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日共犯制度實踐思維當中的“主體間”與“單方化”——我國共犯制度思維合理性的域外視角審視
本文選題:共犯制度實踐思維 + 主體間。 參考:《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大學學報)》2013年06期
【摘要】:在日本共犯制度實踐思維當中,以"何為共犯之‘共同’"這一提問為代表的"主體間思維",以及由此產(chǎn)生的犯罪共同說、行為共同說和所謂共同意思主體說等共同犯罪本質(zhì)觀念一直被作為解釋參與犯成立條件和解決和諸多疑難問題的當然前提。然而,"主體間思維"在運用過程中存在"學說貫徹不徹底"、"主體間思維超越"和"學說內(nèi)部分歧"等三種理論現(xiàn)象,充分說明了其解釋能力的有限性。相比之下,德國共犯實踐中的"單方化思維"對于共犯問題的解釋解決顯然具有"主體間思維"無可比擬的優(yōu)勢。這一對比告訴我們:同樣在我國共犯制度實踐中被運用著的"主體間思維"并不具有當然的合理性。
[Abstract]:In the practical thinking of Japanese accomplice system, the question of "what is the 'common' of accomplices" is represented by the "inter-subjectivity thinking", and the resulting joint crime theory. The concept of the nature of joint crime, such as the theory of joint behavior and the theory of the so-called common meaning subject, has always been taken as the natural premise to explain the conditions of establishment of the participating offenders and to solve many difficult problems. However, there are three theoretical phenomena in the application of "inter-subjectivity thinking", such as "incomplete implementation of the theory", "transcendence of thinking between subjects" and "internal divergence of theory", which fully explains the limitation of its interpretation ability. In contrast, the "unilateral thinking" in the practice of German accomplice obviously has the unparalleled advantage of "inter-subjectivity thinking" for the interpretation and solution of the complicity problem. This contrast tells us that the "inter-subjectivity thinking", which is also used in the practice of the accomplice system in our country, is not of course reasonable.
【作者單位】: 吉林大學法學院;
【基金】:司法部法治建設(shè)與法學理論研究部級科研項目(05SFB5008)“共犯制度的根基與拓展”
【分類號】:D951.6;D931.3;D924.11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川;張飛虎;;不純正不作為犯罪等價性的判斷標準[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6年02期
2 翟中東;;法學層面上的刑罰裁量根據(jù)[J];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01年00期
3 韓軼;;刑罰目的的實現(xiàn)與緩刑、減刑、假釋立法的完善[J];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04年01期
4 金澤剛;;犯罪原因與死刑限制——死刑案件給我們的一點啟示[J];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05年01期
5 仇艷艷;田野;;等價生命的尷尬境地——探討等價生命換取行為在我國的法律定位[J];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05年02期
6 王慶廷;;法律的親情化求證——一個法理學的視角[J];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06年02期
7 許發(fā)民;徐光華;;罪刑法定視野下的禁止類推之解讀[J];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08年01期
8 韓軼;劉雯;;刑事政策與刑罰目的關(guān)系論——兼析“兩少一寬”的民族刑事政策[J];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09年01期
9 溫文治,陳洪兵;對重婚罪的重新解讀——兼對妨害婚姻、家庭罪整體搬遷之利弊分析[J];安徽大學學報;2005年01期
10 周銘川;;片面共犯研究[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4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周強;;刑事犯罪紀錄與政府信息公開初探[A];第四屆全國公法學博士生論壇論文集[C];2009年
2 徐昕;;為權(quán)利而自殺——轉(zhuǎn)型中國農(nóng)民工的“以死抗爭”[A];中國制度變遷的案例研究(廣東卷)(第六集)[C];2008年
3 黃書建;熊金平;;外國刑法中的排除違法性事由比較分析[A];重慶工程圖學學會第十四屆圖學研討會交流暨第二屆CAD應(yīng)用、CAI軟件演示交流大會論文集[C];2004年
4 落志筠;;國內(nèi)外核損害賠償制度分析及我國的完善對策[A];生態(tài)安全與環(huán)境風險防范法治建設(shè)——2011年全國環(huán)境資源法學研討會(年會)論文集(第二冊)[C];2011年
5 熊姝丹;;淺析我國環(huán)境刑事立法的完善[A];生態(tài)安全與環(huán)境風險防范法治建設(shè)——2011年全國環(huán)境資源法學研討會(年會)論文集(第三冊)[C];2011年
6 黎錦;;國家賠償責任因果關(guān)系判斷之多元化[A];全國法院系統(tǒng)第二十二屆學術(shù)討論會論文集[C];2011年
7 王飛;;民企“原罪”問題的刑法學辨正[A];2005年貴州省法學會刑法學年會論文集[C];2005年
8 郭勇;;淺論轉(zhuǎn)化型搶劫[A];當代法學論壇(二○一○年第2輯)[C];2010年
9 余俊;;西部開發(fā)中危害環(huán)境罪的適用探討[A];中國環(huán)境保護優(yōu)秀論文集(2005)(下冊)[C];2005年
10 張銳智;;試論黃遵憲《日本國志》對中國近代刑法改革的影響[A];繁榮·和諧·振興——遼寧省哲學社會科學首屆學術(shù)年會獲獎成果文集[C];2007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長坤;刑事涉案財物處理制度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2 趙寧;罪狀解釋論[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3 陳玲;背信犯罪比較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4 吳波;共同犯罪停止形態(tài)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5 許青松;間接正犯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6 張少林;被害人行為刑法意義之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7 劉源;論我國犯罪構(gòu)成結(jié)構(gòu)之完善[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8 張東平;近代中國監(jiān)獄的感化教育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9 周旋;“公私財物”之內(nèi)涵分析[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10 李曉歐;不純正不作為犯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曉冉;論重罪案件刑事和解[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2 陳軍;監(jiān)督管理過失犯罪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3 席曉鳴;論刑民交錯現(xiàn)象[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4 談在祥;醫(yī)療事故罪司法認定疑難問題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5 謝麗莉;論嚴格責任在我國刑法中的適用[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6 胡e,
本文編號:205034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falvlunwen/fashilw/20503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