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置群體性事件的學問
[Abstract]:In the process of modernization, the western countries have also experienced collective action and high incidence of social movements. Over the years, these countries have come up with general principles and strategies for dealing with collective action and social movements. Shan Guang-nai, a researcher at the Institute of Sociology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said that from a micro perspective, the key to resolving social conflicts and social protests is the size of the gray area between "compromise" and "repression." Generally speaking, there are the following principles: to visit the scene in person. Local leaders should lead by example, the first time to arrive at the scene, public statements, saying that "there is
【分類號】:D631.4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卞文;西方關于馬克思主義的一些討論[J];國外社會科學;1980年05期
2 平;法國創(chuàng)辦新雜志《非洲政治》[J];國外社會科學;1981年02期
3 藤井升三,金德泉;列寧對辛亥革命和孫中山的評價[J];國外社會科學;1981年10期
4 E.茹科夫,李君錦;馬克思主義的歷史主義[J];國外社會科學;1981年10期
5 N.布利斯 ,S.奧林 ,朱小紅;美國烏托邦社會主義[J];國外社會科學;1981年10期
6 魏章玲;美國社會學協(xié)會第176屆年會見聞[J];國外社會科學;1981年12期
7 李珂;萊比錫歷史學家討論會[J];國外社會科學;1981年12期
8 辛仲勤 ,薛漢偉;再談馬克思的不斷革命論——答徐經(jīng)澤同志[J];文史哲;1981年03期
9 賈春峰;試論毛澤東同志對歷史唯物論的貢獻[J];哲學研究;1982年06期
10 何一成,方小年;試論中國工人階級的歷史特點[J];社會科學;1982年1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馮天瑜;;“革命”“共和”:近代政治中堅概念的形成[A];辛亥革命與20世紀的中國——紀念辛亥革命九十周年國際學術(shù)討論會論文集(下)[C];2001年
2 何興華;;管治思想對改進城市規(guī)劃管理的啟示[A];中國城市規(guī)劃學會2002年年會論文集[C];2002年
3 汪誠國;;瞿秋白的生命觀[A];瞿秋白研究新探[C];2002年
4 章榮;;家務勞動與老年健康[A];撫州市老年體育科研論文選集[C];2003年
5 程美東;;毛澤東思想與中華民族精神的重新整合[A];紀念毛澤東——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10周年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2003年
6 常宗虎;;中國政府社會管理論綱[A];中國行政管理學會2004年年會暨“政府社會管理與公共服務”論文集[C];2004年
7 陳建平;;“新公共服務”話語理論的后現(xiàn)代嘗試——一種對“新公共服務”的解讀[A];中國行政管理學會2004年年會暨“政府社會管理與公共服務”論文集[C];2004年
8 呂宏強;;政府社會管理的前提及面臨的問題[A];中國行政管理學會2004年年會暨“政府社會管理與公共服務”論文集[C];2004年
9 謝來位;;公共服務機制的完善思路[A];中國行政管理學會2004年年會暨“政府社會管理與公共服務”論文集[C];2004年
10 孟偉;;城市業(yè)主集體行動的策略及其行為邏輯——以深圳市寶安區(qū)瀅水山莊業(yè)主維權(quán)行動為例[A];第二屆中國地方治理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李永紅;孩子,你在做些什么[N];檢察日報;2000年
2 記者 余定良;拉美世界反帝大會落幕[N];人民日報;2000年
3 錢振明;跨國行政:全球化引起的公共行政變化[N];社會科學報;2000年
4 岳麓山 通訊員 袁曉江;堅持“三個代表”必須堅定理想信念[N];深圳商報;2000年
5 ;“范式”死了[N];中國圖書商報;2000年
6 史鋒、特約通訊員 劉坤華;組織集體行動有了“戰(zhàn)斗堡壘”[N];中國國防報;2001年
7 本報駐貝爾格萊德記者 韓顯陽;“慢餐”與傳統(tǒng)文化[N];光明日報;2001年
8 劉澤華;開展思想與社會互動的整體研究[N];光明日報;2001年
9 余暉;行業(yè)協(xié)會的經(jīng)濟合理性[N];中國經(jīng)濟時報;2001年
10 王東京 趙建軍;法律制度決定一切[N];中國經(jīng)濟時報;2001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韋宗友;制衡、追隨與不介入:霸權(quán)陰影下的三種國家政策反應[D];復旦大學;2004年
2 穆賢清;農(nóng)戶參與灌溉管理的制度保障研究[D];浙江大學;2005年
3 劉俊浩;農(nóng)村社區(qū)農(nóng)田水利建設組織動員機制研究[D];西南農(nóng)業(yè)大學;2005年
4 李瓊;沖突的構(gòu)成及其邊界[D];上海大學;2005年
5 宋桂英;晚清山東團練研究[D];浙江大學;2006年
6 閆引堂;國家與教師身份[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7 池大紅;俄蘇文學在中國的兩副鏡像[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8 閆東;中國共產(chǎn)黨與民間組織關系研究[D];中共中央黨校;2007年
9 范洪亮;非均衡狀態(tài)下鄉(xiāng)村治理研究[D];中共中央黨校;2007年
10 阮守武;公共選擇理論及其應用研究[D];中國科學技術(shù)大學;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正彪;制度創(chuàng)新:貨幣一體化——兼析中國的國際化進程[D];云南師范大學;2000年
2 邢繼亮;歷史街區(qū)更新改造探討[D];北京工業(yè)大學;2002年
3 王濤;社會困境與重構(gòu)國際秩序的治理——中國的多極化戰(zhàn)略及“和合邏輯”的抉擇[D];浙江大學;2002年
4 何江琳;論我國產(chǎn)品責任法的變革[D];西南財經(jīng)大學;2002年
5 賀壽南;互動中的理性人的歸納推理研究[D];華南師范大學;2003年
6 鄭廣祥;科學的價值審視——科學的價值中立及價值負載[D];華南師范大學;2003年
7 高文燕;論世界貿(mào)易組織與全球公共產(chǎn)品[D];北京工業(yè)大學;2003年
8 胡國強;村莊場域的非均衡利益博弈[D];浙江師范大學;2003年
9 安喜厭;論環(huán)境保護公眾參與與民間環(huán)保社會團體[D];中國政法大學;2004年
10 曾煒;國家破產(chǎn)法律問題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4年
,本文編號:224017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falvlunwen/fanzuizhian/22401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