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海底區(qū)域生物資源法律屬性探析
本文關鍵詞:國際海底區(qū)域生物資源法律屬性探析
更多相關文章: 國際海底區(qū)域 生物資源 法律屬性 公海自由 人類共同繼承財產
【摘要】:國際海底區(qū)域生物資源具有極高的科研價值和商業(yè)價值,但作為晚近發(fā)現的資源,現有的國際法尚未對其法律屬性做出明確規(guī)定。國際社會基于各自利益考量,形成了兩種截然不同的主張。從各國的爭議出發(fā),分析公海自由原則和人類共同繼承財產原則的歷史發(fā)展和內容,并結合國際海底區(qū)域生物資源本身的特征,對該資源的法律屬性進行論證,同時為中國如何應對該資源的開發(fā)提出建議,以期在該資源開發(fā)利用爭奪戰(zhàn)中,取得與中國地位相符的一席之地。
【作者單位】: 武漢大學國際法研究所;
【關鍵詞】: 國際海底區(qū)域 生物資源 法律屬性 公海自由 人類共同繼承財產
【分類號】:D993.5
【正文快照】: 隨著陸地資源的日益枯竭,人類將目光投向了 人類生物基因庫,在醫(yī)療開發(fā)、工業(yè)利用、環(huán)境保護廣闊無根的海洋。各國在積極開發(fā)和利用主權管轄等領域都具有極高的經濟價值和科研價值。m“區(qū)范圍內海域資源的同時,遼闊的國家管轄范圍外海 域”生物資源作為國際社會近幾十年新發(fā)現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王軼堅;;國家管轄范圍以外深海底生物資源法律適用問題初探[J];法制與社會;2011年14期
2 韓纓;;傳統(tǒng)知識和生物資源惠益的契約分享模式分析[J];長春師范學院學報;2006年06期
3 王永剛;劉曉雯;;論控制權的法律屬性[J];黑龍江社會科學;2009年02期
4 趙亞偉;;20國集團的法律屬性及其面臨的國際法問題探析[J];金融教學與研究;2010年03期
5 孫海龍;姚建軍;;馳名商標司法認定的原則、途徑初探[J];科技與法律;2007年06期
6 張弛;;“區(qū)域”遺傳資源獲取與惠益分享法律問題研究[J];河南社會科學;2009年02期
7 肖鋒;《聯(lián)合國海洋法公約》第十一部分及其修改問題[J];甘肅政法學院學報;1996年02期
8 孫雯;論反傾銷法的法律屬性[J];南京社會科學;2005年05期
9 于昕;全面理解公海自由問題——新世紀海洋法熱點問題(四)[J];當代海軍;2002年08期
10 卜英浩,朱雪忠;試論建立生物資源國際集體管理制度[J];科研管理;2002年06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8條
1 屈三甫;;細胞在流通中的權利與利益分享[A];中國細胞生物學學會2005年學術大會、青年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集[C];2005年
2 李德成;;從生物芯片的發(fā)展談遺傳資源的立法[A];入世后知識產權法律服務實務研討會暨全國律協(xié)知識產權專業(yè)委員會2002年年會論文匯編[C];2002年
3 楊紅菊;姚忻;李昭;;發(fā)展中國家關于遺傳資源來源披露要求的TRIPS修改建議及相關解析[A];專利法研究(2006)[C];2007年
4 鄭雷;;論海上恐怖主義對國際法的挑戰(zhàn)與應對[A];2008全國博士生學術論壇(國際法)論文集——國際經濟法、國際環(huán)境法分冊[C];2008年
5 史學瀛;楊新瑩;;生物剽竊背景下的知識產權利益分享機制——兼析中國的對策[A];專利法研究(2005)[C];2006年
6 蔡文燦;;試論生物多樣性與知識產權的契合、沖突及協(xié)調[A];林業(yè)、森林與野生動植物資源保護法制建設研究——2004年中國環(huán)境資源法學研討會(年會)論文集(第二冊)[C];2004年
7 蔣志剛;;CITES公約與生物多樣性保護與持續(xù)利用[A];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研究進展Ⅵ—第六屆全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持續(xù)利用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8 金永明;;島嶼與巖礁的法律地位論析——以沖之鳥問題為研究視角[A];2010年海島可持續(xù)發(fā)展論壇論文集[C];2010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中共國家海洋局機關黨校第32期班;國家管轄外海域戰(zhàn)略利益分析與對策[N];中國海洋報;2011年
2 本報記者 趙臘平;中國理應擁有話語權[N];中國礦業(yè)報;2010年
3 中國海洋大學法政學院 李劍;從日本發(fā)現海底稀土看海底資源開發(fā)[N];中國海洋報;2011年
4 方曉;中國官方為“深海威脅論”降溫[N];東方早報;2011年
5 中國海洋發(fā)展研究中心研究員 金永明;關于島嶼制度的發(fā)展歷程[N];中國海洋報;2010年
6 傅鑄;日本建再多碼頭 沖之鳥也只能是“礁”[N];國防時報;2011年
7 金永明;看國際海底區(qū)域制度[N];中國海洋報;2005年
8 李安民;“海洋國土”提法之我見[N];中國海洋報;2005年
9 蘇鋼強;《生物多樣性公約》與傳統(tǒng)知識保護[N];中國中醫(yī)藥報;2005年
10 國家質檢總局標準法規(guī)中心 王力舟;《TBT協(xié)定》附件內容[N];國際經貿消息報;2002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劉秀;南極生物遺傳資源利用與保護的法律規(guī)制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3年
2 王巖;國際海底區(qū)域資源開發(fā)制度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07年
3 姜延迪;國際海洋秩序與中國海洋戰(zhàn)略研究[D];吉林大學;2010年
4 黃小喜;國際碳交易法律問題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2年
5 孫豫寧;北極治理模式研究[D];外交學院;2012年
6 陳威;論專屬經濟區(qū)的剩余權利[D];中國政法大學;2007年
7 王大鵬;北極問題的軟法規(guī)制研究[D];大連海事大學;2012年
8 吳瓊;北極海域的國際法律問題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9 朱瑛;北極地區(qū)大陸架劃界的科學與法律問題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2年
10 鄭志華;南海地圖的法理解讀與包容性海洋秩序的建構[D];上海交通大學;2013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王之琛;國際海底區(qū)域生物多樣性法律屬性問題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12年
2 王楠;我國國際海底區(qū)域開發(fā)法律制度研究[D];海南大學;2013年
3 陳彥男;國際海底區(qū)域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法律機制研究[D];外交學院;2011年
4 周瑤;國際海底區(qū)域生物遺傳資源的開發(fā)與保護制度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11年
5 藍敏生;國際海底區(qū)域法律問題研究[D];大連海事大學;2002年
6 王靜怡;論人類共同繼承財產原則[D];西南政法大學;2011年
7 唐斌;國際環(huán)境法基本原則法律屬性探析[D];中國海洋大學;2008年
8 李琴;試論生物遺傳資源利益分享權[D];暨南大學;2009年
9 韓業(yè)雪;論人類共同繼承財產的概念[D];湘潭大學;2013年
10 焦傳凱;論公海制度的演進及趨勢[D];中國海洋大學;2007年
,本文編號:105963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falvlunwen/guojifa/10596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