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義學之刺論證”研究
[Abstract]:In the first chapter, the author makes a brief exposition of Hart's theory of law, a representative of positivism, which is criticized by Dworkin. According to Hart's theory of law, the key to understanding the legal system lies in the combination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rules, in which the rules of recognition take the highest place. Its effect comes from the habit of the participants in the practice of law. Most legal positivist scholars agree that the rule of recognition is a customary rule. In the second chapter, the background and itself of Dworkin's argument of semantics are discussed. In the book the legal Empire, Dworkin first puts forward the theoretical dispute, and thinks that the positivist law theory can not explain and explain the theoretical dispute, especially the core theory dispute. Dworkin believes that positivist legal theory uses the meta-semantics of habitualism, and it is the meta-semantics of inertialism that leads to the legal theory of inertialism, which is called "semantic thorny argumentation." In the third chapter of this paper, the response of positivist jurists to Dworkin's semantic argumentation is expounded and the conclusion is drawn that Dworkin's "semantic thorny argumentation" is wrong.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eta-semantics of inertia and the theory of customary law, the positivist jurists believe that there is no necessary connection between the two, and that Dworkin's "semantic thorny argumentation" is wrong. Positivist jurists believe that the root of Dworkin's error lies in the confusion between linguistic practice using the word "law" and the practice of enforcing the rules of recognition. In the fourth chapter, the author gives a brief explanation of the three problems related to semantic argumentation. In the fifth chapter, this paper is summarized.
【學位授予單位】:上海交通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9
【分類號】:D90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周世中;;西方法的合理性思想的演進[J];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02年02期
2 王慶廷;;法律的親情化求證——一個法理學的視角[J];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06年02期
3 陳曉聰;;動物保護立法的倫理思想源流[J];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10年01期
4 孫日華;謝慧;;法律客觀性的出路——中西對比的視角[J];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10年02期
5 張平;;法的核心要素之辯——以法律實證主義為中心[J];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10年02期
6 尹德貴;;“描述社會學”的方法論解讀[J];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11年02期
7 周開寧;;契約精神與和諧社會[J];安徽大學學報;2006年01期
8 許翠霞;;動物真的能夠成為法律主體嗎?——關于法律主體的前提性說明[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6期
9 呂明;;論法律意識形態(tài)在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的作用[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09年04期
10 歐元雕,孫蕾;發(fā)生論和價值論視角下的道德與法律——兼論加強公民道德建設的現實意義[J];安徽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06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朱全景;;論檢察機關貫徹公平正義的法治理念[A];第三屆國家高級檢察官論壇論文集[C];2007年
2 楊迎澤;朱全景;;和諧社會、法律監(jiān)督與檢察官職業(yè)培訓[A];第四屆國家高級檢察官論壇論文集[C];2008年
3 王梓臣;;執(zhí)行釋明權初論[A];第二屆全國邊緣法學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4 趙一強;;法律倫理主要問題研究簡述[A];中國倫理學三十年——中國倫理學會第七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暨學術討論會論文匯編[C];2009年
5 夏勇;;中國憲法改革的幾個基本理論問題——從“改革憲法”到“憲政憲法”[A];北京論壇(2004)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法治文明的承繼與融合”法律分論壇論文或提要集[C];2004年
6 張揚;;關稅減讓原則的證成——以法的規(guī)范分析為方法[A];《WTO法與中國論壇》文集——中國法學會世界貿易組織法研究會年會論文集(三)[C];2004年
7 張揚;;關稅減讓原則的證成——以法的規(guī)范分析為方法[A];《WTO法與中國論壇》文集——中國法學會世界貿易組織法研究會年會論文集(四)[C];2005年
8 陳海嵩;;論限期治理的法律屬性——一個“法解釋論”的嘗試[A];水資源可持續(xù)利用與水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的法律問題研究——2008年全國環(huán)境資源法學研討會(年會)論文集[C];2008年
9 楊朝霞;;論動物福利立法的定位——道德法律化的視角[A];水資源可持續(xù)利用與水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的法律問題研究——2008年全國環(huán)境資源法學研討會(年會)論文集[C];2008年
10 郭武;黨惠娟;;文化、信仰和理性:民族環(huán)境習慣法重生的三個基點[A];生態(tài)文明與環(huán)境資源法--2009年全國環(huán)境資源法學研討會(年會)論文集[C];2009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吳旅燕;論我國私有財產權的憲法保護[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2 吳曉暉;論宏觀調控決策的法律調整[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3 張玉堂;邊沁功利主義分析法學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4 趙寧;罪狀解釋論[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5 吳波;共同犯罪停止形態(tài)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6 張瑾;主權財富基金國際監(jiān)管制度法制化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7 周清華;國際商事仲裁自裁管轄原則消極效力研究[D];大連海事大學;2010年
8 袁日新;經營者集中救濟研究[D];遼寧大學;2010年
9 孟昊;非政府組織參與全球金融治理的法律分析[D];武漢大學;2010年
10 李曉歐;不純正不作為犯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研;論刑事法官自由裁量權[D];河北大學;2009年
2 張園;不正當競爭行為法律認定相關制度研究[D];山東科技大學;2010年
3 張玉;我國農村飲用水源保護的法律問題研究[D];山東科技大學;2010年
4 李琰;政府信息延遲公開的法律責任探析[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5 胡駿軍;法治背景下我國非政府組織的發(fā)展[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6 張t,
本文編號:222569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falvlunwen/fashilw/22256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