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委托調解中權利與權力的關系——兼談委托調解的主體框架關系構建
本文關鍵詞:論委托調解中權利與權力的關系——兼談委托調解的主體框架關系構建
更多相關文章: 委托調解 調解權 調解輔助權 獨立調解員 準司法調解
【摘要】:權利與權力的關系在調解程序中體現(xiàn)為調解權與調解輔助權的關系。調解權是當事人的基本權利,在調解程序中處于主導地位。調解輔助權是法官權力的體現(xiàn),旨在引導和輔助調解權的實現(xiàn)。在委托調解中,獨立調解員一方面從當事人的調解權中得到授權以引導調解,另一方面從法官的調解輔助權獲得支持。當事人主導、獨立調解員引導、法官輔助,構成委托調解的合理格局關系。
【作者單位】: 北京理工大學法學院;
【關鍵詞】: 委托調解 調解權 調解輔助權 獨立調解員 準司法調解
【基金】:中國法學會法學研究課題“中國統(tǒng)一社會‘調解法’立法研究”(CLS(2014)D087)
【分類號】:D926
【正文快照】: “權利產生權力,權力為權利服務,權利制約權力”是基本的法治原理,法律制度建設應以此為出發(fā)點,建立權利與權力的有效平衡機制,F(xiàn)階段,西方的訴訟理論和實踐模式進入人文主義的發(fā)展時期[1],中國的訴訟模式從超職權主義步入職權主義,繼而往協(xié)同主義發(fā)展,調解在訴訟程序體系的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毋愛斌;;法院附設型人民調解及其運作——以“人民調解工作室”為中心的考察[J];當代法學;2012年02期
2 劉加良;;民事訴訟調解社會化的根據(jù)、原則與限度[J];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大學學報);2011年03期
3 韓波;;訴訟調解的實證分析與法理思辨——對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人民法院民事調解工作若干問題的規(guī)定》的實施調查[J];法律適用;2007年04期
4 王建勛;關于調解制度的思考[J];法商研究(中南政法學院學報);1996年06期
5 姜小川;;司法權基本屬性之探析[J];法學雜志;2007年05期
6 陳亞平;;我國訴訟調解制度完善研究[J];法學雜志;2008年01期
7 陳旗;;論法院調解制度的創(chuàng)新——基于價值與功能的法理思辨[J];法學評論;2007年05期
8 肖建國;;司法ADR建構中的委托調解制度研究——以中國法院的當代實踐為中心[J];法學評論;2009年03期
9 曾令健;;邁向集約型司法的民事審前調解[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年04期
10 胡道才;;調審適度分離:“調解歸調解,審判歸審判”的另一路徑——以南京兩級法院改革試點工作為研究對象[J];當代法學;2014年02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唐偉優(yōu);;論我國法院調解制度的完善[J];邊疆經濟與文化;2010年04期
2 劉新紅;;論法院調解制度的完善[J];兵團教育學院學報;2006年06期
3 蔡霞;;大調解背景下委托調解制度的困境與出路[J];創(chuàng)新;2011年05期
4 高航;張嚴方;;論法院調解中司法權力的控制[J];重慶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5期
5 李愛德;;民事糾紛調解解決機制研究[J];太原城市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0年12期
6 毋愛斌;;法院附設型人民調解及其運作——以“人民調解工作室”為中心的考察[J];當代法學;2012年02期
7 包建華;;司法參與調解的模式研究[J];大連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3期
8 許少波;;法院調解的目的論[J];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學院學報);2007年04期
9 周宗良;;論訴訟調解在審判權運行中的角色定位[J];福建法學;2011年01期
10 王亞明;;訴訟調解檢察監(jiān)督路徑研究[J];福建法學;2011年04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6條
1 周宗良;;訴訟調解在審判權運行中的角色定位——兼“以案論理”析三對核心關系的處理[A];全國法院系統(tǒng)第二十二屆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2011年
2 胡道才;魏俊哲;;調審分離的司法實踐及制度完善[A];董必武法學思想研究文集(第七輯)[C];2008年
3 覃斯;;反思與構建:法院調解之中國式困境——以司法ADR導入民事審前程序為出路[A];探索社會主義司法規(guī)律與完善民商事法律制度研究——全國法院第23屆學術討論會獲獎論文集(上)[C];2011年
4 唐偉;肖瑤;;論我國法院調解制度的改革——以和諧社會的構建為背景[A];當代法學論壇(2011年第1輯)[C];2011年
5 馮毅;方明航;;論案件事實整理的過程與方法——從類型化分析展開[A];全國法院第25屆學術討論會獲獎論文集:公正司法與行政法實施問題研究(下冊)[C];2013年
6 賈歡;;對比與改造:實現(xiàn)我國訴訟調解程序的現(xiàn)代化——以充實、完善訴訟調解程序為進路[A];全國法院第二十六屆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司法體制改革與民商事法律適用問題研究[C];2015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阮友利;民事訴訟審前程序研究[D];復旦大學;2011年
2 李德恩;民事調解中的當事人自治原理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11年
3 鄭凱銓;參與社會管理的法院調解[D];吉林大學;2011年
4 閆慶霞;法院調解論[D];中國政法大學;2004年
5 宋明;人民調解糾紛解決機制的法社會學研究[D];吉林大學;2006年
6 李全文;民事訴訟調解一般理論研究[D];吉林大學;2007年
7 洪冬英;當代中國調解制度的變遷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07年
8 辛國清;法院附設替代性糾紛解決機制研究[D];四川大學;2007年
9 許少波;民事證據(jù)保全制度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8年
10 葛自丹;行政法中行政惠民理念的生成及制度建設[D];吉林大學;2008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肖育文;“三調聯(lián)動”機制研究[D];湘潭大學;2010年
2 王良明;我國民事訴訟調解制度研究[D];江西財經大學;2010年
3 董付雁;法院調解制度研究[D];北方工業(yè)大學;2011年
4 宋建輝;論法院調解在民事審前程序中的構建[D];河南大學;2011年
5 談芳;人民調解與訴訟銜接機制研究[D];河南大學;2011年
6 段星宇;國民政府時期民事調解制度轉型研究[D];河南大學;2011年
7 馬文昌;論人民法院在非訴訟糾紛解決機制(ADR)中的作用[D];吉林大學;2011年
8 王長瑞;法院調解社會化問題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2011年
9 羅建芳;法院調解的功能分析[D];中國政法大學;2011年
10 李婉芬;我國訴調對接機制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2011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章武生,楊嚴炎;德國民事訴訟制度改革之評析[J];比較法研究;2003年01期
2 王福華;;現(xiàn)代調解制度若干問題研究[J];當代法學;2009年06期
3 曾令健;;承繼·契合·溝通——結構主義視角下的人民調解[J];當代法學;2009年06期
4 傅郁林;;邁向現(xiàn)代化的中國民事訴訟法[J];當代法學;2011年01期
5 毋愛斌;;法院附設型人民調解及其運作——以“人民調解工作室”為中心的考察[J];當代法學;2012年02期
6 趙明霞;吳孝卿;;淺議民事糾紛委托人民調解[J];中國司法;2007年06期
7 張文明;;東亞市民社會:新興組織與中產階層[J];東南亞研究;2007年03期
8 左衛(wèi)民,謝鴻飛;論民事程序選擇權[J];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學院學報;1998年06期
9 吳杰;;辯論主義與協(xié)同主義的思辯——以德、日民事訴訟為中心[J];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學院學報);2008年01期
10 李浩;;法院協(xié)助調解機制研究[J];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大學學報);2009年04期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本報記者 王斗斗;[N];法制日報;2009年
2 尚曉宇;[N];檢察日報;2006年
3 本報記者 林剛 本報實習生 邰麗娜;[N];青島日報;2006年
4 ;[N];人民法院報;2009年
5 本報記者 郭士輝 本報通訊員 劉亞玲;[N];人民法院報;2009年
6 殷華;[N];人民法院報;2009年
7 本報記者 劉嵐;[N];人民法院報;2009年
8 記者 王銀勝;[N];人民法院報;2010年
9 本報記者 余建華 孟煥良;[N];人民法院報;2010年
10 本報記者 馬守敏;[N];人民法院報;2010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李大雪;二戰(zhàn)后德國民事訴訟法之改革研究[D];西南政法大學;2007年
2 王偉;民事程序選擇權研究[D];西南政法大學;2008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賀鏡;立案后先行調解制度研究[D];西南政法大學;2009年
,本文編號:81620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falvlunwen/gongjianfalunwen/8162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