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獨生子女比例與育兒模式的再討論
本文選題:獨生子女比例 + 育兒模式; 參考:《中國青年研究》2008年04期
【摘要】:論文結合包蕾萍博士的論文,對青年獨生子女的比例、已婚獨生子女的比例以及已婚獨生子女家庭的育兒模式等問題進行了辨析。作者指出,包文的數(shù)據(jù)并不能用來回答筆者的估計是否偏低的問題;包文對已婚獨生子女比例的計算方法是錯誤的,因而其結果不能用作估計的參考;而對包文交互統(tǒng)計結果的顯著性檢驗表明,其關于獨生父母家庭中祖輩照料模式為主的結論也不能成立。
[Abstract]:Combined with the thesis of Dr. Bao Riping, the paper analyzes the proportion of the only child, the proportion of the married only child and the parenting mode of the married only child family. The author points out that the data of Bao Wen can not be used to answer the question of whether the estimation of the author is on the low side, and that the calculation method of the proportion of married only children is wrong, so the results can not be used as a reference for the estimation. The significant test on the statistical results of Bao Wen's interaction shows that the conclusion that the ancestral care model is the main one in the single parent family is not valid.
【作者單位】: 南京大學社會學系
【基金】:2006年度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中國獨生子女問題研究》的部分成果項目批準號:06JZD0027
【分類號】:C913.5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6條
1 風笑天;走進“圍城”的獨生子女:概念、規(guī)模與質疑[J];江蘇社會科學;2005年03期
2 風笑天;;中國第一代城市獨生子女的社會適應[J];教育研究;2005年10期
3 包蕾萍,陳建強;中國“獨生父母”婚育模式初探:以上海為例[J];人口研究;2005年04期
4 風笑天;;第一代獨生子女婚后居住方式:一項12城市的調查分析[J];人口研究;2006年05期
5 楊書章,郭震威;中國獨生子女現(xiàn)狀及其對未來人口發(fā)展的影響[J];市場與人口分析;2000年04期
6 包蕾萍;;獨生子女比例及其育兒模式的年齡模型[J];中國青年研究;2007年04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楊榮;郭耘;;石河子墾區(qū)人口結構成因及思考[J];兵團教育學院學報;2007年06期
2 徐俊;孫超;;我國“獨生子女”界定操作化問題研究[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01期
3 姜健;;一視同仁態(tài)度下獨生子女優(yōu)劣勢分析[J];重慶電子工程職業(yè)學院學報;2009年04期
4 王曉燾;;城市在職青年的職業(yè)收入變化及其原因分析[J];廣東青年干部學院學報;2008年01期
5 歐陽書;賈玉英;;獨生子女“代”所帶來的家庭結構變化[J];四川文化產(chǎn)業(yè)職業(yè)學院學報;2009年01期
6 風笑天;;已婚獨生子女身份與夫妻權力——全國五大城市1216名已婚青年的調查分析[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5期
7 郝玉章;;獨生子女結婚成家過程中父母的參與和影響[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5期
8 李亞紅;王有忠;;社會適應問題研究述評[J];保健醫(yī)學研究與實踐;2012年03期
9 甄月橋;姜華;朱茹華;;農民工城市適應問題最新研究綜述[J];發(fā)展研究;2013年01期
10 馬紅光;;農村家庭贍養(yǎng)老人的福利分析[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3條
1 徐夢凡;;第一代城市獨生子女父母養(yǎng)老意愿探析——以貴陽市為例[A];“新一輪西部大開發(fā)與貴州社會發(fā)展”學術研討會暨貴州省社會學學會2010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0年
2 包蕾萍;;獨生子女現(xiàn)象的百年回顧與思考——一種集體心理的文化解讀[A];中國的前沿 文化復興與秩序重構——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四屆學術年會青年文集(2006年度)[C];2006年
3 周海旺;壽莉莉;;上海獨生子女父母老齡化發(fā)展趨勢與養(yǎng)老對策研究[A];2008年度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六屆學術年會文集(政治·法律·社會學科卷)[C];200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5條
1 楊彥平;中學生社會適應量表的編制[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2 康嵐;反饋模式的變遷:代差視野下的城市代際關系研究[D];上海大學;2009年
3 王艷;基于人口轉變視角下的中國城鎮(zhèn)住房需求變化研究[D];西南財經(jīng)大學;2009年
4 沈奕斐;個體化與家庭結構關系的重構[D];復旦大學;2010年
5 包蕾萍;中國獨生子女刻板印象:結構、來源和后果[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趙泓;聾人大學生身份認同與社會適應的關系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2 王蓉;城市第一代獨生子女家庭的養(yǎng)老問題研究[D];長春工業(yè)大學;2010年
3 林雪;城市獨生子女父母養(yǎng)老問題研究[D];東北財經(jīng)大學;2010年
4 王瀾諾;城市獨生子女家庭父母養(yǎng)老方式研究[D];黑龍江省社會科學院;2011年
5 王丹丹;城市新移民子女身份認同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6 王楠;大學生自我概念、親社會行為與社會適應的關系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1年
7 葉雯;我國城市80后獨生子女生育意愿和生育數(shù)量的實證研究[D];中南大學;2010年
8 于群順;長三角獨生子女規(guī)模估計及其養(yǎng)老支持研究[D];首都經(jīng)濟貿易大學;2011年
9 嚴珉;城市第一代獨生子女父母養(yǎng)老擔心問題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10年
10 邱尹;未成年人道德社會化及其實現(xiàn)方式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1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林琳;我國城市老年人的居住現(xiàn)狀與養(yǎng)老選擇——廣州市老年人生活狀況調查的數(shù)據(jù)分析[J];城市問題;2000年03期
2 風笑天;;從“依賴養(yǎng)老”到“獨立養(yǎng)老”——獨生子女家庭養(yǎng)老觀念的重要轉變[J];河北學刊;2006年03期
3 風笑天,王小璐;城市青年的職業(yè)適應: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的比較研究[J];江蘇社會科學;2003年04期
4 風笑天;城市青年的生育意愿:現(xiàn)狀與比較分析[J];江蘇社會科學;2004年04期
5 風笑天;走進“圍城”的獨生子女:概念、規(guī)模與質疑[J];江蘇社會科學;2005年03期
6 風笑天;中國獨生子女研究:回顧與前瞻[J];江海學刊;2002年05期
7 風笑天;;中國獨生子女:規(guī)模、差異與評價[J];理論月刊;2006年04期
8 周麗蘋,王江毅;中國城市不同類型家庭的養(yǎng)老比較分析[J];人口與經(jīng)濟;1996年04期
9 姚遠;中國家庭養(yǎng)老研究述評[J];人口與經(jīng)濟;2001年01期
10 夏桂根;吳江市第一代獨生子女婚育狀況調查報告[J];人口與計劃生育;2001年03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包蕾萍;;獨生子女比例及其育兒模式的年齡模型[J];中國青年研究;2007年04期
2 孫媛媛;;大學在青年獨生子女社會化中所擔負的責任與義務[J];中國科教創(chuàng)新導刊;2009年13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石巖;中國成年獨生子女婚育模式調查[D];西北大學;2009年
,本文編號:182392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falvlunwen/fanzuizhian/18239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