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教義學的法律思維及其三重控制——兼論程序的價值
本文選題:法教義學 + 規(guī)范性思維。 參考:《學術(shù)交流》2013年08期
【摘要】:法教義學視閾下的法律思維是一種規(guī)范性思維。它是將現(xiàn)行實在法秩序作為堅定信奉,并以此為出發(fā)點展開解釋與體系化工作,以實現(xiàn)更多具體細節(jié)上的正義之規(guī)范性思維模式。一方面,這種思維模式乃是由法教義學的解釋與體系化工作、嚴格的形式理性邏輯推理共同正面塑造而成。另一方面,它又是由既存實體法規(guī)范、形式理性邏輯推理規(guī)則、既存程序法規(guī)范的三重控制反面規(guī)限而成。這種三重控制觀將內(nèi)部構(gòu)造清晰,又深具穩(wěn)定性、安全性、實踐性的法教義學理論推介于世人,也展現(xiàn)了法教義學積極接受外部檢閱的開放、昂揚姿態(tài),為法教義學理論體系趨于完美,也為這種理論引導與支持法治實踐選定了一個論說的方案或視角,因而具有重要意義。
[Abstract]:Legal thinking is a kind of normative think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egal dogmatics. It takes the current positive law order as a firm belief, and starts with the interpretation and systematization work, in order to realize more concrete details of the justice of the normative mode of thinking. On the one hand, this mode of thinking is formed by the interpretation and systematization of the doctrine of law, and the strict logical reasoning of formal rationality. On the other hand, it is governed by the rules of existing substantive law, logical reasoning rules of formal rationality and triple control of existing procedural law norms. This triple view of control introduces the theory of legal dogmatics with clear internal structure, deep stability, safety, and practicality to the world, and also shows the openness and high attitude of the doctrine of law actively accepting external review.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perfect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jurisprudence and to guide and support the practice of the rule of law.
【作者單位】: 淮陰師范學院法學院;淮安市淮安區(qū)人民檢察院政治處;
【分類號】:D90-05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7條
1 季衛(wèi)東;程序比較論[J];比較法研究;1993年01期
2 魏治勛;解永照;;法律解釋合法性的邏輯結(jié)構(gòu)[J];河北公安警察職業(yè)學院學報;2006年03期
3 孫笑俠;法律家的技能與倫理[J];法學研究;2001年04期
4 陳興良;刑法教義學方法論[J];法學研究;2005年02期
5 焦寶乾;陳金釗;;回應(yīng)實踐能力的彰顯——2008年度法律方法論研究報告[J];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2期
6 孫笑俠;;法學的本相 兼論法科教育轉(zhuǎn)型[J];中外法學;2008年03期
7 季衛(wèi)東;法律職業(yè)的定位——日本改造權(quán)力結(jié)構(gòu)的實踐[J];中國社會科學;1994年02期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施正文;;論稅收程序[J];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01年00期
2 楊海坤;曾祥華;;行政過程的社會正當性——利益平衡[J];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05年01期
3 張洪松;;公司法人格否認:要件解析與類型定位[J];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09年01期
4 吳沈括;;論博客刑事責任之歸致——以刑法解釋為進路[J];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10年01期
5 鐘娟;論刑事偵查中的律師在場權(quán)[J];安徽電力職工大學學報;2001年04期
6 胡小紅;;公益訴訟與行政執(zhí)法的比較研究[J];安徽大學學報;2006年06期
7 王春業(yè);郭劍峰;;普通公民應(yīng)享有對法律文件解釋的啟動權(quán)[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05期
8 陳傳勝;刑事再審理由的重構(gòu)[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1年01期
9 陳玉山;;論法教義學的實踐品性[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10年02期
10 呂明;;論法律原則的選擇適用[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11年04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呂禮華;;死刑問題探討[A];第二屆國家高級檢察官論壇論文集[C];2006年
2 陳新生;金石;;檢察機關(guān)對刑訊逼供行為的監(jiān)督查處機制[A];第三屆國家高級檢察官論壇論文集[C];2007年
3 溫輝;;我國檢察機關(guān)性質(zhì)分析[A];第三屆國家高級檢察官論壇論文集[C];2007年
4 劉恒;;檢察官職業(yè)道德建設(shè)略論[A];第四屆國家高級檢察官論壇論文集[C];2008年
5 高繼明;;以科學發(fā)展觀為指導正確處理職務(wù)犯罪偵查中的幾個關(guān)系[A];第五屆國家高級檢察官論壇論文集[C];2009年
6 金承光;;從法律邏輯學的視角審視規(guī)范邏輯[A];邊緣法學論壇[C];2005年
7 朱富強;;兩類立法原則之評述:法理的基礎(chǔ)[A];2008年度(第六屆)中國法經(jīng)濟學論壇論文集(下)[C];2008年
8 廖建求;姜孝賢;;法經(jīng)濟學語境下的環(huán)境侵權(quán)歸責原則重構(gòu)[A];2009年度(第七屆)中國法經(jīng)濟學論壇論文集[C];2009年
9 陳屹立;;嚴打政策的政治經(jīng)濟學:實證主義的視角[A];2011年(第九屆)“中國法經(jīng)濟學論壇”論文集[C];2011年
10 鄭磊;;兩個村莊的村民政治——以農(nóng)民的選舉權(quán)意識為契入點[A];新農(nóng)村建設(shè)的制度保障[C];2005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吳旅燕;論我國私有財產(chǎn)權(quán)的憲法保護[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2 徐子良;經(jīng)濟法司法實施之應(yīng)用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3 李長坤;刑事涉案財物處理制度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4 趙寧;罪狀解釋論[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5 陳玲;背信犯罪比較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6 劉源;論我國犯罪構(gòu)成結(jié)構(gòu)之完善[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7 張東平;近代中國監(jiān)獄的感化教育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8 呂鳴;《鹿特丹規(guī)則》與相關(guān)貨物運輸公約的沖突及其協(xié)調(diào)[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9 鄔先江;海事賠償責任限制制度研究[D];大連海事大學;2010年
10 張雪樵;經(jīng)濟行政權(quán)法律監(jiān)督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陳志科;我國農(nóng)村集體土地征收法律制度研究[D];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2010年
2 張念明;形式法治下的實質(zhì)課稅主義[D];山東科技大學;2010年
3 王國濤;納稅人權(quán)利保護司法論[D];山東科技大學;2010年
4 楊鵬章;非強制性環(huán)境行政執(zhí)法行為研究[D];山東科技大學;2010年
5 謝華;關(guān)于構(gòu)建中國體育仲裁制度及相關(guān)理論問題之研究[D];上海體育學院;2010年
6 范園園;我國行政程序研究[D];長春理工大學;2010年
7 趙華;有限責任公司股權(quán)對外轉(zhuǎn)讓程序限制二題[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8 盧淑珍;論行政調(diào)查的法律救濟[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9 王愛軍;行政行為的目的探析[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10 傅小兵;突發(fā)事件中政府信息公開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趙雪麗;龍瑩;;專家論證與精英法治在中國——由劉涌案剖析中國刑事法治進程[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07期
2 姚輝;;論民事法律淵源的擴張[J];北方法學;2008年01期
3 戚金霞;張學立;;試論法律論證的充分性[J];畢節(jié)學院學報;2008年02期
4 張靜煥;;法律思維、法學教育與法律邏輯學教學[J];重慶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12期
5 周興生;;《墨子·經(jīng)上》中“成”式法律推理約束力考論(上)——中西推理基本形式比較研究[J];重慶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2期
6 周興生;;《墨子·經(jīng)上》中“成”式法律推理約束力考論(下)——中西推理基本形式比較研究[J];重慶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3期
7 張卓明;;用原則斷案時的論證義務(wù)——以“里格斯訴帕爾默案”為例[J];常熟理工學院學報;2008年01期
8 李仁玉;張龍;;實踐型法律人才的培養(yǎng)探索[J];當代法學;2008年03期
9 李安;樂國安;;法律推理前提如何獲得——以法律心理學為考察視角[J];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學院學報);2008年02期
10 李偉;;法官解釋確定性的內(nèi)外視角[J];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學院學報);2008年02期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孫光寧;;法學教育視野內(nèi)的法律方法——法律思維的視角[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8年08期
2 ;法治理念和法律思維論綱[J];上海人大月刊;2000年06期
3 白岱恩;論法律思維在我國法治建設(shè)中的地位與作用[J];理論學刊;2005年06期
4 李敏華;;法律思維的構(gòu)筑在內(nèi)在知識體系上的要求——以法學教育為視角[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8年05期
5 李敏華;張鐵薇;;法律思維認識的矯正——以法學教育為視角[J];學術(shù)交流;2008年08期
6 劉穎;;以法律思維為核心塑造公民意識[J];知識經(jīng)濟;2009年17期
7 李輝;范春瑩;;和諧社會下的法律思維[J];中共青島市委黨校.青島行政學院學報;2009年11期
8 周文迪;熊侃;;“民意”下法律思維的堅守[J];法制與社會;2010年03期
9 王欽超;;法律思維的概念綜述[J];金卡工程(經(jīng)濟與法);2010年05期
10 羅惠娜;;關(guān)于法律思維[J];青年文學家;2010年13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印大雙;;論現(xiàn)代法治理念語境下的警察法律思維[A];第十六屆全國法律邏輯學術(shù)討論會論文(成就·反思·前瞻——中國法律邏輯三十年)[C];2008年
2 周安平;;女性思維與法律思維[A];第一屆全國非形式邏輯與法律邏輯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3 林來梵;林偉;;在法律思維中超越三段論[A];第一屆全國非形式邏輯與法律邏輯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4 唐亞輝;;簡論法律邏輯的產(chǎn)生與發(fā)展[A];法律邏輯與法學教育——第十五屆全國法律邏輯學術(shù)討論會論文集[C];2007年
5 張靜煥;;法律思維、法學教育與法律邏輯學教學[A];法律邏輯與法學教育——第十五屆全國法律邏輯學術(shù)討論會論文集[C];2007年
6 陳金釗;;法律思維的邏輯基礎(chǔ)——從霍姆斯到亞狄瑟[A];第十四屆全國法律邏輯學術(shù)討論會論文集[C];2006年
7 趙玉增;;從主體視角看法律思維對法治建設(shè)的意義[A];第十四屆全國法律邏輯學術(shù)討論會論文集[C];2006年
8 吳俊明;;法律思維的轉(zhuǎn)型與法治建設(shè)[A];第十四屆全國法律邏輯學術(shù)討論會論文集[C];2006年
9 張金興;;法律概念的邏輯審思[A];邏輯今探——中國邏輯學會第五次代表大會暨學術(shù)討論會論文集[C];1996年
10 王國龍;;由語言追問法律的意義[A];邊緣法學論壇[C];2005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夏敏;游走于法律思維之外[N];法制日報;2005年
2 李克杰;用法律思維看待大學生“扶”老太被判賠[N];工人日報;2010年
3 江珊珊;法律思維受考驗[N];中華工商時報;2004年
4 孫之智;鄭成良:法律思維的基本規(guī)則[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4年
5 夏敏;法律思維與道德判斷[N];檢察日報;2003年
6 中南財經(jīng)政法大學法學院教授 博士生導師 呂忠梅;論法官的法律思維特性[N];人民法院報;2003年
7 西北政法學院教授 葛洪義;法律方法·法律思維·法律語言[N];人民法院報;2002年
8 陳晶晶;看待“黃金第一案”需用立體法律思維[N];法制日報;2007年
9 張帆;多重視角下的轉(zhuǎn)型社會與法律方法[N];法制日報;2008年
10 本報記者 孫崇鴿;法治建設(shè)需要法律思維[N];中國紀檢監(jiān)察報;2011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4條
1 張利春;日本民法中的利益衡量論研究[D];山東大學;2008年
2 沈仲衡;價值衡量法律思維方法論[D];吉林大學;2005年
3 周升乾;法教義學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2011年
4 孫光寧;可接受性:法律方法的一個分析視角[D];山東大學;2010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萍;論法律思維的概念[D];山東大學;2010年
2 張繼;試論西周法律的中和特征[D];蘇州大學;2005年
3 沈瑜;法律如何被理解[D];西南政法大學;2011年
4 陳新宇;清代的法律解釋[D];中國政法大學;2002年
5 林占濤;論法律的一致性[D];河南大學;2010年
6 潘圓圓;通向確定化之路——判決推理之大小前提的建構(gòu)[D];中國政法大學;2010年
7 唐文;法條有限與事情無窮的困惑與魅力[D];湘潭大學;2003年
8 崔俊杰;馬克斯·韋伯法社會學思想研究[D];北方工業(yè)大學;2010年
9 劉拓;法律方法研究的實踐面向[D];華南理工大學;2011年
10 張林波;法律領(lǐng)域的邏輯應(yīng)用研究[D];西南政法大學;2011年
,本文編號:180096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falvlunwen/fashilw/18009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