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治理新趨勢:民意與法治的融合——以“滴滴案”和“劉海龍案”為切入點
發(fā)布時間:2021-08-07 08:04
"滴滴案"與"劉海龍案"的處理結果體現(xiàn)了國家治理新趨勢,即民意與法治的融合。輿論與個案的關系不能等同于民意與法治的關系。民意的三重向度體現(xiàn)了從目的價值向理性價值的質的飛躍,國家治理是一個以目的價值為起點來追求理性價值并回歸目的價值作為檢驗標準的動態(tài)過程。民意與法治融合的理性價值應從實現(xiàn)實質正義、增強國家公信力和發(fā)揮法治建設成果的導向作用三個層面展開。我國應遵循整合輿論、提煉民意、完善法治、反饋社會的邏輯順序構建輿情聯(lián)動機制,充分尊重輿論所反映的民意對國家治理的科學價值,保障法治建設體系完整、全面、協(xié)調,增強法治自信,同時應權衡這一個案矯正機制的彈性限度。
【文章來源】: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9,72(05)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頁數(shù)】:8 頁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新時代中國法治建設的基本問題[J]. 王利明. 中國社會科學. 2018(01)
[2]“法治中國”命題的理論邏輯及其展開[J]. 王旭. 中國法學. 2016(01)
[3]國家治理及其公法話語[J]. 楊海坤,郝煒. 政法論壇. 2015(01)
[4]法治中國建設的前沿問題[J]. 張文顯. 中共中央黨校學報. 2014(05)
[5]嚴格依法辦事:經由形式正義的實質法治觀[J]. 江必新. 法學研究. 2013(06)
本文編號:3327411
【文章來源】: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9,72(05)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頁數(shù)】:8 頁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新時代中國法治建設的基本問題[J]. 王利明. 中國社會科學. 2018(01)
[2]“法治中國”命題的理論邏輯及其展開[J]. 王旭. 中國法學. 2016(01)
[3]國家治理及其公法話語[J]. 楊海坤,郝煒. 政法論壇. 2015(01)
[4]法治中國建設的前沿問題[J]. 張文顯. 中共中央黨校學報. 2014(05)
[5]嚴格依法辦事:經由形式正義的實質法治觀[J]. 江必新. 法學研究. 2013(06)
本文編號:332741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falvlunwen/fashilw/33274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