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氣候變化公眾認知研究的模式、趨勢與局限
本文關鍵詞:國際氣候變化公眾認知研究的模式、趨勢與局限
更多相關文章: 全球氣候變化 公眾意識 風險認知 行為 公眾支持
【摘要】:自然科學家認為,全球變暖可能是全球在21世紀面臨的最嚴峻的環(huán)境問題。與此同時,社會科學家研究發(fā)現(xiàn),公眾的風險認知強烈影響了人們應對災害的方式。基于美國一項有關公眾氣候變化風險認知、政策傾向與個體行為的深度研究,本文通過研究多國和全球的調查報告,梳理了當今國際公眾與美國人民對于氣候變化的認知、觀念和行為。并進一步總結出,盡管存在多種困難與障礙,如人們對當今全球公眾輿論的缺乏理解,不了解快速的社會變革對于大幅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減輕大規(guī)模環(huán)境的巨大破壞潛力,但是,對解決全球變暖的重要行動的意識、關心和支持,是當今世界公眾認知的主流趨勢。
【作者單位】: School
【關鍵詞】: 全球氣候變化 公眾意識 風險認知 行為 公眾支持
【分類號】:D996.9
【正文快照】: 自然科學家認為,全球變暖①可能是世界在21世紀所面臨的最嚴峻的環(huán)境問題。與此同時,社會科學家研究發(fā)現(xiàn),公眾的風險認知強烈影響了人們應對災害的方式。由于氣候變化所產生影響的延遲性、在不同區(qū)域間所耗費的成本分配不均,以及其不可控的特點,政策制定者在處理全球氣候變化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9條
1 鄧茂芝;劉壽東;張洪廣;王亞偉;王英巍;;干旱區(qū)內陸河流域不同特征居民對氣候變化及冰凍圈變化的感知差異分析——以烏魯木齊河流域為例[J];冰川凍土;2011年05期
2 王群;章錦河;;低碳旅游發(fā)展的困境與對策[J];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2011年03期
3 周旗;郁耀闖;;關中地區(qū)公眾氣候變化感知的時空變異[J];地理研究;2009年01期
4 鄧茂芝;王英巍;毛煒嶧;劉壽東;;阿克蘇河流域公眾氣候變化感知及適應措施選擇的差異分析[J];干旱區(qū)研究;2012年01期
5 王群;楊興柱;;境外旅游業(yè)碳排放研究綜述[J];旅游學刊;2012年01期
6 王俊;;從制度設想到貿易政策:美國碳關稅蛻變之路障礙分析[J];世界經濟與政治;2011年01期
7 謝宏佐;陳濤;;中國公眾應對氣候變化行動意愿影響因素分析——基于國內網(wǎng)民3489份的調查問卷[J];中國軟科學;2012年03期
8 周景博;馮相昭;;適應氣候變化的認知與政策評價[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huán)境;2011年07期
9 張慧;徐富明;李彬;羅寒冰;鄭秋強;;基于氣候變化的風險認知[J];心理科學進展;2013年09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彭黎明;氣候變化公眾風險認知研究[D];武漢大學;2011年
2 Mweemba Liberty;[D];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嚴青華;廣東省居民對熱浪的健康風險認知及適應行為研究[D];暨南大學;2010年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周洪鈞;;《京都議定書》生效周年述論[J];法學;2006年03期
2 李譚;;CDM與中國碳排放權交易探討[J];現(xiàn)代商貿工業(yè);2009年22期
3 徐振梁;;氣候正義淺析——一種國際環(huán)境法的視角[J];法制與社會;2011年16期
4 ;“應對氣候變化”溯源(會議·機構·政策)[J];中國投資;2011年05期
5 張紹鴻;張茂林;尤建新;;氣候變化國際法治理應堅持“共同但有區(qū)別責任原則”[J];中國律師;2010年11期
6 劉冬青;論海事鑒定[J];航海技術;1999年05期
7 張蕾;;淺談與知識產權有關的不正當競爭行為[J];商場現(xiàn)代化;2008年03期
8 王蓬勃;海事調查及其結論的法律初探[J];航海教育研究;1999年03期
9 周靜;試論宗教自由的規(guī)范構造——以聯(lián)合國和我國相關文件為背景的分析[J];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學院學報;2005年05期
10 金永明;;論合作:構建和諧世界之方法與路徑——以國際法領域的相關制度為中心[J];政治與法律;2008年02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9條
1 吳瓊;;國際法視角下氣候變化爭端的困境與出路——關注因紐特人的申訴[A];2008全國博士生學術論壇(國際法)論文集——國際經濟法、國際環(huán)境法分冊[C];2008年
2 王曉麗;;氣候變化問題的國際法調控——對臭氧層保護經驗的借鑒與分析[A];2008全國博士生學術論壇(國際法)論文集——國際經濟法、國際環(huán)境法分冊[C];2008年
3 劉惠榮;楊凡;;《京都議定書》對我國碳稅制度的影響[A];資源節(jié)約型、環(huán)境友好型社會建設與環(huán)境資源法的熱點問題研究——2006年全國環(huán)境資源法學研討會論文集(二)[C];2006年
4 李威;;論國際環(huán)境法律規(guī)制與國際經濟發(fā)展的均衡——國際氣候環(huán)境談判路徑的法經濟學論證[A];2008全國博士生學術論壇(國際法)論文集——國際經濟法、國際環(huán)境法分冊[C];2008年
5 冷羅生;;構建中國碳排放權交易機制的法律思考[A];生態(tài)文明與環(huán)境資源法--2009年全國環(huán)境資源法學研討會(年會)論文集[C];2009年
6 龔微;;論各自的能力與國際環(huán)境法的共同但有區(qū)別責任原則[A];2008全國博士生學術論壇(國際法)論文集——國際經濟法、國際環(huán)境法分冊[C];2008年
7 藍楠;;國際社會關于飲用水源保護的法律調控探析[A];水資源、水環(huán)境與水法制建設問題研究——2003年中國環(huán)境資源法學研討會(年會)論文集(上冊)[C];2003年
8 荊珍;;森林碳匯市場改革的法律思考——以氣候融資為視角[A];生態(tài)文明與林業(yè)法治--2010全國環(huán)境資源法學研討會(年會)論文集(下冊)[C];2010年
9 李雪平;;WTO、碳關稅與中國企業(yè)的環(huán)境責任[A];WTO法與中國論叢(2011年卷)[C];2010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吳娟;環(huán)境法專家解讀氣候變化公約[N];檢察日報;2007年
2 中國國土資源經濟研究院經濟政策法規(guī)研究室副主任 羅小民;低碳經濟需要資源立法支撐[N];中國國土資源報;2010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陳竹華;證券法域外管轄權的合理限度[D];中國政法大學;2006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金婷婷;對歐盟取消班輪公會豁免權之思考[D];上海海事大學;2007年
2 王倩;國際氣候制度中的國際環(huán)境合作[D];中國海洋大學;2008年
3 徐國增;試論共同但有區(qū)別責任原則[D];貴州大學;2008年
4 劉辰;國際環(huán)境條約的經濟法精神[D];湘潭大學;2006年
5 劉宇鳴;《京都議定書》的經濟法對策[D];西南政法大學;2007年
6 劉欣;從《京都議定書》的實施機制論國際環(huán)境合作原則[D];中國政法大學;2007年
7 潘凌;論清潔發(fā)展機制中制度風險與法律控制[D];中國政法大學;2008年
8 李慧;國際氣候合作中的國家博弈與立法[D];河北經貿大學;2011年
9 史金晶;國際減排制度探析[D];中國政法大學;2011年
10 邢文靜;對我國履行《煙草控制框架公約》的研究[D];上海社會科學院;2011年
,本文編號:102348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falvlunwen/guojifa/10234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