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農村群體性事件的發(fā)展現狀、原因和對策研究
本文關鍵詞:當前農村群體性事件的發(fā)展現狀、原因和對策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自21世紀以來,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入,政治體制改革、經濟利益調整和社會結構轉型不斷加速,致使全社會的利益分配格局和人民群眾思想價值觀念產生急劇變化,使得各種人民內部矛盾不斷顯露。尤其是在農村地區(qū),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發(fā)展,工業(yè)化、城鎮(zhèn)化進程進一步加速,農業(yè)經濟和農村社會的發(fā)展面臨著巨大壓力。由于貧富差距、城鄉(xiāng)發(fā)展的不平衡以及農民日益增長的維權意識,使農民對社會各種不公平現象的反應越來越激烈,由此產生的農村群體性事件不斷增加,規(guī)模也不斷擴大,并且表現出與政府的對抗日趨激烈的態(tài)勢,嚴重影響了農村地區(qū)的經濟發(fā)展和社會穩(wěn)定,引起了政府和社會各界以及學術界的高度重視。本文基于當前農村社會發(fā)展的現狀,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借鑒了國內外對農村群體性事件的研究成果,綜合運用文獻檢索和分析研究方法、案例研究法,調查研究法,并結合社會學、心理學等理論,對當前農村群體性事件的發(fā)展狀況進行了深入分析,將實踐調查和理論分析結合起來,對當前農村群體性事件的發(fā)展現狀進行概括,并指出了農村群體性事件發(fā)生的原因,根據原因提出了有針對性治理對策。本文分為以下幾個部分:第一章為緒論,闡述了本選題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義,對國內和國外農村群體性事件的研究現狀進行了概括和總結,介紹了本文寫作采取的研究方法進行了簡要的介紹,并指出了可能的創(chuàng)新點與不足。第二章對當前我國農村群體性事件的概念做了闡述,提出了研究農村群體性事件需要注意的要素,包括對其性質的劃分。第三章,綜合發(fā)生過的各類農村群體性事件,分析了當前農村群體性事件的發(fā)展現狀。主要包括對農村群體性事件的特點,產生原因的類型以及事件的幾個矛盾集中點進行了分析。第四章,對農村群體性事件的產生原因進行了剖析。當前在轉型期背景下的農村社會發(fā)展現狀,重點指出了社會結構的變化和利益格局的變化,以及在這種情況下的農民內心思想變化和維權意識的提高等原因。基層政府方面,指出政府公信力的下降和處置農村群體性事件中的缺陷等多方面的原因。第五章針對上述農村群體性事件產生的原因,從發(fā)展農村經濟、完善利益協調和分配機制,改善基層政府管理,提高政府公信力等方面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農村群體性事件 發(fā)展現狀 原因 對策
【學位授予單位】:四川農業(yè)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4
【分類號】:D422.6;D631.43
【目錄】:
- 中文摘要4-5
- Abstract5-9
- 1. 緒論9-14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義9-10
- 1.1.1 研究背景9
- 1.1.2 研究意義9-10
- 1.2 國內外研究現狀10-13
- 1.2.1 國外對農村群體性事件的研究10-11
- 1.2.2 國內對農村群體性事件的研究11-13
- 1.3 研究目標、研究框架13-14
- 1.3.1 研究目標13
- 1.3.2 研究框架13-14
- 1.4 研究方法14
- 1.5 本文可能的創(chuàng)新點14
- 2 相關概念界定與理論基礎14-19
- 2.1 相關概念界定15-16
- 2.1.1 群體性事件15
- 2.1.2 農村群體性事件15-16
- 2.1.3 當前農村群體性事件的性質16
- 2.2 相關理論依據16-19
- 2.2.1 毛澤東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理論16-17
- 2.2.2 相對剝奪理論理論17-18
- 2.2.3 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18-19
- 3. 當前農村群體性事件的發(fā)展現狀19-23
- 3.1 當前農村群體性事件的整體特征19-21
- 3.1.1 數量增多,規(guī)模增大,對抗性增強19
- 3.1.2 群體的聚合力增強,參與者多為弱勢群體和青年群體19-20
- 3.1.3 存在較多的非直接利益沖突群體20
- 3.1.4 誘因多樣性使事件具有突發(fā)性,偶然中包含必然的因素20
- 3.1.5 在網絡信息和媒體輿論影響下,仿效性和并發(fā)性明顯20-21
- 3.2 當前發(fā)生的農村群體性事件的主要類型21-22
- 3.2.1 由農民與農民之間的矛盾糾紛引起的事件21
- 3.2.2 由農民共同利益受損引發(fā)的事件21
- 3.2.3 由村委會權力爭奪引發(fā)的事件21-22
- 3.2.4 由情緒宣泄引發(fā)的事件22
- 3.3 當前農村群體性事件發(fā)生的矛盾集中點22-23
- 3.3.1 征地拆遷22
- 3.3.2 環(huán)境問題22-23
- 3.3.3 干群關系23
- 4. 當前農村群體性事件發(fā)生的原因分析23-34
- 4.1 社會處于轉型期是農村群體性事件發(fā)生的社會背景23-26
- 4.1.1 社會分化在加劇24-25
- 4.1.2 人口流動性越來越強,人口老齡化比城市更嚴重25
- 4.1.3 社會不公平現象加深25-26
- 4.2 農民自身的變化26-27
- 4.2.1 農民的競爭意識、開放意識、自主意識和知識意識增強26-27
- 4.2.2 農民的權利意識與政治參與意識增強27
- 4.3 農民利益訴求難以表達27-28
- 4.3.1 法定表達渠道與機會不足27-28
- 4.3.2 自身組織表達不充分28
- 4.3.3 制度化渠道表達機會缺乏28
- 4.4 基層政府公信力下降28-30
- 4.4.1 基層政府角色定位出現偏差,基層管理者行政行為失范28-29
- 4.4.2 基層政府行政理念扭曲,執(zhí)行力欠缺29-30
- 4.4.3 錯誤的政績觀30
- 4.5 基層政府應對農村群體性事件存在的缺陷30-34
- 4.5.1 基層政府應對農村群體性事件的預警機制尚不完善30-32
- 4.5.2 基層政府應對農村群體性事件的應急管理水平不高32-33
- 4.5.3 基層政府應對農村群體性事件的善后措施不到位33-34
- 5. 當前農村群體性事件的應對之策34-49
- 5.1 調整利益分配格局,提高農民生活水平34-35
- 5.1.1 加大“三農”投入,推動農村經濟發(fā)展34-35
- 5.1.2 逐步建立和完善農民的社會保障制度35
- 5.2 推進制度創(chuàng)新,構建多元化的公眾參與和利益表達渠道35-38
- 5.2.1 改革完善基層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保證農民人大代表的代表性36
- 5.2.2 完善信訪制度,充分發(fā)揮信訪部門的積極作用36-37
- 5.2.3 重塑農村基層自治組織的利益聚合功能37
- 5.2.4 培育合格的利益表達主體,促進表達方式的理性化37-38
- 5.2.5 提高輿論的引導和表達水平38
- 5.3 重塑基層政府形象,提升政府公信力38-42
- 5.3.1 合理定位基層政府角色,規(guī)范基層政府行政行為38-40
- 5.3.2 改進基層政府行政方式和手段,提高公信力40-41
- 5.3.3 完善基層干部評價機制41-42
- 5.4 加強農村基層政府對農村群體性事件的應對能力42-49
- 5.4.1 完善基層政府應對農村群體性事件的預警機制42-43
- 5.4.2 提升基層政府在農村群體性事件中的應急管理水平43-47
- 5.4.3 強化基層政府在農村群體性事件平息后后的善后恢復機制47-49
- 結語49-50
- 參考文獻50-53
- 致謝53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黃民安;慎用警力處置群體性事件[J];領導科學;2000年04期
2 劉忠良;有效預防和處置群體性事件[J];領導科學;2000年09期
3 王昭耀;正確處理群體性事件 維護社會政治穩(wěn)定[J];中國黨政干部論壇;2000年09期
4 齊巖興,方芳;浙江省群體性事件的現狀及對策[J];公安學刊(浙江公安高等?茖W校學報);2000年05期
5 戴綱;“新化西河群體性事件”個案分析及反思[J];湖南公安高等?茖W校學報;2000年04期
6 周忠偉,葉松;群體性事件及其評判[J];江西公安?茖W校學報;2000年04期
7 龍慶相;論群體性事件的預防和處置[J];江西公安?茖W校學報;2000年04期
8 宋昭君,曹扎根,李穎忠;強化信息收集 切實把握處置群體性事件的主動權[J];公安研究;2000年05期
9 周忠偉;群體性事件及其評判[J];江西社會科學;2001年03期
10 王大明;正確處理和預防群體性事件[J];求是;2001年10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徐乃龍;;群體性事件中網絡媒體的負面影響及其對策[A];中國犯罪學研究會第十四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冊)[C];2005年
2 陳海泉;;淺談海警部隊如何正確處置海上群體性事件[A];中國航海學會內河船舶駕駛專業(yè)委員會港區(qū)、渡口船舶航行安全與管理論文集[C];2009年
3 畢雁英;;群體性事件的性質及其根源分析[A];中國法學會行政法學研究會2010年會論文集[C];2010年
4 董v,
本文編號:39825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falvlunwen/fanzuizhian/3982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