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犯罪懲罰與矯正的系統(tǒng)理論考察
本文選題:未成年人犯罪 切入點:系統(tǒng)理論 出處:《當代青年研究》2017年02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未成年人犯罪應當與社會系統(tǒng)的演進結(jié)合在一起。現(xiàn)代社會對未成年人犯罪的研究與實踐是基于不同社會系統(tǒng)所產(chǎn)生的二階觀察。不同社會子系統(tǒng)通過不同的二元符碼區(qū)分來觀察未成年人犯罪問題,從而也不可避免地產(chǎn)生系統(tǒng)理性的沖突。需要通過系統(tǒng)間的結(jié)構(gòu)耦合來彌合系統(tǒng)理性間的差異。結(jié)構(gòu)耦合不易形成,未成年人犯罪問題的福利主義政策失敗便是例證。基于社會科學與政治福利政策環(huán)境因素的介入,使得法律的條件程式判斷與未來發(fā)生的事實便存在沖突的風險。未成年人犯罪的法律判斷不能舍棄,也無法通過道德話語的構(gòu)建彌合。引入具有未來事項判斷的反思法模式和關(guān)系性程式是緩解法律事實判斷與未成年人發(fā)展之間沖突的有益嘗試。
[Abstract]:Juvenile delinquency should be combined with the evolution of social system together. The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juvenile crime in modern society are two different social order observation system based on the different social system. By two yuan to distinguish different codes to observe the problem of juvenile delinquency, which inevitably produce a rational system of conflict. Through the structural coupling system between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rational to bridge system. Structural coupling is not easy to form, welfare policy failure of juvenile delinquency is one example. Social science and political welfare policy environmental interventions based on the legal conditions of the program and future events will determine the existence of the risk of conflict. Juvenile crime legal judgment not to abandon, nor through moral discourse. The introduction of bridge construction with reflection method and mode of future matters of judgment Relational programming is a useful attempt to mitigate the conflict between legal fact judgment and the development of minors.
【作者單位】: 南京師范大學法學院;
【分類號】:D669.5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滕道榮;未成年人犯罪的最新動向與對策[J];青少年犯罪問題;2000年05期
2 ;構(gòu)建“預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教育網(wǎng)絡[J];青少年犯罪問題;2000年06期
3 栗占榮;未成年人犯罪的預防[J];廣西青年干部學院學報;2000年02期
4 葉敏;保護未成年人健康成長有效地預防未成年人犯罪[J];思茅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0年04期
5 王永生;放寬對未成年人犯罪適用緩刑條件之淺析[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00年10期
6 楊繼武;“亞伯拉翰”式悲劇如何才能不在我國重演——談預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綜合治理[J];聊城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04期
7 黃琳琳,張瑞芝;發(fā)揮律師在預防未成年人犯罪中的積極作用[J];中國律師;2000年03期
8 賀蔚;;貫徹《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依法防范未成年人犯罪[J];山東人大工作;2000年08期
9 潘志剛;;未成年人犯罪的特點、原因和預防對策[J];社科與經(jīng)濟信息;2001年11期
10 李育全,馬雁;新形勢下預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思考與探索[J];求實;2001年S1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張波;陳霞;;重慶市未成年人犯罪十年調(diào)查——以法院審判為視角[A];中國犯罪學學會第十八屆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中冊)[C];2009年
2 劉為勇;;論未成年人犯罪的心理、性格與刑罰適用[A];中國犯罪學學會第十八屆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上冊)[C];2009年
3 楊輝忠;;未成年人違法犯罪的政府預防與控制[A];中國犯罪學研究會第十四屆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下冊)[C];2005年
4 許家銘;;論當前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及矯正[A];當代法學論壇(二○一○年第1輯)[C];2010年
5 趙翠華;;家庭視角下的未成年人犯罪因素分析——以貴州省男性未成年人犯罪嫌疑人為例[A];“改革開放30年與貴州社會發(fā)展”學術(shù)研討會暨貴州省社會學學會2008年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2008年
6 ,
本文編號:164221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falvlunwen/fanzuizhian/16422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