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動人口家庭化遷移影響因素分析
本文關鍵詞:流動人口家庭化遷移影響因素分析
【摘要】:文章基于2012年江浙滬流動人口調查數(shù)據,使用Binary Logistic Regression模型,從家庭中勞動者個體、家庭和社會三個層面考察影響流動人口家庭化遷移的因素。在32 975個樣本的基礎之上,研究發(fā)現(xiàn),人口流動呈現(xiàn)明顯的家庭化特征,勞動者個人特征、家庭因素和社會結構要素等都對家庭化遷移的發(fā)生具有顯著的影響。在勞動力個體因素中,女性,年齡小,教育程度較低,居留時間長,擁有自我決策行動能力的雇主和自營勞動者更傾向于發(fā)生家庭化遷移;在家庭影響因素中,婚姻關系和孩子的數(shù)量都會正向地影響家庭化遷移行為,流動人口家庭及其成員與家庭遷入地聯(lián)系越密切,越容易發(fā)生家庭化遷移;在社會層次上的影響因素中,農業(yè)戶口相對于非農業(yè)戶口更傾向于發(fā)生家庭化遷移,經濟發(fā)展水平越高的地區(qū),越會吸引家庭化遷移。依據這些發(fā)現(xiàn),新型城鎮(zhèn)化建設中應該著重注意幫扶女性流動人口就業(yè)、推進社會融合、活躍中小城市經濟三個方面。
【作者單位】: 南京大學社會學院;
【關鍵詞】: 流動人口 家庭化遷移 影響因素
【分類號】:D631.42
【正文快照】: 一、問題提出中國人口流動呈現(xiàn)家庭化趨勢已經不再是學者們的一種爭論(可被看做是對人口遷移模式由第一階段向第二階段遷移轉變,即由非永久性遷移階段向永久性遷移階段轉變的一種階段性判斷,而逐漸成為一種事實性的主要趨勢,這種趨勢在20世紀90年代末以來就逐步在發(fā)展[1-5]。2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段成榮;楊舸;張斐;盧雪和;;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流動人口變動的九大趨勢[J];China Population Today;2008年04期
2 唐震;張玉潔;;城鎮(zhèn)化進程中農民遷移模式的影響因素分析——基于江蘇省南京市的實證分析[J];農業(yè)技術經濟;2009年04期
3 李東坡;;我國農民工婚姻問題研究——以豫東地區(qū)為例[J];蘭州學刊;2012年07期
4 王志理;王如松;;中國流動人口帶眷系數(shù)及其影響因素[J];人口與經濟;2011年06期
5 楊菊華;;城鄉(xiāng)分割、經濟發(fā)展與鄉(xiāng)-城流動人口的收入融入研究[J];人口學刊;2011年05期
6 周皓;中國人口遷移的家庭化趨勢及影響因素分析[J];人口研究;2004年06期
7 翟振武;段成榮;畢秋靈;;北京市流動人口的最新狀況與分析[J];人口研究;2007年02期
8 張展新;;從城鄉(xiāng)分割到區(qū)域分割——城市外來人口研究新視角[J];人口研究;2007年06期
9 侯佳偉;;人口流動家庭化過程和個體影響因素研究[J];人口研究;2009年01期
10 盛亦男;;中國流動人口家庭化遷居決策的個案訪談分析[J];人口與經濟;2014年04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張克榮;;基于方差分析視角的進城農民工收入影響因素的研究[J];安徽農業(yè)科學;2010年31期
2 劉鵬飛;劉強;;北京市水資源人口承載力的預測研究[J];安徽農業(yè)科學;2012年01期
3 馮春梅;;家庭遷移視角下的農村女性轉移[J];安徽農業(yè)科學;2012年12期
4 姚其煌;轉型期社會浮躁心理產生原因與制衡之策[J];邊疆經濟與文化;2005年10期
5 林建鴻;城市青少年弱勢群體社會心理的透析與調適[J];北京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5年03期
6 黃匡時;;改革開放以來北京市流動人口研究回顧與展望[J];北京社會科學;2008年05期
7 鄭國華;付大鵬;李志向;;對西部典型村寨體育變遷的個案考察[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9年11期
8 謝蕾蕾;宋志剛;;北京市流動人口總量和分布結構特征研究[J];數(shù)據;2009年10期
9 許迎春;何麗華;王建新;岳朋朋;俞文蘭;宋文質;王生;;北京市158家企業(yè)流動工人職業(yè)健康監(jiān)護現(xiàn)狀調查[J];北京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09年05期
10 侯建明;;流動人口對長吉圖開發(fā)開放先導區(qū)建設的影響[J];長春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4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史晉川;吳興杰;;我國流動人口與刑事犯罪率的實證研究:1997-2007[A];2009年度(第七屆)中國法經濟學論壇論文集[C];2009年
2 楚文杰;;北京人口規(guī)模變動趨勢及對策研究[A];北京市第十五次統(tǒng)計科學討論會獲獎論文集[C];2009年
3 張秀梅;甘滿堂;;農民工流動家庭化與城市適應性[A];福建省社會學2006年會論文集[C];2006年
4 郭敏;;土地——農村社會穩(wěn)定的中心問題[A];貴州省社會學學會2004年“社會工作、社會學與構建和諧社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5 辛怡;;社會轉型中的制度安排和社會效益思考——以農村土地制度、環(huán)境保護制度為例[A];貴州省社會學學會2004年“社會工作、社會學與構建和諧社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6 魏婧;;對網絡道德失范問題的思考[A];“改革開放30年與貴州社會發(fā)展”學術研討會暨貴州省社會學學會2008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8年
7 李致江;;論解決城市貧困問題與構建和諧社會的關系[A];“改革開放30年與貴州社會發(fā)展”學術研討會暨貴州省社會學學會2008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8年
8 袁連生;;農民工子女義務教育財政政策的理論、實踐與改革[A];2009年中國教育經濟學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9年
9 郭慶;鐘仁耀;;上海外來常住人口本地化基本思路及條件指標研究[A];中國的立場 現(xiàn)代化與社會主義: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七屆學術年會文集(2009年度)青年學者文集[C];2009年
10 王偉奇;;農村流動人口城市治理機制的法理分析[A];中國法學會行政法學研究會2010年會論文集[C];2010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劉榮臻;國民政府時期的北京社會救助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2 黃建玲;城市軌道交通客流后評估研究[D];北京交通大學;2011年
3 王婷;中法移民聚居區(qū)更新政策比較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1年
4 吐爾地·卡尤木;維村社會的變遷[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5 曹祖耀;職業(yè)足球場域的行動邏輯[D];上海大學;2011年
6 岳雪蓮;仫佬族流動人口與流出地社會變遷研究[D];中南民族大學;2011年
7 王誼;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研究[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1年
8 郭遠;新民謠的情教功能[D];上海大學;2012年
9 張一;影響社會穩(wěn)定的物價因素研究[D];吉林大學;2012年
10 聶偉;中國90年代都市小說中的民間世界[D];復旦大學;2003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蔣春娟;山東省城市化進程中的農民遷移行為及機制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0年
2 覃事順;地方政府公共政策制定中的民意表達問題研究[D];湘潭大學;2010年
3 孔魯亞;組織殘疾人、兒童乞討罪研究[D];江西財經大學;2010年
4 劉華;突發(fā)公共事件處置過程輿論引導中的政府媒體公眾三方關系研究[D];西北大學;2010年
5 王超;烏魯木齊市經濟技術開發(fā)區(qū)勞動者職業(yè)危害KAP調查分析[D];新疆醫(yī)科大學;2010年
6 薛莉;傳統(tǒng)到現(xiàn)代:南京流動回族族際通婚觀念研究[D];西北民族大學;2010年
7 仇昊;蘇南經濟開發(fā)區(qū)外來人口管理體制研究[D];華東理工大學;2011年
8 張嫻;來滬人員社區(qū)服務需求與供給研究[D];華東理工大學;2011年
9 左婷;大學生生命教育研究[D];武漢科技大學;2010年
10 蔡紅輝;浙江省中心鎮(zhèn)人口集聚問題與影響因素研究[D];浙江大學;2011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孫朝陽;;家庭策略視角下農村已婚勞動力轉移的性別選擇[J];安徽農業(yè)科學;2009年01期
2 郭志剛;北京市家庭戶的變化及外來人口影響[J];北京社會科學;2004年03期
3 文軍;;上海城市的勞動力新移民研究[J];上海城市管理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6年01期
4 李樹茁;楊緒松;任義科;靳小怡;;農民工的社會網絡與職業(yè)階層和收入:來自深圳調查的發(fā)現(xiàn)[J];當代經濟科學;2007年01期
5 王培剛,龐榮;都市農民工家庭化流動的社會效應及其對策初探[J];湖北社會科學;2003年06期
6 張永麗;楊志權;;影響農村外出勞動力收入水平的因素分析[J];甘肅社會科學;2009年03期
7 王桂新;羅恩立;;上海市外來農民工社會融合現(xiàn)狀調查研究[J];華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3期
8 嚴于龍;李小云;;農民工收入影響因素初步分析[J];宏觀經濟管理;2006年12期
9 朱明芬;;農民工職業(yè)流動帶動家庭人口遷移的實證分析——以杭州為例[J];中共杭州市委黨校學報;2007年03期
10 楊菊華;;城鄉(xiāng)差分與內外之別:流動人口經濟融入水平研究[J];江蘇社會科學;2010年03期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張春華;權利家庭化:表現(xiàn)、緣由及遏制[J];貴陽市委黨校學報;2001年06期
2 ;改造企業(yè)的家庭性[J];南風窗;1989年Z1期
3 劉振英;日本當代家庭的變化趨勢[J];百科知識;1996年03期
4 黃瑛;紀超;周潔;;關于職務犯罪家庭化的專題調研報告[J];法制與社會;2014年09期
5 胡杰容;;美國福利改革的家庭化趨勢及其啟示[J];青海社會科學;2014年01期
6 周敏慧;魏國學;;自我雇傭與已婚流動人口的家庭化遷移——基于6省12市調查數(shù)據的實證研究[J];中國人力資源開發(fā);2014年03期
7 王秀玲;;角門支局是職工溫暖的家[J];工會博覽;2012年04期
8 王家玲;;愛之屋——“產科家庭化系列服務”側記[J];父母必讀;1993年02期
9 黃遠科;非公有制企業(yè)黨組織家庭化現(xiàn)象應引起注意[J];黨員之友;2003年12期
10 李陽陽;;試論中國家庭化的社會關系[J];四川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3年0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庫 前6條
1 劉真藹;;家庭化護理模式在門診輸液室中的應用[A];二零零六年度全國第五次護理專業(yè)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6年
2 張秀梅;甘滿堂;;農民工流動家庭化與城市適應性[A];福建省社會學2006年會論文集[C];2006年
3 蔣玉蓮;;100例家庭化分娩在產程中的應用[A];中華護理學會全國婦產科新技術、新理論進展研討會論文匯編[C];2009年
4 張黎明;;護理在榮軍休養(yǎng)康復中的作用[A];肢體傷殘康復與護理學術論文集[C];1995年
5 胡玉珍;;家屬課堂在精神科開放病房的應用[A];全國精神科護理學術交流會議論文匯編[C];2011年
6 張少鵬;侯中偉;孟鑫;谷世U,
本文編號:72279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falvlunwen/fanzuizhian/7227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