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官員久任法研究
本文選題:明代 切入點:官員 出處:《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年04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明代官員久任法既保留著往昔的歷史特質,又在承襲中有所發(fā)展,表現(xiàn)出鮮明的時代特征。洪武至正德,是久任法的濫觴期,此期官多久任,相關配套制度不斷完善,成為官員久任法得以持續(xù)推行的重要保障。及弘、正時,官員速遷之勢漸盛,久任遭致破壞,難以維系。至嘉靖,正式將久任立為一法,但受大禮議及嚴嵩專權的沖擊,此期官員久任呈現(xiàn)出有法可依而執(zhí)法不嚴的怪象。萬歷初,張居正秉政,復行久任之法,相關制度臻于完善;但從張居正死至明亡之前,明廷雖有重振舊法之意,無奈皇祚將傾,久任法近于廢弛。作為官員管理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明代官員久任法與考核、銓選、監(jiān)察等制度相聯(lián)系,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官員諳練政務,務實行事,責以實效;但若久任非人,此法則易造成仕途淹滯,茍且玩a,形成利益集團,從而導致吏治腐敗,行政效率低下。
[Abstract]:The long term law of the Ming Dynasty not only retains the histor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ast, but also develops in succession, showing distinc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 Hongwu to Zhengde is the origin of the long term law, and how long the officials are appointed in this period, and the relevant supporting systems have been continuously improved. It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safeguard for the continued implementation of the long-serving law of officials. And at the right time, the tendency of officials to move quickly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popular, and long tenure is destroyed, which is difficult to maintain. To Jiajing, long term tenure is officially made into one law, but it is impacted by the great courtesy and the monopoly power of Yan Song. At the beginning of Wanli, Zhang Juzheng was in charge of politics, and the relevant system was being perfected. But from Zhang Juzheng's death to the death of Ming Dynasty, although the Ming court had the intention of reviving the old law,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official management system,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official management system, the long term appointment of officials in the Ming Dynasty was linked to the systems of examination, public election, supervision, and so on, to a certain extent conducive to the officials' understanding of government affairs and pragmatic conduct. Responsibility is effective; however, if he is not a person for a long time, this rule can easily cause official career to be flooded, play with it and form an interest group, thus leading to corruption in the administration of officials and low administrative efficiency.
【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明代社會輿論與政治秩序研究”(11CZS017)
【分類號】:D929;K248;D691.42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國勇;明代大同鎮(zhèn)述略[J];鞍山師范學院學報;2005年03期
2 張金奎;明代山西行都司衛(wèi)所、軍額、軍餉考實[J];大同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0年03期
3 張松梅;試論明初的軍餉供應[J];東岳論叢;2004年06期
4 陳長文;;明代進士登科錄的文獻價值及其局限性[J];甘肅社會科學;2006年06期
5 郭培貴;論明中后期銓選的“獨重進士”[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05期
6 蔡明倫;明代言官勇諫原因考析[J];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2期
7 王劍;論明代密疏言事的職能資格[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5年02期
8 趙克生;試論明代孔廟祀典的升降[J];江西社會科學;2004年06期
9 高艷林;明代天津人口與城市性質的變化[J];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01期
10 李燮平,常欣;明清官修書籍中紫禁城記載辨異[J];歷史檔案;2000年01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酈波;王世貞文學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3年
2 陳江;明代中后期的江南社會與社會生活[D];華東師范大學;2003年
3 王劍;明代密疏研究[D];吉林大學;2004年
4 王冬青;明朝朝貢體系與十六世紀西人入華策略[D];復旦大學;2005年
5 張學亮;明嘉隆萬時期士大夫事功觀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6年
6 邵曉舟;泰州學派美學范疇研究[D];揚州大學;2006年
7 吳曉龍;《醒世姻緣傳》與明代世俗生活[D];上海師范大學;2006年
8 趙樹廷;清代山東對外貿易研究[D];山東大學;2006年
9 陳超;明代女性碑傳文與品官命婦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7年
10 章傳政;明代茶葉科技、貿易、文化研究[D];南京農業(yè)大學;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梁爾銘;明代巡按御史監(jiān)察職權研究[D];華南師范大學;2005年
2 王占華;城隍信仰與明清政治[D];華中師范大學;2005年
3 張松梅;明代軍隊餉銀供給演變探析[D];曲阜師范大學;2005年
4 曾禮軍;《情史》研究[D];浙江師范大學;2005年
5 韓潔;北京先農壇建筑研究[D];天津大學;2005年
6 張國勇;晚明宗室制度變革研究[D];河北大學;2006年
7 王金安;馮惟敏曲作新論[D];山東師范大學;2006年
8 任利偉;從《日知錄》看顧炎武歷史編纂思想[D];東北師范大學;2006年
9 張偉;明代靖江王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6年
10 汪緯;馬文升研究[D];安徽大學;2006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岳精柱;;明代西南邊疆社會心態(tài)探析[J];社會心理科學;2005年02期
2 孔潮麗;;明代官員的休假制度[J];文史知識;2002年08期
3 田冰;;明代官員給謚中的特殊現(xiàn)象解讀[J];史學月刊;2010年06期
4 單士元;;明代腐敗的營建制度[J];書摘;2005年02期
5 郭福祥;;明代尚寶司、尚寶監(jiān)與宦官專權[J];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3年04期
6 顏丙震;;明代“奏討”現(xiàn)象探析[J];蘭臺世界;2011年05期
7 胡丹;;明代的朝會與“懶朝”[J];紫禁城;2008年09期
8 魏天輝;;明代登聞鼓制度[J];廣播電視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2期
9 蔡明倫;;明代官員進諫模式及其特點[J];北京聯(lián)合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年04期
10 田冰;;明代謚法中的改謚探析[J];中州學刊;2011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3條
1 包國滔;;論明代國子監(jiān)祭酒宋訥的治監(jiān)之道[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2)——中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2 張曉紀;;明代泉州府人才地理分布[A];朱熹理學與晉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3 周致元;;明代對鳳陽府的災蠲[A];第二屆淮河文化研討會論文集[C];2003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田澍;明代對河西走廊的開發(fā)[N];光明日報;2000年
2 大連大學人文學院 胡凡;明代皇帝的家庭與帝位傳承[N];光明日報;2002年
3 陳光榮;明代貴陽洪邊土司宋氏的興與衰[N];貴州政協(xié)報;2001年
4 田澍(作者系西北師大文學院副教授,,歷史學博士);明代甘肅的屯田與馬政[N];甘肅日報;2000年
5 北京故宮博物院宮廷部 周京南;明代帝王生活的真實寫照[N];中國貿易報;2000年
6 王殿芝;古代帝王與法[N];中國檔案報;2002年
7 何寧生;中國古代促官學法的措施及借鑒[N];光明日報;2002年
8 王霞;“午亭山村”之河的樓[N];山西經濟日報;2001年
9 汪桂海;明初大本堂考[N];光明日報;2001年
10 霍華;精益求精御用瓷[N];中國商報;2002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黃明光;明代科舉制度研究[D];浙江大學;2005年
2 閆春;《四書大全》的編纂與傳播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9年
3 鄧洪波;明代書院講會研究[D];湖南大學;2007年
4 邱進春;明代江西進士考證[D];浙江大學;2006年
5 蔡明倫;明代言官群體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7年
6 李永菊;明代河南的軍事權貴與士紳階層[D];廈門大學;2008年
7 田冰;明代官員謚號研究[D];河南大學;2009年
8 李媛;明代國家祭祀體系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9年
9 余清良;明代鈔關制度研究(1429-1644)[D];廈門大學;2008年
10 宗韻;明代家族上行流動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楊艷娟;明代女性貞節(jié)觀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2 肖英;明代社會保障制度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5年
3 劉士嶺;試論明代的人口分布[D];鄭州大學;2005年
4 陳昕;明代國子監(jiān)實習歷事制度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6年
5 梁思立;明代翰林院制度研究[D];中國人民大學;2008年
6 何瑞軍;明代與日本足利幕府朝貢貿易之研究[D];蘭州大學;2009年
7 黃阿明;明代戶部機構及其運作[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8 包詩卿;明代關羽信仰及其地域分布研究[D];河南大學;2005年
9 毛雨辰;明代西北邊鎮(zhèn)邊備及其得失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5年
10 董萍;論明人飲食文化思想的轉化[D];西北師范大學;2006年
本文編號:161312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falvlunwen/fashilw/16131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