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指出我國古代司法審判制度的特點。(
本文關鍵詞:論中國古代司法制度的演變及特點,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國古代法制以“禮法合一”為主要特征。禮教所倡導的價值觀在法的規(guī)范中得到體現,那么“依法斷案”也是“合禮裁判”。但是由于法律的不可全述和社會行為的復雜,在司法實踐中往往會遇到違法而合禮教或不違法而違背禮教的行為,可以歸結為“法外之情”和“法外之非”!鞍俗h”制度是中國古代法制中的一項重要制度。所謂“八議”,是指親(皇親國戚)、故(皇帝的故舊)、賢(依封建標準德高望重的人)、能(統治才能出眾的人)、功(對封建國家有大功勛者)、貴(上層貴族官僚)、勤(為國家服務勤勞有重大貢獻的人)、賓(前朝的貴族及其后代)。這八種人犯罪,不按法定的程序和刑罰審判,司法機關不得自行處理,要采取“請議”的特殊訴訟程序,即先交大臣會“議”,議其罪行,然后再奏請皇帝進行最終的裁決。這八種人經“請議”特別程序后,往往享有減免刑罰的優(yōu)待。古代的訴訟雖然也收集使用物證人證,并比較重視勘驗現場,,但更重視口供,以口供作為定案的主要根據。在通常情況下,沒有認罪的口供是不能定案的,這種對口供的重視就必然導致了刑訊逼供。……在中央,秦漢的廷尉、唐宋明清的刑部,一般都要受制于丞相、內閣等中央行政中樞;在地方,商周時地方司法權由諸侯掌握,秦以后由郡守、縣令等各級地方行政機關掌握。
——王繼堯《論中國古代司法制度的演變及特點》
材料二 1840年鴉片戰(zhàn)爭后,西方列強借口中國的司法制度過于野蠻殘酷,不能適用于西方人,因此強迫清政府承認外國的領事裁判權。1906年秋清廷設立專門司職審判的大理院,從機構設立上啟動了行政、司法分立的進程,如果說這一改革還只是對傳統體制稍加變動的話,那么在地方各級,從袁世凱在天津府地方試辦新式審判廳開始,到京師地方、東三省及江蘇等地試辦各級審判廳,以及后來各省城、商埠各級審判廳等各級新式審判機構的設立,無疑是對傳統體制的重大突破。從其人員任用上看,傳統體制中,各級行政官即是審判官,審判所需的法學專門知識主要是靠其司法審判的輔佐人員,而新式審判機構的審判官員,既需要較長時期的專業(yè)學習,考試選拔合格,并經過一定時期的試用后,才能正式成為其一員。袁世凱在天津試辦新式審判廳時,“經試辦數月,積牘一空,民間稱便”,甚至開廳以后,洋商因為該廳審判公正,“亦有不先赴該國領事投稟而徑赴該廳起訴者”。清末政府通過《大清刑事民事訴訟法》草案以及其后幾部法律,第一次在中國歷史上規(guī)定了辯護和律師制度。被告人有權對自己所受到的控訴進行辯護,并隨時可以自己選任或由法定代理人為其選任辯護人。
——春楊《論清末中國司法體制的轉型及其歷史啟示》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指出我國古代司法審判制度的特點。(10分)
(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指出晚清司法審判制度的主要變化及啟示。(15)
本文關鍵詞:論中國古代司法制度的演變及特點,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24373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falvlunwen/fashilw/2437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