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法律論文 > 治安法論文 >

休謨的因果關(guān)系論和群體犯罪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8-03-27 17:10

  本文選題:休謨 切入點:群體犯罪 出處:《前沿》2008年10期


【摘要】:群體犯罪在現(xiàn)象上是道德的墮落,在本質(zhì)上則是正義規(guī)則的失靈。群體的道德素養(yǎng)和其表現(xiàn)出的道德素養(yǎng)是不一樣的,后者圍繞前者上下波動,波動的方向和幅度取決于正義規(guī)則對這個群體的習慣系統(tǒng)的調(diào)整能力[1]。休謨的因果關(guān)系論表明群體犯罪是"模仿犯罪","善惡"存在于群體之中,有效的正義規(guī)則能夠抑制群體之"惡",使群體的行為控制在道德底線之內(nèi),群體表現(xiàn)出的道德素養(yǎng)高于自身素養(yǎng);失靈的正義規(guī)則卻激發(fā)群體之"惡",使群體的行為超越了道德底線,群體表現(xiàn)出的道德素養(yǎng)低于自身素養(yǎng)。
[Abstract]:Group crime is the moral depravity in the phenomenon, but the malfunction of the just rule in essence. The moral accomplishment of the group is different from its moral accomplishment, and the latter fluctuates around the former. The direction and extent of the fluctuation depend on the ability of the rules of justice to adjust the customary system of this group [1] .Hume 's theory of causality shows that group crime is "imitation crime" and "good and evil" exist in the group. The effective rules of justice can restrain the "evil" of the group and control the behavior of the group within the bottom line of morality, and the moral literacy of the group is higher than that of its own. However, the malfunctioning rules of justice excite the "evil" of the group, which makes the behavior of the group exceed the moral bottom line, and the moral literacy of the group is lower than that of its own.
【作者單位】: 中南財經(jīng)政法大學法學院;光山縣人民法院;
【分類號】:D917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晏德君,易軍;論群體犯罪的概念、形態(tài)及形成原因[J];湖北公安高等?茖W校學報;1999年05期

2 栗克元;群體犯罪心理初探[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3年06期

3 丁寰翔;從犯罪成因看個體犯罪與群體犯罪的關(guān)系[J];犯罪研究;2000年02期

4 戴著輝;群體犯罪的心理特征及形態(tài)分析[J];黑龍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1年04期

5 隋光偉;群體犯罪現(xiàn)象范疇述議──現(xiàn)代犯罪社會學的犯罪概念、原因及方法[J];當代法學;1996年04期

6 李玲;;群體犯罪心理簡議[J];消費導刊;2009年12期

7 葉偉忠;盯住“窩案”[J];今日浙江;1998年20期

8 丁英華;;對有組織犯罪的若干規(guī)律性認識[J];國家檢察官學院學報;2010年06期

9 沈惠章;;關(guān)于群體犯罪及其公安控制的研究[J];廣西警官高等?茖W校學報;2006年04期

10 劉穎;;弱勢群體犯罪現(xiàn)象分析[J];消費導刊;2007年10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9條

1 張曦;;社會穩(wěn)定語境下弱勢群體犯罪的控制[A];中國犯罪學學會第十八屆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下冊)[C];2009年

2 劉少英;;我國社會分層背景下的弱勢群體犯罪問題研究[A];犯罪學論叢(第七卷)[C];2009年

3 平萍;;弱勢群體犯罪問題的思考[A];中國犯罪學學會第十八屆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下冊)[C];2009年

4 陳鵬忠;嚴浩仁;;農(nóng)村貧困群體犯罪原因及其預防對策——以社會代價論為視角[A];中國犯罪學學會第十七屆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5 欒爽;譚志宏;;經(jīng)濟轉(zhuǎn)型期的社會分層與犯罪預防[A];中國犯罪學學會第十七屆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6 朱友君;張菁菁;陸婕;王萍;;流動人口犯罪心態(tài)解構(gòu)以及心理危機干預的司法應用——以寧波市外來青少年犯罪為實證探究[A];中國心理衛(wèi)生協(xié)會第五屆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7 陳鵬忠;嚴浩仁;;農(nóng)村貧困群體犯罪原因及其預防對策——以社會代價論為視角[A];犯罪學論叢(第七卷)[C];2009年

8 李敏;馬皚;;自我控制、社會支持與社會經(jīng)濟地位對男性搶劫、盜竊犯罪深度的影響研究[A];第十二屆全國心理學學術(shù)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9年

9 史晉川;陳春良;;萊維特的犯罪抑制經(jīng)濟學研究述評[A];2006年度(第四屆)中國法經(jīng)濟學論壇會議論文集[C];2006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葛波;崇川警方嚴厲打擊特殊群體犯罪[N];南通日報;2005年

2 趙輝;鞏固平安建設良好局面[N];揚州日報;2010年

3 西南政法大學偵查學專業(yè)研究生 吳鳴;返鄉(xiāng)農(nóng)民工子女教育應及時跟上[N];人民公安報;2010年

4 朱建華 王玲;遏制農(nóng)村職務犯罪之思考[N];江蘇法制報;2007年

5 記者 王昕 陳惠艷 通訊員 孫湘茹 張春玲;軍警民聯(lián)防共創(chuàng)良好治安環(huán)境[N];天津政法報;2007年

6 王少齋(作者系中共武穴市委常委、政法委書記、公安局長);公安機關(guān)控處群體事件的“五字”對策[N];黃岡日報;2005年

7 記者 朱紅彥邋通訊員 朱曉寧 王超;我市公安打擊侵財犯罪成績顯著[N];商丘日報;2008年

8 南方周末記者 傅劍鋒;歧視,讓他們成為陌生人[N];南方周末;2011年

9 李增輝;石家莊:百萬經(jīng)費搭建“浪子”回歸新平臺[N];人民日報;2007年

10 桂林市臨桂縣人民檢察院 唐曉萍;村級干部經(jīng)濟犯罪的原因及對策[N];法治快報;2009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興霞;留守群體犯罪的實證分析[D];蘭州大學;2012年

2 田軍;杭州地區(qū)富裕群體犯罪問題分析[D];中國政法大學;2011年

3 黃宇;富二代犯罪的社會微環(huán)境因素及其防控[D];吉林大學;2011年

4 王丹;“打黑除惡”心理分析[D];中國政法大學;2011年

5 雷振清;農(nóng)民工未成年子女犯罪成因和預防[D];華東政法大學;2011年

6 林菊蘭;論貪利型職務犯罪[D];西南政法大學;2010年

7 雷玉袍;我國流動人口犯罪的刑事對策研究[D];河南大學;2011年

8 李靜怡;中國幫會文化對黑社會性質(zhì)組織的影響[D];西南大學;2011年

9 王丹;論女性犯罪的原因及心理矯治[D];吉林大學;2011年

10 盧文峰;論我國警察職務犯罪及其預防[D];華中科技大學;2011年



本文編號:1672444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falvlunwen/fanzuizhian/1672444.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quán)申明:資料由用戶3830d***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