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我國刑事和解的困境和出路
本文關鍵詞:論我國刑事和解的困境和出路
【摘要】:刑事和解是我國一項頗具特色的司法制度,在全國各地的實踐中探索可行性并積累經驗、初具雛形,于2012年的刑訴法大修中成為特別程序正式入法。該制度在實務中發(fā)揮積極作用的同時,也面臨諸多困境,比如我國目前對于刑事和解適用范圍的規(guī)定比較保守和謹慎,通過多重標準將其限定于較小的范圍內,沒有充分發(fā)揮該制度應有的價值;刑事和解的核心是被害人的話語權,但是目前把被害人話語權的地位過分抬高,缺乏相應的規(guī)制;刑事和解的程序中,對和解主持人的規(guī)定比較模糊,導致實務中的做法不一;刑事和解在偵查階段的適用導致有罪推定色彩較濃;過分強調加害人悔罪和被害人諒解的情節(jié)導致司法機關陷于被動局面等。 通過將刑事和解重新定位,筆者希望它能成為一項普遍適用的量刑情節(jié),不但適用于輕微犯罪、過失犯罪、侵害個人法益的案件,還可以適用于重罪乃至死刑案件,因為只要存在具體物質損害的承受者,他就應當有權利在自身受損的范圍內享有刑事實體處分權。雖然刑事和解以非刑罰化、刑罰輕緩化作為主要特征,但這恰恰反映出它是圍繞刑罰的適用來展開的,刑罰的力量始終存在。賦予司法機關對和解協(xié)議的審查確認權,充分保證當事人的自愿性,防止權利的濫用和顯失公平的約定。在量刑時賦予司法機關一定的自由裁量權,,通過侵害客體性質、人身危險性等多重因素綜合衡量刑事和解在量刑上應當體現(xiàn)的幅度,檢察機關可以建立暫緩起訴制度來保障各方當事人的權益及國家刑罰權的威懾力,在最大程度上實現(xiàn)個案的正義和對公共法益的保護。
【關鍵詞】:刑事和解 適用范圍 犯罪客體 自由裁量權
【學位授予單位】:華東政法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3
【分類號】:D925.2;D926
【目錄】:
- 摘要4-5
- Abstract5-7
- 目錄7-9
- 導言9-12
- 第一章 我國刑事和解的現(xiàn)狀12-20
- 第一節(jié) 我國刑事和解的入法歷程12-14
- 一、 各地刑事和解的司法實踐12-13
- 二、 刑事和解入法的是非之爭13-14
- 第二節(jié) 我國刑事和解的適用范圍分析14-17
- 一、 刑事和解適用范圍的法律規(guī)定14-15
- 二、 刑事和解適用范圍的探討與分析15-17
- 第三節(jié) 我國刑事和解的實踐現(xiàn)狀17-20
- 一、 刑事和解的適用現(xiàn)狀17
- 二、 刑事和解的處理方式17-18
- 三、 刑事和解的實務效果18-20
- 第二章 我國刑事和解的困境20-28
- 第一節(jié) 刑事和解適用范圍的困境20-23
- 一、 大部分罪名被排除適用20
- 二、 對“民間糾紛”的理解不統(tǒng)一20-21
- 三、 重罪案件被害人難以獲得賠償21-22
- 四、 涉及公共法益案件的被害人難以獲得賠償22-23
- 第二節(jié) 被害人話語權的適用困境23-25
- 一、 被害人過去的法律地位23-24
- 二、 被害人話語權的現(xiàn)狀24-25
- 第三節(jié) 刑事和解程序的適用困境25-28
- 一、 刑事和解的主持者25-26
- 二、 刑事和解的適用階段26-27
- 三、 悔罪諒解情節(jié)難以認定27-28
- 第三章 我國刑事和解的出路28-35
- 第一節(jié) 刑事和解適用范圍的出路28-30
- 一、 擴大刑事和解的適用范圍28
- 二、 刑罰應當體現(xiàn)一定的謙抑性28-30
- 第二節(jié) 刑事和解的重新定位30-31
- 一、 刑事和解是量刑情節(jié)30-31
- 二、 刑事和解同自首、立功的相似點31
- 第三節(jié) 加強刑事和解中的自由裁量權31-35
- 一、 涉及公共法益的刑事和解32-33
- 二、 涉及人身危險性的刑事和解33-35
- 第四章 我國刑事和解的構建35-40
- 第一節(jié) 刑事和解的成立要件35-37
- 一、 刑事和解的適用階段35
- 二、 刑事和解的主持者35-36
- 三、 和解協(xié)議的達成36
- 四、 刑事和解協(xié)議的審查36-37
- 第二節(jié) 刑事和解的監(jiān)督和制約37-40
- 一、 對當事人的制約37-38
- 二、 對檢察機關的制約38
- 三、 對審判機關的制約38-40
- 結論40-41
- 參考文獻41-43
- 在讀期間發(fā)表的學術論文與研究成果43-44
- 后記44-45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宋鎮(zhèn)藤;傅文魁;孫輝;陳龍;馮仁強;謝佑平;陳衛(wèi)東;;刑事和解的配套措施[J];國家檢察官學院學報;2007年04期
2 湯道剛;;保障刑事被害人的優(yōu)化選擇——倡導刑事和解的犯罪學思考[J];法制與社會;2008年15期
3 何新泰;;刑事和解的立法根據(jù)與程序要求[J];人民檢察;2009年04期
4 酈毓貝;;限制公安偵查階段輕傷害刑事和解[J];中國檢察官;2006年05期
5 謝鵬程;;刑事和解的理念與程序設計[J];人民檢察;2006年14期
6 孫海雄;陳然;;檢察權視野中刑事和解的實體問題探討[J];中國司法;2007年03期
7 周寶元;孫照軍;;輕微刑事案可“私下和解”[J];中國民兵;2007年03期
8 ;刑事和解:違背公平還是傳統(tǒng)理念破冰?[J];晚霞;2007年12期
9 黃瓊;苗理想;;建立刑事和解制度的多維透視[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年07期
10 樊崇義;王文生;;關于刑事和解的若干問題探討[J];中國司法;2009年0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鄭國;;淺談刑事和解制度[A];第三屆西部律師發(fā)展論壇論文集[C];2010年
2 甄貞;;刑事和解的理念及在我國的實踐[A];第三屆國家高級檢察官論壇論文集[C];2007年
3 劉志成;;檢察權:刑事和解的法律保障[A];第三屆國家高級檢察官論壇論文集[C];2007年
4 上海市長寧區(qū)檢察院課題組;;我國檢察機關在刑事和解發(fā)展中的基本立場[A];第三屆國家高級檢察官論壇論文集[C];2007年
5 李自民;翟延平;;刑事和解與檢察權的行使[A];第三屆國家高級檢察官論壇論文集[C];2007年
6 賀恒揚;劉路陽;;加強檢察監(jiān)督實現(xiàn)刑事和解的價值回歸[A];第三屆國家高級檢察官論壇論文集[C];2007年
7 宋聚榮;王鵬;;試論檢察機關在刑事和解中的職能定位——以山東省檢察機關的實踐探索為基礎[A];第五屆國家高級檢察官論壇論文集[C];2009年
8 郭勇;劉小榮;;淺析檢察機關開展刑事和解工作存在的問題和對策[A];當代法學論壇(二0一一年第三輯)[C];2011年
9 楊光;傅文魁;;刑事和解與公訴權[A];第二屆國家高級檢察官論壇論文集[C];2006年
10 單民;周洪波;;刑事和解與公訴權[A];第二屆國家高級檢察官論壇論文集[C];2006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記者 劉立綱;桓仁試水輕罪“刑事和解”[N];遼寧日報;2009年
2 記者 李寧 通訊員 廖遠哲 鐘曉利;刑事和解理論與實踐研討會召開[N];湖南日報;2010年
3 本報記者 孫文鷹 本報通訊員 陳實 李忠勇;刑事和解 北京一中院找準支點[N];人民法院報;2010年
4 中國政法大學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 劉根菊;刑事和解之等腰三角形互嵌模式及運行機理[N];檢察日報;2009年
5 浙江省象山縣人民檢察院 張平壽;刑事和解未達成并非必須批捕[N];檢察日報;2010年
6 河北省唐山市路南區(qū)人民檢察院 王志凱;只賠償不認罪不屬刑事和解[N];檢察日報;2011年
7 本報記者 孫文鷹;人性啟發(fā):同住地球村[N];人民法院報;2010年
8 曹堅 陳海燕;金融犯罪刑事和解的價值構造(上)[N];上海金融報;2011年
9 曹堅 陳海燕;金融犯罪刑事和解的價值構造(下)[N];上海金融報;2011年
10 記者 李寧 孫敏堅;對刑事和解制度進行立法[N];湖南日報;2009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葛琳;刑事和解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2007年
2 葉肖華;刑事審判程序分流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2008年
3 周凱東;檢察環(huán)節(jié)刑事和解研究[D];吉林大學;2013年
4 周亞紅;刑事和解制度研究[D];中南大學;2012年
5 王守安;檢察裁量權論[D];中國政法大學;2008年
6 鄧建輝;刑事和解制度化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09年
7 田小豐;論刑事和解[D];復旦大學;2012年
8 沈海平;尋求有效率的懲罰[D];北京大學;2008年
9 初殿清;刑事司法平等論[D];中國政法大學;2009年
10 何挺;現(xiàn)代刑事糾紛及其解決[D];中國政法大學;2008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謝煥;論刑事和解在死刑中的適用[D];中國政法大學;2011年
2 王利飛;刑事和解模式研究[D];廣東商學院;2010年
3 郭秀錦;刑事和解程序研究[D];吉林大學;2010年
4 王靜;論我國刑事和解制度之構建[D];黑龍江大學;2010年
5 石文慶;我國確立刑事和解制度的問題研究[D];河北大學;2010年
6 張潔;刑事和解及其中國化構建[D];中國政法大學;2010年
7 夏云偉;論我國刑事和解制度的構建[D];重慶大學;2010年
8 郭姍姍;論刑事和解中國模式的構建[D];青島大學;2010年
9 毛娜;論刑事和解制度在我國刑法中的構建[D];華南理工大學;2010年
10 張偉;論我國刑事和解制度的構建[D];吉林大學;2010年
本文編號:107516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falvlunwen/gongjianfalunwen/10751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