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國法理觀念譜系中的新陳代謝
本文選題:華夷之辨 + 政教觀念 ; 參考:《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13年10期
【摘要】:既往關(guān)于近代中國法理史的研究,從主題內(nèi)容上多側(cè)重"法理"語匯和教義學層面,從研究范式上多倚重于線性史觀和類型化的敘事模式,隱匿和忽視了傳統(tǒng)政教觀念在法政思想嬗變中的結(jié)構(gòu)性意義。以觀念演替的內(nèi)在視角重塑晚清法政變革史,我們會發(fā)現(xiàn)在"器物→制度→文化"更替的表象之下蟄伏的是以"華夷之辨"為基礎(chǔ)性思維的傳統(tǒng)政教觀念的強勢支配。這種強勢體現(xiàn)在變革與保守的雙方都要援引傳統(tǒng)的政教觀念論證自身政治主張的正當性,即以"信古"的方式所表現(xiàn)的"歷史記憶"對法政制度的支配性意義。由此,在逢迎西式知識與銜接古學傳統(tǒng)之間,近代中國法理呈現(xiàn)出繁復的觀念譜系。
[Abstract]:Previous studies on the 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jurisprudence have focused on the lexical and doctrinal aspects of "jurisprudence" in terms of themes, and on linear historical views and types of narrative models in terms of research paradigms. The structural significance of traditional political and religious concepts in the evolution of legal thought has been hidden and ignored. Remolding the history of legal and political reform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from the internal perspective of concept succession, we will find that the traditional political and religious concept, which is based on the basic thinking of "the differentiation of the Hua Yi", is dormant under the appearance of the change of the "artifacts and the system and the culture". This strength is reflected in the fact that both the reform and conservative parties should invoke the traditional political and religious concepts to justify their own political claims, that is, the dominating significance of "historical memory" to the legal and political system expressed in the way of "believing in the ancient times". Therefore, modern Chinese jurisprudence presents a complex pedigree of ideas between the knowledge of western style and the tradition of ancient learning.
【作者單位】: 大連海事大學法學院;
【基金】:教育部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11YJC820126) 中央高;究蒲袑m椯Y助青年骨干教師基金項目(2012QN088)
【分類號】:D90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7條
1 范忠信;梁啟超與中國近代法理學的主題和特征[J];法學評論;2001年04期
2 王勇;;清末立憲運動的觀念史演變背景及其內(nèi)在邏輯[J];法學評論;2011年01期
3 程燎原;;“中國法理學”的“發(fā)現(xiàn)”──“中國法理學史”在近代的創(chuàng)建[J];法制與社會發(fā)展;2009年03期
4 賈小葉;;1840~1900年間國人“夷夏之辨”觀念的演變[J];史學月刊;2007年10期
5 李貴連;二十世紀初期的中國法學[J];中外法學;1997年02期
6 馬小紅;;中國近代法理學的形成與發(fā)展[J];政法論叢;2010年02期
7 何勤華;;中國近代法理學的誕生與成長[J];中國法學;2005年03期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蔣浙安;論日本政府戰(zhàn)后住宅業(yè)發(fā)展中的作用及問題[J];安徽大學學報;2001年02期
2 高強;清末革命派尊黃現(xiàn)象述論[J];安徽史學;2001年04期
3 蘇全有;;論清末的省界觀念[J];安徽史學;2009年01期
4 靳成;;集團主義與日本對外戰(zhàn)略的演變[J];安徽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學報;2011年04期
5 馬陵合;;從“聯(lián)美”到均勢外交——清季幣制借款的外交功能及其缺失[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年01期
6 章征科;;清末民初知識分子趨新意識的成因及特點[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年01期
7 李貴連;;話說“權(quán)利”[J];北大法律評論;1998年01期
8 賴駿楠;;十九世紀的“文明”與“野蠻”——從國際法視角重新看待甲午戰(zhàn)爭[J];北大法律評論;2011年01期
9 趙穎霞;;李石曾的政治思想及實踐活動述評[J];保定學院學報;2009年02期
10 邱若宏;;《新世紀》與近代科學思潮[J];北方論叢;2009年03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陳占彪;;論知識分子的專業(yè)性與公共性[A];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五屆學術(shù)年會文集(2007年度)(哲學·歷史·人文學科卷)[C];2007年
2 李海默;;慎防“習俗專制”成為關(guān)鍵缺環(huán)[A];中國的立場 現(xiàn)代化與社會主義: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七屆學術(shù)年會文集(2009年度)青年學者文集[C];2009年
3 李濱;;淺析清末來華傳教士對報刊角色的中國化闡述[A];新聞學論集(第24輯)[C];2010年
4 張正明;張乃華;;論孫中山的民族主義[A];紀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學術(shù)討論會論文集(下)[C];1981年
5 羅檢秋;;“整理國故”與五四新文化[A];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學術(shù)論壇1999年卷[C];1999年
6 羅檢秋;;清末古文家的經(jīng)世學風及經(jīng)世之學[A];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學術(shù)論壇2001年卷[C];2001年
7 李長林;;歐洲文藝復興文化在中國的傳播[A];西方思想在近代中國[C];2005年
8 馮天瑜;;元典精神的近代轉(zhuǎn)化[A];傳統(tǒng)思想的近代轉(zhuǎn)換[C];2007年
9 楊紫翔;;民國時期“先秦國際法”研究述評——兼論當代中國國際關(guān)系理論的構(gòu)建[A];中國國際關(guān)系理論的建設(shè):借鑒與創(chuàng)新——2011年博士論壇[C];2011年
10 謝忠文;郭麗;;民生政治觀的譜系與建構(gòu)[A];“當代世界社會主義的理論與實踐——民族、民生、民主”中國科學社會主義學會當代世界社會主義專業(yè)委員會2012年會及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12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東;馬克思主義知識分子論[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夏義生;王蒙小說流變與當代政治文化[D];湖南師范大學;2010年
3 徐萍;從晚清至民初:媒介環(huán)境中的文學變革[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4 栗志剛;民族認同論[D];華中科技大學;2011年
5 丁威;中國中間黨派研究:1937-1949[D];西南大學;2011年
6 孫葉青;二戰(zhàn)以來日本安全觀的形成和演變[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7 徐振燕;任乃強的西南圖景[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8 白基龍;一戰(zhàn)后中韓民族主義的比較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1年
9 盧敦基;李慈銘研究[D];浙江大學;2010年
10 代廷杰;探索“探索者”[D];山東大學;2011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吳晶;清末地方自治運動中的《大公報》輿論[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2 楊立瓊;生態(tài)美學視域下的明清經(jīng)典小說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3 趙煒中;試論當代中國和諧文化建設(shè)[D];河北師范大學;2010年
4 陳偉奇;中國古代刑法親屬容隱制探析[D];西南政法大學;2010年
5 劉本森;急進與保守·劇變與不變[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6 王丹丹;清末民初于右任革命思想研究[D];西北大學;2011年
7 程凱;淺析革命派思想的“局限性”[D];吉林大學;2011年
8 王麗麗;鄭覲文研究[D];南京藝術(shù)學院;2011年
9 冉彥;唐t営胄梁ジ錈逼詰哪涎舐壅劍,
本文編號:194799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falvlunwen/fashilw/19479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