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chǎn)品與預防犯罪的關系研究
本文選題:產(chǎn)品 + 預防犯罪 ; 參考:《南昌大學》2009年碩士論文
【摘要】: 預防犯罪的發(fā)生,是各國政府和國際社會極為關注的問題,也是我國構建和諧社會與科學發(fā)展觀的目標之一。許多犯罪案例表明,產(chǎn)品會誘發(fā)犯罪,因此可以肯定的是產(chǎn)品與預防犯罪存在關聯(lián)。 論文首先就產(chǎn)品誘發(fā)犯罪的因素進行分析,提出了預防犯罪性產(chǎn)品開發(fā)設計的理論指導原則和設計指導原則。理論指導原則有產(chǎn)品的人機互動性、倫理性與安全性。設計實踐原則概括為:產(chǎn)品自身不參與犯罪;產(chǎn)品不能誘導人犯罪;產(chǎn)品不能被用作犯罪的工具;產(chǎn)品能夠幫助人預防犯罪四個方向。并嘗試提出了預防犯罪性產(chǎn)品開發(fā)設計的策略,如障礙設計策略,對存在顯性參與犯罪因素的產(chǎn)品實行障礙設計,控制其使用用途和使用人群范圍,達到預防犯罪的目的。 其次,分析了安防產(chǎn)品的發(fā)展現(xiàn)狀與趨勢,研究提出了設計師參與安防產(chǎn)品設計的原則與策略。最后,本文結合我國目前在預防犯罪方面的實際情況,提出借鑒預防犯罪性產(chǎn)品開發(fā)設計作為我國補充預防犯罪措施的建議,并就政府、教育界、產(chǎn)品學術界三個層面呼吁加強預防犯罪性產(chǎn)品開發(fā)設計的理論研究與實踐。
[Abstract]:The prevention of crime is a matter of great concern to the governments of all countries and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It is also one of the goals of constructing a harmonious society and the scientific concept of development in our country. Many crime cases show that the product induces crime, so it is certain that the product is associated with crime prevention. Firstly, the paper analyzes the factors of product induced crime, and puts forward the theoretical guiding principles and design guiding principles of product development and design for the prevention of criminal products. The guiding principles of the theory are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ethics and safety. The design practice principle is summarized as follows: the product itself does not participate in the crime; the product cannot induce the crime; the product cannot be used as the tool of crime; the product can help the person to prevent the crime in four directions. The strategies of product development and design for crime prevention, such as obstacle design, obstacle design for products with overt factors involved in crime, and control of their use and range of users are proposed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crime prevention. Secondly, the development status and trend of security products are analyzed, and the principles and strategies of designers participating in security product design are put forward. Finally,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crime prevention in our country,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on the development and design of crime prevention products as a supplement to crime prevention measures in our country. Three levels of product academia call for strengthening the theoretical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product development and design for the prevention of crime.
【學位授予單位】:南昌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9
【分類號】:D917.6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A·伊格納托夫;П·奧西波夫;嘉達;;刑罰在預防犯罪中的作用[J];國外法學;1984年04期
2 喬治·蒙特洛·克斯托;張a\;;拉丁美洲國家的犯罪趨勢和預防犯罪的策略[J];國外法學;1982年03期
3 徐曉晴;;蘇聯(lián)內(nèi)務機關預防犯罪活動簡介[J];現(xiàn)代法學;1991年06期
4 于兆麟,戚丹;論預防犯罪的對策原則[J];遼寧警專學報;2000年02期
5 茅獻鵬;;犯罪條件與預防犯罪[J];法學雜志;1993年02期
6 周長康;預防犯罪戰(zhàn)略的制定和實施初探[J];公安研究;1994年01期
7 姜國輝,梁金玉,李宛靜;透過客戶關系管理提高預防犯罪能力之初探——以中國某特別行政區(qū)為例[J];管理學報;2005年S2期
8 周長康;;“楓橋經(jīng)驗”的科學發(fā)展——中國特色整體預防犯罪模式的構建[J];山東警察學院學報;2009年05期
9 黃建華,郭書昌,吳紀平;預防犯罪呼喚立法[J];人民檢察;2002年01期
10 姜杉;;淺析美國海波因特市社區(qū)警務行動——對該市“西部行動”的案例分析[J];河南公安高等?茖W校學報;2010年05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華中科技大學、湖北省反邪教協(xié)會課題組;劉家俊;羅紅;劉亭;;深刻揭露“邪教教主體制”及其對邪教癡迷者轉化工作的意義[A];全國反邪教協(xié)會參與教育轉化工作經(jīng)驗交流會議論文集[C];2007年
2 王春宇;周正;;刑法的經(jīng)濟學分析[A];2005年中國法經(jīng)濟學論壇會議論文集[C];2005年
3 狄世深;;犯罪的生物因素新探[A];當代法學論壇(二○一○年第1輯)[C];2010年
4 陳剛;李樹;陳屹立;;人口流動增加了犯罪嗎?——基于中國經(jīng)驗的實證研究[A];2009年度(第七屆)中國法經(jīng)濟學論壇論文集[C];2009年
5 袁瑛;張遠萍;;試論犯罪隱語的功能效用[A];貴州省科學技術優(yōu)秀學術論文集(2004年度)[C];2004年
6 康均心;;我國社會現(xiàn)代化進程中的犯罪與犯罪控制[A];犯罪學論叢(第一卷)[C];2003年
7 馮樹梁;;預防犯罪的中國之路——為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而作[A];中國犯罪學學會第十八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C];2009年
8 黃富源;;閉幕致辭[A];青少年違法及藥物濫用防治對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1999年
9 楊彥文;;當前影響我國邊境沿海地區(qū)跨境犯罪活動的相關因素及對策[A];中國犯罪學研究會第十二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3年
10 許桂敏;;企業(yè)犯罪的心理預防研究[A];中國犯罪學學會第十八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冊)[C];2009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楊正鳴;創(chuàng)新預防犯罪工作體系[N];文匯報;2003年
2 莫文勇 劉明強;抓落實是預防犯罪的關鍵[N];戰(zhàn)士報;2006年
3 齊安平、方昌明;軍區(qū)表彰預防犯罪綜合治理先進單位和個人[N];戰(zhàn)士報;2009年
4 陜西省鳳翔縣人民檢察院檢察長 張俊昆;預防犯罪出實招 服務企業(yè)見成效[N];西部法制報;2009年
5 本報記者 李微 通訊員 熊軍;預防犯罪:用漫畫吸引官兵[N];檢察日報;2010年
6 姚俊;做好預防犯罪工作必須加強政法隊伍建設[N];戰(zhàn)士報;2008年
7 孫高如 彭浩華 本報記者 高傳開;用責任織牢“籬笆”[N];人民武警;2008年
8 羅平;新形勢下做好預防犯罪工作需要把握的幾個問題[N];戰(zhàn)士報;2008年
9 記者 趙陽;吳愛英率中國政府代表團出席第十二屆聯(lián)合國預防犯罪和刑事司法大會并訪問希臘古巴[N];法制日報;2010年
10 李勇樺 張遙 特約記者 陳江兵;在繼承中創(chuàng)新 在創(chuàng)新中發(fā)展[N];戰(zhàn)士報;2006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馬瑞;城市“易犯罪”空間研究[D];清華大學;2010年
2 趙建偉;職務犯罪應對措施國際比較研究[D];大連海事大學;2009年
3 程蘭蘭;挪用型犯罪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09年
4 袁春瑛;社會治安服務有效供給研究[D];山東大學;2010年
5 房緒興;刑罰制度的歷史階段演進[D];中國政法大學;2006年
6 薛靜麗;刑罰權的動態(tài)研究[D];山東大學;2011年
7 林雪標;腐敗資產(chǎn)跨境追回問題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8 鄭偉;法社會學視野中的刑罰理念及制度[D];吉林大學;2006年
9 黃廣進;論刑事責任的根據(jù)[D];西南政法大學;2006年
10 劉濤;當代中國政法委員會研究[D];吉林大學;2012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田豐;默頓社會失范理論研究[D];湘潭大學;2010年
2 周峰;城市貧困與犯罪[D];中國政法大學;2011年
3 徐建峰;論我國刑法中的反洗錢犯罪問題[D];蘇州大學;2005年
4 沈晨;組織、領導傳銷活動罪司法認定若干問題的研究[D];吉林大學;2010年
5 田軍;杭州地區(qū)富裕群體犯罪問題分析[D];中國政法大學;2011年
6 孫麗萍;破壞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秩序罪的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D];中國政法大學;2010年
7 嚴棟柱;城市中心區(qū)犯罪地理研究[D];復旦大學;2010年
8 武清華;組織、領導傳銷罪研究[D];西南政法大學;2010年
9 欒勇海;反恐怖斗爭的國際法問題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08年
10 胡珊珊;論黑社會性質組織犯罪的成因及防治[D];中國政法大學;2011年
,本文編號:186805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falvlunwen/fanzuizhian/18680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