貿大學;2013年
9 李析燃;論國際法視角下的難民問題[D];上海師范大學;2013年
10 顏彬;中日東海爭端之國際法分析[D];湘潭大學;2008年
,本文編號:176538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falvlunwen/guojifa/17653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