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中國群體性事件的原因及對策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7-05-10 12:00
本文關鍵詞:當代中國群體性事件的原因及對策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當前,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社會矛盾日益呈現(xiàn)出復雜性和多樣性的特點。最近幾年來,群體性事件的數(shù)量不斷增多,這已引起政府的重視和社會的關注。群體性事件的研究是創(chuàng)新社會管理的需要,也是建設和諧社會的需要,已成為國家重大戰(zhàn)略性課題。本論文約為四萬字,主要分四個部分研究了當前群體性事件的研究背景和意義,并對當代中國群體性事件的內涵及危害、發(fā)生的深層原因進行了全面的分析,在此基礎上提出了解決群體性事件的相關對策。第一部分論述了群體性事件研究的背景和意義,以及國內外的研究現(xiàn)狀,進而提出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第二部分分別論述了中國群體性事件的內涵、特征、類型及危害;第三部分,在闡述群體性事件的理論基礎上,深入地分析了當代中國引發(fā)群體性事件的深層原因,包括社會、體制機制、管理及法律四個層面;第四部分,通過以上部分的分析,結合國內解決群體性事件的成功案例,著重從社會、體制機制、管理、法律四個層面闡述了解決群體性事件的相關對策。本文將突發(fā)性事件放在一個復雜的社會系統(tǒng)下研究,具有以下創(chuàng)新。一是選題角度創(chuàng)新。針對國內外學界對各種問題引發(fā)的集群攻擊行為較少研究的狀況,力求構建群體性事件各層面的原因分析和解決措施框架。二是研究方法創(chuàng)新。學界對現(xiàn)有的群體性事件的研究方法較少,描述性研究偏多,本人將其放在一個復雜的社會系統(tǒng)下來研究,綜合運用案例研究、比較研究等方法,嘗試探尋一條應急對策研究的路徑。
【關鍵詞】:群體性事件 社會管理 執(zhí)政能力
【學位授予單位】:山西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4
【分類號】:D631.43
【目錄】:
- 中文摘要7-8
- ABSTRACT8-10
- 第一章 緒論10-14
- 1.1 研究背景及意義10-11
- 1.1.1 研究背景10-11
- 1.1.2 研究意義11
- 1.2 國內外研究綜述11-12
- 1.2.1 國外群體性事件研究11-12
- 1.2.2 國內群體性事件的研究現(xiàn)狀12
- 1.3. 本文研究思路及方法12-14
- 1.3.1 研究思路12-13
- 1.3.2 研究方法13
- 1.3.3 本文創(chuàng)新之處13-14
- 第二章 中國群體性事件的內涵及危害14-26
- 2.1 群體性事件14-16
- 2.1.1 準確把握群體性事件的本質14-15
- 2.1.2 深入理解群體性事件發(fā)生的根源15
- 2.1.3 從法律角度準確把握群體性事件15-16
- 2.2 群體性事件的基本特征16-20
- 2.2.1 利益性和危害性16-17
- 2.2.2 突發(fā)性和對抗性17-18
- 2.2.3 變異性及擴散性18-20
- 2.3 群體性事件的分類20-21
- 2.3.1 利益群體矛盾沖突20-21
- 2.3.2 干群矛盾沖突21
- 2.4 中國群體性事件的危害21-26
- 2.4.1 群體性事件的經(jīng)濟危害22
- 2.4.2 群體性事件的政治危害22-23
- 2.4.3 群體性事件的社會危害23-26
- 第三章 中國群體性事件的原因剖析26-37
- 3.1 文化觀念和社會心理原因26-28
- 3.1.1 誘發(fā)群體性事件的文化因素26-27
- 3.1.2 誘發(fā)群體性事件的社會心理因素27-28
- 3.2 政府機制原因28-31
- 3.2.1 訴求途徑堵塞28-29
- 3.2.2 信訪功能錯位29-30
- 3.2.3 處理社會矛盾不得力30-31
- 3.3 管理方式與決策原因31-33
- 3.3.1 決策失誤31
- 3.3.2 官僚作風和形式主義31-32
- 3.3.3 權力尋租,與民爭利32
- 3.3.4 官員腐敗32-33
- 3.4 法律層面的原因33-37
- 3.4.1 法律制度的不完善33-34
- 3.4.2 執(zhí)法不嚴、政策落實不到位34-35
- 3.4.3 法制觀念淡薄35-37
- 第四章 中國群體性事件的解決途徑37-46
- 4.1 社會層面37-38
- 4.1.1 調節(jié)社會收入分配37-38
- 4.1.2 建立、健全社會保障制度38
- 4.2 機制層面38-39
- 4.2.1 完善群眾的利益訴求表達和社會對話協(xié)商機制38-39
- 4.2.2 完善應急機制39
- 4.3 管理層面39-42
- 4.3.1 信息公開,引導輿論39-40
- 4.3.2 協(xié)商對話,利益溝通40-41
- 4.3.3 直面問題,及時處置41
- 4.3.4 提高效率,化解矛盾41-42
- 4.3.5 轉變職能,服務社會42
- 4.4 法律層面42-46
- 4.4.1 增強法律意識42-44
- 4.4.2 加強立法工作44
- 4.4.3 建立法律援助制度44-46
- 結束語46-47
- 參考文獻47-53
- 攻讀學位期間取得的研究成果53-54
- 致謝54-55
- 個人簡況及聯(lián)系方式55-56
- 承諾書56-57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鄧燕;;論網(wǎng)絡輿情對高校群體性事件的影響[J];重慶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3期
2 韓立新;霍江河;;“蝴蝶效應”與網(wǎng)絡輿論生成機制[J];當代傳播;2008年06期
3 沈逸;;控制優(yōu)先:9·11后的美國國家信息安全政策[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4期
4 江小平;法國對互聯(lián)網(wǎng)的調控與管理[J];國外社會科學;2000年05期
5 畢宏音;;網(wǎng)民的網(wǎng)絡輿情主體特征研究[J];廣西社會科學;2008年07期
6 紀紅;馬小潔;;論網(wǎng)絡輿情的搜集、分析和引導[J];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6期
7 董嘉明;;群體性事件社會心理機制探析及對策建議[J];決策咨詢通訊;2008年06期
8 劉毅;;略論網(wǎng)絡輿情的概念、特點、表達與傳播[J];理論界;2007年01期
9 龔文庠;張向英;;美國、新加坡網(wǎng)絡色情管制比較[J];新聞界;2008年05期
10 劉毅;;網(wǎng)絡輿情與政府治理范式的轉變[J];前沿;2006年10期
本文關鍵詞:當代中國群體性事件的原因及對策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35467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falvlunwen/fanzuizhian/3546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