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啟超政體思想的演變及當代價值研究
[Abstract]:The establishment of constitutionalism is the political goal pursued by the advanced elements in modern China. During the period of 1895-1906, the design of Chinese political system model by Liang Qichao went through the process from monarchy to democratic republic, then from liberal autocracy to monarch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odern Chinese society's ups and downs affect the inner track of Liang Qichao's thought of polity. Liang Qichao's thought of polity changed by the situation is based on his realistic thinking of China's national conditions. It can be said that this design for later advanced molecules to allow room for effort.
【作者單位】: 白城職業(yè)技術學院黨委;東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部;
【分類號】:D909.2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劉永春;;救亡與啟蒙視閾下的人民民主——認識“中國式民主”的國情視角[J];理論學刊;2013年03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吳春梅,王邦翠;立憲派與清廷決裂時間辨析[J];安徽大學學報;2000年01期
2 湯奇學,龔來國;汪康年與梁啟超關系變化與《時務報》興衰[J];安徽大學學報;2000年05期
3 王康;;輿論傳播與五四學生運動——以五四時期《京報》為中心[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2期
4 馬勇;;新知識背后:以京師大學堂創(chuàng)建為中心的探討[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4期
5 方國武;;試析晚清文化傳播的兩種模式[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6年01期
6 張昭君;儒學與梁啟超文化思想的演進[J];安徽史學;2001年01期
7 程kW,姜繼為;知識分子參政模式的重塑——梁啟超對民初知識分子參政影響管窺[J];安徽史學;2003年01期
8 劉勁松;第一屆國會選舉再論[J];安徽史學;2003年03期
9 沈寂;庚子勤王運動的再認識[J];安徽史學;2004年01期
10 王天根;《天演論》版本時間考析兩題[J];安徽史學;2005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丁鋼;;書院傳統(tǒng)及其現代精神[A];北京論壇(2011)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傳統(tǒng)與現代、變革與轉型:“教育傳承與創(chuàng)新”教育分論壇論文及摘要集[C];2011年
2 狹間直樹;;歷史家和其所寫的傳記——關于梁撰兩種〈譚嗣同傳〉及其它[A];北京論壇(2005)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全球化視野中亞洲的機遇與發(fā)展:“歷史變化:實際的、被表現的和想象的”歷史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下)[C];2005年
3 黃升任;張謙;;論黃遵憲的教育思想及其實踐[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2)——中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4 楊齊福;;清末民初新教育發(fā)展缺失略論[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3)——中國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5 王曉雨;;“自由”一語探源——近代中日翻譯互動之一瞥[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9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6 楊小輝;;覺醒與吶喊——20世紀初新知識階層的“中等社會”論說[A];生命、知識與文明: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七屆學術年會文集(2009年度)哲學·歷史·文學學科卷[C];2009年
7 鄭海麟;;黃遵楷與戊戌變法之關系[A];近代中國(第八輯)[C];1998年
8 沈寂;;庚子勤王理念新探[A];近代中國(第十四輯)[C];2004年
9 手代木有兒;;梁啟超的史界革命與明治時期的歷史學——關于晚清的進化論和歷史觀[A];近代中國(第十四輯)[C];2004年
10 易惠莉;;關于山田良政的研究[A];中國近代(第十七輯)[C];2007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饒傳平;論近代中國憲法中基本權利條款之演變(1908-1947)[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2 劉珊珊;新民·新知·新文化:《新民叢報》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3 潘崇;清末五大臣出洋考察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4 劉中黎;中國百年日札寫作教育與教學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5 冀愛蓮;翻譯、傳記、交游:阿瑟·韋利漢學研究策略考辨[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6 黃曉通;近代東北高等教育研究(1901-1931)[D];吉林大學;2011年
7 王鑫;晚清標“新”小說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8 文正東;儒學變遷中的師生關系演變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9 陸胤;近代學術的體制內進路[D];北京大學;2011年
10 彭春凌;儒教轉型與文化新命[D];北京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云;晚清立憲派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2 江麗萍;1920年名人學術講演會述論[D];湘潭大學;2010年
3 曾香花;梁啟超新民思想研究[D];湘潭大學;2010年
4 陳維根;《中國新報》的憲政思想宣傳[D];湘潭大學;2010年
5 汪斌;宋恕的佛學思想[D];安徽師范大學;2010年
6 馬詩書;梁啟超與乾嘉學派關系研究[D];安徽師范大學;2010年
7 舒暢;論梁啟超與清華國學院[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8 楊緒遷;莫理循與中國參加一戰(zhàn)的關系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9 劉生;民初動蕩政局及其社會文化根源的深層考察[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10 殷元霞;《正誼雜志》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4條
1 林尚立;;人民、政黨與國家:人民民主發(fā)展的政治學分析[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5期
2 劉世華;;中國共產黨的民主訴求與政治使命[J];理論學刊;2007年06期
3 林尚立;趙宇峰;;中國發(fā)展的政治基礎——以人民民主為中心的考察[J];學術月刊;2012年05期
4 陳家剛;;從協(xié)商民主看政治協(xié)商[J];中國人民政協(xié)理論研究會會刊;2007年02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高全喜;;論共和政體[J];中國政法大學學報;2008年04期
2 嚴家其;;論政體的分類[J];學習與探索;1982年03期
3 趙文亮;資產階級共和政體首先在美國確立的原因[J];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年06期
4 王艷軍;;淺析共和政體理論[J];才智;2014年18期
5 袁兆霆;;試析共和政體的由來及演變[J];滄桑;2008年04期
6 葉曙明;;《國會現場:1911~1928》[J];南風窗;2013年11期
7 高寶琴;;多元·妥協(xié)·和諧:共和政體的精髓[J];山東省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6年02期
8 李俐;;論孟德斯鳩的共和政體思想[J];法制與社會;2008年08期
9 榮寧;民國初期民主共和政體的歷史考察[J];青海民族學院學報;1999年03期
10 張禮君;;論亞里士多德的共和政體觀[J];呼倫貝爾學院學報;2009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條
1 張光芒;;論民初思想界的傳統(tǒng)選擇——兼及康有為思想的轉變[A];東方叢刊(2002年第1輯 總第三十九輯)[C];2002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5條
1 徐滌宇 黃美玲;立足國情科學借鑒羅馬法[N];人民日報;2011年
2 林U,
本文編號:217559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falvlunwen/fashilw/21755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