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面說理、強化修辭與重點推進——關于提高我國判決書制作水平的思考
本文關鍵詞: 判決書 當面說理 加強修辭 重點推進 出處:《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大學學報)》2012年05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我國當前的判決書存在的問題主要是:說理場合不當,當面不說,背后亂說;修辭力度不夠,有法無情,自言自語;案件難易不分,千篇一律,大同小異。這些問題都屬于判決書的說理問題,解決這些問題必須考察影響判決書說理的各種因素。除判例制度、政治制度和文化傳統(tǒng)等影響判決書說理的一般因素外,我國行政化的審判管理體制、僵化的訴訟文書樣式、判決書狹隘的法律意義和對判決書表達錯誤的容忍等一些細微的體制機制是導致當前的判決書出現(xiàn)問題的直接原因。提高我國判決書制作水平的基本措施是:廢除和改進約束法官的制度,保障法官審判的能動性;建立判例制度,鼓勵法官有重點地當面說理和加強修辭;突出最高人民法院和高級人民法院在判決書制作中的重點示范作用。
[Abstract]: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our country's current judgment are mainly: improper reasoning occasions, face to face, behind the nonsense; The rhetoric is not strong enough, has the law ruthless, talks to oneself; These problems belong to the reasoning problems of the judgment.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we must examine the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reasoning of the judgment, except the system of case law. Besides the general factors such as political system and cultural tradition which affect the judgment reasoning, the administrative trial management system and the rigid litigation document style in our country. The narrow legal meaning of the judgment and the tolerance of errors in its expression are the direct causes of the problems in the current judgement. The basic measures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judgement production in our country are as follows:. Abolish and improve the system that binds judges. To ensure the initiative of judges' trial; To establish the system of precedents to encourage judges to talk face to face and strengthen rhetoric; Highlight the Supreme people's Court and the higher people's Court in the production of judgments in the key demonstration role.
【作者單位】: 鄭州大學法學院;
【基金】:河南省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項目“科學發(fā)展觀中的法治思想研究”(2011BFX008) 河南省高等學校青年骨干教師資助計劃
【分類號】:D926.13
【正文快照】: 作為人民法院最重要的法律文書,判決書具有不言而喻的重要意義。然而長期以來,無論是在法律實務中,還是在法學教育和研究中,判決書都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在法律實務中,人們往往關注案件的審判過程以及判決書所載明的判決結果,而不關注判決書本身的制作。在法學教育和研究中,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戴璇;;司法判決書難以文學化[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9年02期
2 趙朝琴;民事判決書改革的理性思考——從民事法律關系的角度進行分析[J];安陽師范學院學報;2004年04期
3 唐延明;;反思錯案追究制[J];東北財經(jīng)大學學報;2008年02期
4 黃金蘭;周峗;;判決書的意義[J];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學院學報);2008年02期
5 劉練軍;;異哉所謂“判后答疑”問題者[J];法學;2006年11期
6 陳金釗;;法律修辭(學)與法律方法論[J];西部法學評論;2010年01期
7 彭中禮;;論中國古代判詞中的修辭論證[J];時代法學;2010年06期
8 王天民;陳劍;;判后答疑還是審判釋疑:司法權威何以實現(xiàn)?[J];南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1期
9 王仲云;判決書說理問題研究[J];山東社會科學;2005年08期
10 張建成;;“法官后語”論——兼與上海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研究室商榷[J];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6年03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陳宏光;曹達全;;公私法劃分問題探析[J];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06年02期
2 王亞軍;;論羅馬法學的發(fā)達[J];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07年02期
3 劉國慶;;關于刑訴中法官調(diào)查權若干問題研究[J];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10年01期
4 雷安軍;;美國司法審查制度的合法性問題初探[J];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11年01期
5 陳銀珠;;刑法解釋的立場選擇:客觀解釋論之提倡[J];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11年01期
6 蔣志如;;試論法官與法學家的關系——以美國為語境的思考[J];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11年02期
7 趙坤;;論移植憲法的權威性[J];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11年02期
8 王群仿,徐建桂;試析非經(jīng)濟生活領域的制度“失靈”——瀏覽黃色網(wǎng)站是純粹道德問題嗎?![J];安徽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4年04期
9 胡美靈;;農(nóng)民自治權探略[J];安徽農(nóng)業(yè)科學;2008年30期
10 張川;;不動產(chǎn)收益權質押法律問題研究[J];中國不動產(chǎn)法研究;2009年00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溫輝;;論行政公訴的理論基石[A];第四屆國家高級檢察官論壇論文集[C];2008年
2 張黎明;楊國章;;從法秩序利益看檢察權的正當性[A];第五屆國家高級檢察官論壇論文集[C];2009年
3 錢翠華;;知識產(chǎn)權民事審判權濫用的公平矯正——公正視野下法官品德對專利民事審判權的影響[A];專利法研究(2010)[C];2011年
4 黃韜;;考察我國法院處理不良金融債權爭議案件的政治維度[A];2009年度(第七屆)中國法經(jīng)濟學論壇論文集[C];2009年
5 汪其昌;;信托財產(chǎn)權制度的特質及其經(jīng)濟學分析[A];2011年(第九屆)“中國法經(jīng)濟學論壇”論文集[C];2011年
6 劉茂林;;村民自治權之規(guī)范求證及解題[A];新農(nóng)村建設的制度保障[C];2005年
7 葛洪;;編輯活動的范式轉換[A];中國編輯研究(2007)[C];2007年
8 ;專門法庭的法律構造與機構建制[A];全國法院系統(tǒng)第二十二屆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2011年
9 高建明;;國家精神損害賠償量化模式研究[A];全國法院系統(tǒng)第二十二屆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2011年
10 王洪;;《邏輯的訓誡》前言:法律的生命[A];法律邏輯與法學教育——第十五屆全國法律邏輯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2007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夏秀淵;拉丁美洲民法典的歷史與現(xiàn)實[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2 趙寧;罪狀解釋論[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3 陳玲;背信犯罪比較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4 劉源;論我國犯罪構成結構之完善[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5 張純輝;司法判決書可接受性的修辭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6 李冠群;論國際私法系統(tǒng)視野下的最密切聯(lián)系原則[D];大連海事大學;2010年
7 陳曉敏;大陸法系所有權模式的歷史變遷[D];吉林大學;2011年
8 劉鵬;疑難案件中法律裁判的規(guī)范性來源[D];吉林大學;2011年
9 周國興;尋求現(xiàn)實的確定性[D];吉林大學;2011年
10 張琳琳;城市化進程中農(nóng)地使用權保障問題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洪梅;論我國偵查程序中辯護權之有效保障[D];河北大學;2009年
2 張念明;形式法治下的實質課稅主義[D];山東科技大學;2010年
3 王國濤;納稅人權利保護司法論[D];山東科技大學;2010年
4 楊鵬章;非強制性環(huán)境行政執(zhí)法行為研究[D];山東科技大學;2010年
5 何俊;陪審制度的民主性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6 周緒峰;偵查人員程序性違法的舉證責任[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7 吳玉涇;我國司法引入商業(yè)判斷規(guī)則的思考[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8 黃蘭;小議社會變遷下轉型中國的法院司法[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9 賀磊;自由心證的法理與制度初探[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10 吳飛;英國憲政成因的初步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蔣先福;彭中禮;;論古代判詞的文學化傾向及其可能的效用[J];長沙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1期
2 汪世榮;中國古代判詞研究[J];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學院學報;1995年03期
3 馮象;縣委書記的名譽權 政法筆記[J];讀書;2003年04期
4 焦寶乾;;修辭方法及其在法律論證中的作用探討[J];法律方法;2008年00期
5 謝暉;論法律事實[J];湖南社會科學;2003年05期
6 劉莉,孫晉琪;兩大法系裁判文書說理的比較與借鑒[J];法律適用(國家法官學院學報);2002年03期
7 ;裁決文書附設“法官后語”的思考 我國裁判文書格式和風格的延續(xù)與創(chuàng)新[J];法律適用(國家法官學院學報);2002年07期
8 周道鸞;情與法的交融 裁判文書改革的新的嘗試[J];法律適用(國家法官學院學報);2002年07期
9 陳樹森;;博弈與和諧:穿行于法意與民意之間的司法[J];法律適用;2009年09期
10 王貴東;;德國刑事判決書說理方法之考察及其啟示 以Ks1/59訴布拉奇刑事判決書為視角[J];法律適用;2010年01期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條
1 賀衛(wèi)方(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N];法制日報;2005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宗林;;判決理由及其功能分析[J];雁北師范學院學報;2006年01期
2 韓永;;“非典型院長”推動河南判決書上網(wǎng)[J];中國新聞周刊;2009年40期
3 尹建國;判決書上,有你的一半,也有我的一半[J];檢察風云;2001年02期
4 薛振;關于完善刑事判決書的思考[J];人民司法;1997年12期
5 蹇廬氏;;依什么判決[J];浙江人大;2002年06期
6 馬樹芳;;司法的貧困與反貧困——從民商事判決書全息分析的視角[J];山東審判;2006年05期
7 江廣;;判決書何以不抵“領導督辦”[J];浙江人大;2007年12期
8 曹晶晶;方麗敏;;六農(nóng)民街頭“拍賣”判決書[J];中國拍賣;2007年08期
9 ;花絮[J];法律與生活;2010年02期
10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將刑事案件判決書抄送當事人所在單位的通知[J];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公報;1992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王培光;冼景炬;;香港中文判決書的語言問題[A];語言與法律研究的新視野——語言與法律首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2年
2 張瑋;;改革的策略與判決書改進的若干問題[A];依法治國專題研究——司法改革與依法治國理論研討會、中國農(nóng)村基層民主法制建設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1999年
3 ;歷史的審判——幾名與長城抗戰(zhàn)有關的日本甲級戰(zhàn)犯罪行實錄[A];中國長城博物館暨中國長城學會優(yōu)秀文集[C];2005年
4 陳柏新;陳柏平;;克服司法神秘化的若干對策[A];當代法學論壇(二○○九年第2輯)[C];2009年
5 任才義;;淺談民事訴訟的證明標準[A];中國民商法實務論壇論文集[C];2005年
6 葉小琴;;促進內(nèi)地刑法的實質趨同是貫徹寬嚴相濟刑事政策的必要之路[A];中國犯罪學研究會第十六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C];2007年
7 冒金山;;虛化與重構:合議制運作的理想、現(xiàn)實與改革[A];全國法院系統(tǒng)第二十二屆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2011年
8 王小咪;沈暉;;書證復制件證據(jù)效力芻議[A];中國民商法實務論壇論文集[C];2002年
9 甄慶貴;;論演員在影視作品中的肖像權[A];第四屆中國律師論壇百篇優(yōu)秀論文集[C];2004年
10 張德滿;;法律解釋與律師訴訟業(yè)務[A];律師事業(yè)與和諧社會——第五屆中國律師論壇優(yōu)秀論文集[C];2005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傅達林;規(guī)范“拍賣判決書”不如強化法院執(zhí)行[N];中國經(jīng)濟導報;2005年
2 賀衛(wèi)方(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判決書上網(wǎng)難在何處[N];法制日報;2005年
3 澳大利亞聯(lián)邦大法官 凱瑟琳·布蘭森;判決書的結構和內(nèi)容[N];人民法院報;2003年
4 記者 李旭兵 通訊員 張傳新;判決書附照片首現(xiàn)我省[N];河南日報;2006年
5 陳靜 李文革;代表指點迷津“飛來”債務遁形[N];檢察日報;2009年
6 蔣惠嶺;“買賣判決書”難以逾越法律障礙[N];法制日報;2005年
7 文華邋偉群;判決書解開父子怨[N];撫州日報;2007年
8 賀衛(wèi)方(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復胡夏冰博士再談判決書上網(wǎng)事[N];法制日報;2006年
9 孫明;尾頁無主文的判決書應加蓋騎縫章[N];人民法院報;2006年
10 李國民;賤賣判決書:禁止還是許可[N];檢察日報;2005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程政舉;漢代訴訟制度研究[D];鄭州大學;2006年
2 曲陽;日本中世法略考[D];華東政法學院;200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竹雀;判決書的敘事方式初探[D];華南理工大學;2010年
2 劉蕾;論判決的可接受性[D];廈門大學;2008年
3 季建波;不真正連帶責任相關法律問題分析[D];蘇州大學;2008年
4 陳丹;上訴審民事判決書制作的技術改良和制度革新[D];四川大學;2003年
5 杜瓊;行政訴訟判決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2005年
6 甄淑儀;中國法庭判決書中權力的批判性語篇分析[D];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2006年
7 鄭怡;從情態(tài)的視角研究中文判決書的說理[D];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2007年
8 鐘佛梅;基層法院離婚判決書研究(1978-2008)[D];暨南大學;2009年
9 胡姝雯;民事判決書的評價判斷[D];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2009年
10 李偉;論行政判決書說理[D];吉林大學;2007年
,本文編號:145709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falvlunwen/gongjianfalunwen/14570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