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科技是把雙刃劍”,網絡技術給人類帶來的不僅僅是便捷的生活,也附帶各種負面影響,包括違法與犯罪等問題。當今世界已通過網絡連接為一個整體,傳統(tǒng)型犯罪的網絡異化和網絡犯罪的跨國特性日趨明顯,已然給現(xiàn)代社會帶來了巨大的沖擊,因此研究網絡犯罪的治理模式及其變革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從網絡犯罪治理的社會背景、治理的立場與原則選擇、治理機制運行、對策完善、國際化提升等角度深入研究了網絡犯罪的治理政策與制度問題,其中對網絡犯罪治理模式的立場和原則選擇、對策完善和國際化提升重筆潑墨,從建立適應我國實際情況的新型治理模式、完善預防機制和跟蹤回訪機制、促進國內法的國際化對接、建立對抗網絡犯罪的新技術共同開發(fā)機制、建立定期組織國際會議機制等多個層面提出了相應的完善建議,以期為治理網絡犯罪提供全方位的理論支撐及政策和制度設計方案。本文共五章內容。第一章通過對網絡犯罪治理模式的社會歷史背景進行了綜合分析,提煉出網絡犯罪的時代特點,從而預測出網絡犯罪的發(fā)展趨勢,即傳統(tǒng)犯罪網絡化、PC端向移動端過渡、犯罪專業(yè)化國際化趨勢明顯等,為下一步我國選擇網絡犯罪治理模式作了基礎性鋪墊。第二章通過對網絡犯罪治理模式選擇的依據(jù)分析,從網絡犯罪治理的立場選擇和價值選擇兩個角度,對現(xiàn)有治理模式的利弊進行比較后指出:注重人權者選擇自治模式,崇尚安全者選擇政府主導模式;以自由原則優(yōu)先則不易維持網絡秩序,秩序原則優(yōu)先則易阻礙網絡發(fā)展。最終,本文建議根據(jù)我國實際情況,兼顧自由和秩序,選擇以政府治理為主、自治為輔的治理模式。第三章對我國現(xiàn)行治理模式進行了一個立體剖析,從規(guī)制網絡犯罪的預防性戰(zhàn)略、治理的主體與協(xié)作平臺、治理模式的運行三個層面分析了目前我國網絡犯罪治理模式中所施行的防控型、從嚴型治理傾向,并分析了我國現(xiàn)行治理模式運行中的障礙,例如權力分散、國際化程度不足、網絡監(jiān)控不足等。第四章在第三章的基礎上提出了完善網絡犯罪治理模式的對策,即逐步提升網絡犯罪治理軟實力,逐步完成現(xiàn)有治理模式中兩個治理觀念上的轉化,進一步完善相關人才儲備工作機制,引導發(fā)展對抗網絡犯罪新技術機制,進一步完善預防及跟蹤回訪等相關治理機制。第五章則是通過借鑒某些域外網絡犯罪治理模式中的優(yōu)勢,防范某些域外網絡犯罪治理模式中的劣勢,提出了網絡犯罪治理模式的國際化提升方法,即積極推動國際立法,積極構建對外合作機制,充分利用我國網絡大國的優(yōu)勢,將中國在現(xiàn)實空間中的政治優(yōu)勢延伸到網絡空間,發(fā)揚中國在網絡空間全球治理中的民族自信,提升我國網絡犯罪治理的國際化水平,共同建立治理網絡犯罪的國際溝通協(xié)作新秩序。綜上所述,本文對網絡犯罪的歷史背景與發(fā)展趨勢、治理的立場與原則、治理模式、國際化提升方案等一系列內容進行了剖析和論證,以期有針對性地選擇更為科學有效的治理模式,進而提升我國乃至世界的網絡犯罪治理水平,為我國與世界經濟發(fā)展保駕護航。
【學位授予單位】:大連海事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7
【分類號】:D917.6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劉樹枝;;構建“互聯(lián)網+社會治理”新模式 打造“楓橋經驗”升級版[J];社會治理;2017年02期
2 王春暉;;《網絡安全法》六大法律制度解析[J];南京郵電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7年01期
3 董立人;;“互聯(lián)網+”助推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J];中共四川省委黨校學報;2016年04期
4 樊華中;;網絡犯罪的刑法法益確定及其量化分析[J];凈月學刊;2016年06期
5 陳琴;;簡議網絡治理與平臺責任[J];網絡安全技術與應用;2016年11期
6 楊淼鑫;;論全球治理語境下的網絡恐怖活動犯罪防控[J];北京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年05期
7 周元卿;;快播案的罪與罰[J];法庭內外;2016年10期
8 何榮功;;“預防性”反恐刑事立法思考[J];中國法學;2016年03期
9 高榮偉;;網絡安全國際治理經驗[J];檢察風云;2016年11期
10 徐才淇;;網絡犯罪發(fā)展趨勢分析[J];甘肅社會科學;2016年03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耀東;非基于法律行為的不動產物權變動研究[D];大連海事大學;2015年
2 易臣何;突發(fā)事件網絡輿情的演化規(guī)律與政府監(jiān)控[D];湘潭大學;2014年
3 張巍;涉網絡犯罪相關行為刑法規(guī)制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4年
4 李海良;群體性事件刑法規(guī)制研究[D];西南政法大學;2014年
5 王雅瓊;信用卡詐騙罪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3年
6 王淑華;互聯(lián)網公共性的建構與實踐研究[D];浙江大學;2013年
7 崔永U,
本文編號:253190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falvlunwen/fanzuizhian/25319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