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卡被冒領引發(fā)儲蓄合同糾紛案評析
發(fā)布時間:2017-07-27 14:33
本文關鍵詞:銀行卡被冒領引發(fā)儲蓄合同糾紛案評析
【摘要】:銀行卡冒領引發(fā)儲蓄合同糾紛案件近年來呈現(xiàn)出不斷增多趨勢,,這類案件案情復雜,而且缺乏專門的法律規(guī)范,因此法院在審理過程中常常出現(xiàn)同案不同判現(xiàn)象,爭議極大。這類案件爭議焦點一般表現(xiàn)為對儲戶和銀行的過錯認定、責任承擔以及先刑后民原則的適用等方面。本案中,二審法院以銀行違反審慎審查義務以及無證據(jù)證明儲戶存在過錯為由維持了一審判決,由銀行承擔全責。法院的判決是不合理的,法院在對銀行的實質(zhì)審查義務存在認識上誤區(qū),也在根本上加重了銀行的責任,免除了儲戶是否已盡到妥善保管密碼的舉證責任。本案在另一個爭議焦點先刑后民原則適用問題上,法院駁回了銀行要求中止審理的訴求。銀行存款被盜取這一法律事實引發(fā)了刑事詐騙和民事儲蓄合同糾紛的競合,但是這兩個案件并非基于同一法律關系,適用先刑后民原則是不合適的。因此二審法院認為應當分開審理的觀點是符合司法公正理念的。
【關鍵詞】:銀行卡 冒領 儲蓄合同 過錯 先刑后民
【學位授予單位】:湖南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4
【分類號】:D920.5;D924.3;D923
【目錄】:
- 摘要5-6
- Abstract6-8
- 第1章 引言8-11
- 1.1 選題背景與意義8-9
- 1.2 文獻綜述9-10
- 1.3 研究內(nèi)容和方法10-11
- 第2章 案情簡介11-13
- 2.1 基本案情11
- 2.2 法院判決11-13
- 第3章 本案的爭議焦點13-15
- 3.1 銀行是否違反了實質(zhì)審查義務13
- 3.2 銀行是否對賬戶存款被盜取所造成的損失承擔全額賠償責任13-14
- 3.3 本案是否適用“先刑后民”的處理原則14-15
- 第4章 對本案爭議焦點的分析15-23
- 4.1 銀行是否違反了實質(zhì)審查義務15-17
- 4.1.1 銀行負有實質(zhì)審查義務的法律依據(jù)15-16
- 4.1.2 銀行對重寫磁條業(yè)務沒有實質(zhì)審查義務16-17
- 4.2 銀行是否對賬戶存款被盜取所造成的損失承擔全額賠償責任17-19
- 4.2.1 對儲戶過錯的認定17-18
- 4.2.2 在沒有證據(jù)證明儲戶有過錯的情況下對銀行賠償責任的認定18-19
- 4.3 本案是否適用“先刑后民”的處理原則19-23
- 4.3.1 “先刑后民”處理原則的適用條件19-21
- 4.3.2 銀行卡賬戶存款被盜取不適用“先刑后民”處理原則21-23
- 結論23-24
- 參考文獻24-26
- 致謝26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劉宇;;論先刑后民原則[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4期
2 段維明,諶麗君,吳中明;論存款被冒領時銀行儲蓄機構應承擔的法律責任[J];金融論壇;2003年11期
3 趙文艷;;先刑后民原則的異化與揚棄——兼論刑民交叉案件的處理模式[J];福建警察學院學報;2009年01期
4 田代臣;李洪標;;儲蓄存款冒領法律責任分配問題初探[J];廣西金融研究;2007年09期
5 張韓;;銀行卡安全體系的法律保障研究——基于銀行卡盜刷案件的視角[J];福建江夏學院學報;2013年06期
6 王群英;;銀行卡被盜案件的民事責任分析[J];法制與經(jīng)濟(中旬);2013年01期
7 林文靜;;存款實名制下冒名存款行為的法律效力探析[J];湖南財政經(jīng)濟學院學報;2011年03期
8 邢漢貞;;對公民身份聯(lián)網(wǎng)核查系統(tǒng)運行的思考[J];經(jīng)濟與社會發(fā)展;2012年02期
9 劉佳;;試析儲戶在密碼泄露的存款冒領案中的責任[J];金融法苑;2009年02期
10 晁玉鳳;;銀行卡法律關系芻議[J];理論界;2006年S2期
本文編號:58191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falvlunwen/fashilw/5819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