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權秩序與中國道路”學術研討會會議綜述
[Abstract]:Since the 21st century, the importance of Chinese strategic research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Scholars begin to examine the contemporary world legal order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globalization and the position of China, and consider the possibility and countermeasures for China to break through the existing structural constraints. This research direction needs to make a comprehensive study of the international order and China's domestic practice, and requires researchers to have interdisciplinary knowledge structure and a grand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Therefore, it is especially necessary for scholars from different fields to work together to construct a discussion platform. Form a common horizon. Therefore, the Institute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and its political, Economic and legal Research Center held a symposium on "the order of Law and the Road of China" in 2012. From UCLA, Zayed University of UAE, Peking University, Tsinghua University, Renmin University, Fudan University, Sun Yat-sen University, Nankai University,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Shandong University, Tongji University, Xi'an Traffic
【作者單位】: 重慶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重慶大學法學院;
【分類號】:D920.0;D61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夏建國;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產(chǎn)生的歷史必然性──“中國道路”的哲學思考[J];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年01期
2 于長洪;;中國道路 世界矚目[J];企業(yè)文化;2007年12期
3 左憲民;;論中國道路的辯證特性[J];中共黨史研究;2010年03期
4 張勝軍;;國際視野下的“中國道路”[J];人民論壇;2011年02期
5 王朝文;;“中國道路”越走越寬廣[J];中華魂;2010年04期
6 張琳;;當前學術界關于“中國模式”爭議的幾個問題[J];學理論;2010年30期
7 黃平;;黃平:中國道路:過去、現(xiàn)在和將來[J];社會觀察;2011年05期
8 劉智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淵源和實踐價值[J];新視野;2008年02期
9 陶文昭;;中國政治發(fā)展的路徑分析[J];學習論壇;2009年12期
10 王慶五;;中國道路、中國模式與中國經(jīng)驗[J];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09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尚明軒;;研討會成功和一點希望——在“孫中山與社會變革”學術研討會閉幕式上的發(fā)言[A];近代中國(第十一輯)[C];2001年
2 ;后記[A];世界政黨發(fā)展與當代中國政黨制度建設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3 ;“當代東南亞政治與外交”學術研討會出席者名單[A];廈門大學南洋研究院50周年慶暨“當代東南亞政治與外交”學術研討會大會手冊[C];2006年
4 趙景炎;;在2001年陜西省“老年人生活/生命質(zhì)量”學術研討會結束時的講話[A];老年人生活/生命質(zhì)量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1年
5 何魯麗;;在民革中央紀念孫中山誕辰140周年學術研討會上的講話[A];民革中央紀念孫中山誕辰140周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6 ;郭淑梅常務副會長在“炎黃文化與構建和諧社會”學術研討會上的開幕詞[A];龍江春秋——黑水文化論集之四[C];2006年
7 陳亞聯(lián);;中國特色革命道路是“中國道路”走向成功的歷史基礎[A];全國社科院系統(tǒng)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第十六屆年會暨理論研討會論文集——黨的領導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上)[C];2009年
8 姚中秋;;存在一個中國道路嗎?——當代中國的現(xiàn)代國家構建現(xiàn)狀之辯正[A];第十一屆中國制度經(jīng)濟學年會論文匯編(上)[C];2011年
9 李贛騮;;研究和宣傳孫中山是民革義不容辭的責任 在“孫中山與二十一世紀中國”學術研討會閉幕式上的講話[A];孫中山與二十一世紀中國——紀念中山先生奉安七十周年學術研討會專輯[C];1999年
10 周鐵農(nóng);;繼承孫中山先生遺志 實現(xiàn)祖國完全統(tǒng)一——在“孫中山與二十一世紀中國學術研討會”開幕式上的講話[A];孫中山與二十一世紀中國——紀念中山先生奉安七十周年學術研討會專輯[C];1999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馬劍;上海合作組織學術研討會在京召開[N];人民日報;2004年
2 記者 李海秀;兩岸四地共商大學中學協(xié)作[N];光明日報;2010年
3 記者 陳斌華;第九屆海峽兩岸關系學術研討會舉行[N];人民日報;2000年
4 記者 江迪;程天權:應重視人文社會科學在創(chuàng)新體系中的作用[N];人民政協(xié)報;2008年
5 耿葆;構筑面向未來的中美關系[N];社會科學報;2002年
6 本報記者 張何平;兩岸攜手 化劍為犁[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0年
7 記者 陳斌華;第九屆兩岸關系學術研討會閉幕[N];新華每日電訊;2000年
8 本報記者 張何平;碧海藍天話兩岸[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2年
9 本報記者 董惠池 鄧曦明 陳幼朋;共同的心愿[N];中國國門時報(中國出入境檢驗疫報);2000年
10 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研究員 李慎明 中宣部理論局 何成 宋維強;“中國道路”的六個內(nèi)涵[N];中國教育報;201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阮宗澤;國際秩序的轉型與東亞安全[D];外交學院;2005年
2 俞沂暄;國際秩序轉變背景下的威爾遜主義:起源、政策和影響[D];復旦大學;2003年
3 劉阿明;布什主義——關于美國新帝國戰(zhàn)略的一種研究[D];復旦大學;2005年
4 李亞敏;海洋秩序在國際秩序變遷中的地位與作用[D];中共中央黨校;2007年
5 韓志立;秩序、規(guī)則、知識:批判建構主義視角下的美國大戰(zhàn)略研究[D];外交學院;2009年
6 曾品元;中國周邊戰(zhàn)略研究[D];暨南大學;2002年
7 鞠海龍;中國走向海洋“雙區(qū)雙點”戰(zhàn)略研究[D];吉林大學;2004年
8 王曙光;中國地區(qū)主義戰(zhàn)略研究[D];暨南大學;2006年
9 孔德宏;中國現(xiàn)代化趕超戰(zhàn)略研究[D];中共中央黨校;2003年
10 封永平;大國崛起困境的超越:認同建構與變遷[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賈鵬;經(jīng)濟全球化與中國國家利益維護初探[D];吉林大學;2008年
2 彭金星;冷戰(zhàn)后時代戰(zhàn)爭與國際秩序的關系[D];華中師范大學;2010年
3 張向娜;后危機時代東亞地區(qū)國際秩序的重構[D];山東大學;2011年
4 張琦;國際秩序、地區(qū)秩序與中國的和平崛起[D];山東大學;2005年
5 廉歡;當代國際恐怖主義問題解析[D];吉林大學;2005年
6 劉琳;美國霸權與冷戰(zhàn)后國際秩序的建構[D];武漢大學;2005年
7 齊尚曉;新中國對當代國際秩序的態(tài)度與行為初探[D];華中師范大學;2009年
8 張中新;冷戰(zhàn)后國際人道主義干預問題探析[D];武漢大學;2005年
9 向前;中國和諧外交理念視角下的亞太地區(qū)國際秩序轉型研究[D];湖南大學;2007年
10 向青松;構建國際政治新秩序的戰(zhàn)爭倫理維度[D];湖南師范大學;2006年
,本文編號:232768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falvlunwen/fashilw/23276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