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開發(fā)中環(huán)境犯罪的法文化詮釋
本文關鍵詞: 環(huán)境犯罪 文化沖突 犯罪構成 文化調(diào)適 出處:《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年06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犯罪往往表現(xiàn)為一種文化沖突現(xiàn)象。西部大開發(fā)中環(huán)境犯罪率較高,原因是由于存在經(jīng)濟效益追求與環(huán)境保護的價值矛盾、地區(qū)環(huán)境責任承擔的心態(tài)不平衡、多元法律文化的差異等文化沖突。我國法律確立了人與自然相和諧的文化規(guī)范,這是刑法保護的客體。刑法分則對環(huán)境犯罪以專節(jié)規(guī)定,體現(xiàn)了經(jīng)濟發(fā)展與環(huán)境保護同等重要的價值取向。刑法在西部地區(qū)適用中,要根據(jù)這一價值標準,調(diào)適各種文化沖突,尤其要慎重處理少數(shù)民族成員的環(huán)境犯罪,依法保障少數(shù)民族人員的權利。
[Abstract]:Crime is often manifested as a phenomenon of cultural conflict. The environmental crime rate is relatively high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western region, because of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pursuit of economic benefits and the value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the imbalance in the attitude of regional environmental responsibility. Cultural conflicts such as the diversity of legal culture. The Chinese law establishes the cultural norm of harmony between man and nature, which is the object of criminal law protection. It reflects the value orientation that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re equally important. In the application of criminal law in the western region, we should adjust all kinds of cultural conflicts according to this value standard, especially in dealing with the environmental crimes committed by members of ethnic minorities. The rights of ethnic minorities shall be protected according to law.
【作者單位】: 重慶大學法學院;
【基金】:重慶市哲學與社會科學規(guī)劃項目“立法民主——民主執(zhí)政之基礎”(2005—FX04)
【分類號】:D917;D924.3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3條
1 許發(fā)民;論犯罪的社會文化分析[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1期
2 馬皚,樂國安;弱勢群體與心態(tài)失衡[J];政法論壇;2004年02期
3 李本書;善待自然:少數(shù)民族倫理的生態(tài)意蘊[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4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蔡道通;當代刑法的兩大基本理念及其意義[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4期
2 熊選國,?饲;試論單位犯罪的主體結構——“新復合主體論”之提倡[J];法學研究;2003年04期
3 溫文治,陳洪兵;對重婚罪的重新解讀——兼對妨害婚姻、家庭罪整體搬遷之利弊分析[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01期
4 馬戎;;“差序格局”——中國傳統(tǒng)社會結構和中國人行為的解讀[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02期
5 胡乾坤,陳智元;濫用職權罪的客觀要件解釋[J];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1期
6 周光權;行為無價值論之提倡[J];比較法研究;2003年05期
7 梁剛;在游戲中改變世界——論網(wǎng)絡文化是一種青年文化[J];北京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1期
8 方浩范;對文化全球化與邊緣文化的思考[J];長白學刊;2005年04期
9 劉偉安;痛苦的自由抉擇——屈原《楚辭·卜居篇》的存在主義解讀[J];西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05期
10 牛建平;保險詐騙罪若干問題研究[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05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3條
1 李文欽;;基層文化事業(yè)發(fā)展的實踐與思考——以蕭山區(qū)為例[A];中國新時期思想理論寶庫——第三屆中國杰出管理者年會成果匯編[C];2007年
2 時平;;關于中國海洋軍事文化基本內(nèi)涵的探討[A];中國海洋學會2007年學術年會論文集(下冊)[C];2007年
3 柴文華;;對中國近現(xiàn)代文化民族主義的省思[A];中國近代史上的民族主義——第二屆中國近代思想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曲新久;刑事政策的權力分析[D];中國政法大學;2001年
2 劉仁文;刑事政策及其過程[D];中國政法大學;2002年
3 曹世敏;道德教育文化引論[D];南京師范大學;2003年
4 范霄鵬;文化品質(zhì)[D];清華大學;2003年
5 方金剛;案件事實認定論[D];中國政法大學;2004年
6 侯宏林;刑事政策的價值分析[D];中國政法大學;2004年
7 許秀中;刑事政策系統(tǒng)論[D];中國政法大學;2004年
8 盧勤忠;中國金融刑法改革研究[D];華東政法學院;2004年
9 吳玉榮;互聯(lián)網(wǎng)與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建設研究[D];中共中央黨校;2004年
10 謝朝群;禮貌的實踐轉向[D];福建師范大學;200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周勝交;論期貨犯罪[D];湘潭大學;2001年
2 方文軍;犯罪既遂標準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2001年
3 譚勁松;我國刑法學中的犯罪概念[D];中國政法大學;2001年
4 臧德勝;挪用公款罪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2001年
5 田中臣;法律平衡論[D];南京師范大學;2002年
6 胡立東;論“性賄賂”犯罪化的正當性[D];蘇州大學;2002年
7 曹翔;全球化對中國文化的影響及對策研究[D];西南師范大學;2003年
8 劉劍;刑事違法性理論研究[D];河南大學;2003年
9 王軍;論運輸毒品罪[D];鄭州大學;2003年
10 張永毅;信用卡詐騙罪研究[D];四川大學;2003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馬皚;對弱勢群體中犯罪現(xiàn)象的觀察與思考[J];中國法學;2003年04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余俊;;西部開發(fā)中環(huán)境犯罪的法文化詮釋[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年06期
2 李建明;環(huán)境的刑法保護[J];環(huán)境導報;1996年01期
3 邵道萍;中國環(huán)境犯罪立法模式之構想[J];廣西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4年02期
4 王秀梅;臺灣環(huán)境刑法與環(huán)境犯罪研究[J];中國刑事法雜志;1999年03期
5 陳肖華;環(huán)境犯罪問題研究[J];政法學刊;2000年04期
6 簡春林;對環(huán)境犯罪控制對策的博弈分析[J];井岡山師范學院學報;2004年S1期
7 尉琳;西部大開發(fā)背景下的環(huán)境刑事立法問題研究[J];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02期
8 柳文彬;環(huán)境犯罪刑事抗制論[J];政法論叢;1996年04期
9 王燦發(fā);論我國新刑法關于環(huán)境犯罪的規(guī)定及其實施(上)[J];環(huán)境保護;1997年07期
10 王松青;環(huán)境和普通刑事犯罪認定處罰之比較[J];中國環(huán)境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2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王俊梅;;環(huán)境犯罪[A];第二屆貴州法學論壇文集[C];2001年
2 何星亮;;略論社會-文化沖突的幾個問題[A];慶賀黃淑娉教授從教50周年暨人類學理論與方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2年
3 胡平;王文一;;論跨國環(huán)境犯罪[A];中國犯罪學研究會第十二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3年
4 陳玉范;;關于環(huán)境犯罪被害人問題的一孔之見[A];中國犯罪學學會第十七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5 胥莉;;試論當前國際關系中的文化沖突[A];鄧小平理論與國有企業(yè)改革——“全國鄧小平理論與國有企業(yè)改革”學術交流大會論文集[C];1998年
6 趙寧;;多元文化到跨文化——由法國政府驅(qū)逐羅姆人事件引發(fā)的思考[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10年年會論文集[C];2010年
7 羅劍;;文化沖突中的布依族文化[A];布依學研究(之九)[C];2008年
8 陳曉春;湖南大學《社會和諧治理與非政府組織發(fā)展研究》課題組;;政府和NGO的文化沖突及調(diào)控[A];湖南省第六屆公共管理論壇會議資料[C];2007年
9 苑立志;;環(huán)境犯罪被害人國家補償探析[A];中國犯罪學研究會第十六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冊)[C];2007年
10 牛建平;張愛軍;;試論環(huán)境犯罪的國際化趨勢——兼論環(huán)境犯罪的國家責任[A];林業(yè)、森林與野生動植物資源保護法制建設研究——2004年中國環(huán)境資源法學研討會(年會)論文集(第三冊)[C];2004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畢博管理咨詢公司PeterHaapaniemi;忽視文化沖突 暗殺并購整合[N];中國經(jīng)營報;2005年
2 本報記者 康慨;帕慕克:要解決文化沖突,老派精英須容忍言論自由[N];中華讀書報;2009年
3 杜曉 任雪;中國環(huán)境司法蹣跚起步加大環(huán)境犯罪制裁力度[N];中國貿(mào)易報;2010年
4 本報記者 柯楊 本報通訊員 楊曉琳;一間教室里的文化沖突與交融[N];河南日報;2011年
5 中南財經(jīng)政法大學2000級本科生 金瑛;試論環(huán)境犯罪的構成[N];今日信息報;2003年
6 本報記者 郄建榮;環(huán)境犯罪刑責追究為何這樣難[N];法制日報;2008年
7 本報記者 陳雪根;合資雙方如何跨越文化沖突的雷區(qū)[N];中華工商時報;2010年
8 高小康 中山大學中文系;文化沖突時代的都市美學策略[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9 張小明;懲治環(huán)境犯罪 一個緊迫呼喚[N];大眾科技報;2000年
10 臧學英;網(wǎng)絡時代的文化沖突[N];光明日報;2001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慶霞;社會轉型中的文化沖突[D];黑龍江大學;2004年
2 林存華;師生文化沖突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3 呂欣;環(huán)境刑法的反思與重構[D];山東大學;2008年
4 王曉驪;文化沖突與詞的演進——唐宋詞與商業(yè)文化關系研究[D];蘇州大學;2001年
5 王來金;全球化視野下的民族文化[D];中國人民大學;2001年
6 田寶宏;學齡人口變動對基礎教育發(fā)展的影響研究[D];西南大學;2008年
7 杜澎;環(huán)境刑法的基本原理[D];西南政法大學;2006年
8 張曉輝;全球化視角下的中西方文化關系研究[D];吉林大學;2008年
9 鐘勇為;沖突與調(diào)諧:大學教學改革的基本問題探論[D];華中科技大學;2009年
10 劉愛東;在華跨國公司績效管理研究[D];復旦大學;2005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朱衛(wèi)東;中國環(huán)境犯罪刑罰責任問題研究[D];浙江農(nóng)林大學;2010年
2 張盟;環(huán)境犯罪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2003年
3 許疆;我國環(huán)境犯罪的原因和對策研究[D];東北林業(yè)大學;2004年
4 姜紅波;環(huán)境犯罪立法問題研究[D];東北林業(yè)大學;2010年
5 姜紅波;環(huán)境犯罪立法問題研究[D];東北林業(yè)大學;2010年
6 李昌發(fā);環(huán)境犯罪疑難問題研究[D];西南政法大學;2004年
7 陸舫;環(huán)境犯罪若干問題研究[D];安徽大學;2003年
8 張占樓;環(huán)境犯罪中的危險犯立法之我見[D];中國政法大學;2010年
9 陳野;環(huán)境犯罪原因與因應措施研究[D];東北林業(yè)大學;2010年
10 吳國貴;環(huán)境犯罪與環(huán)境刑法若干基本原理[D];福州大學;2004年
,本文編號:153204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falvlunwen/fanzuizhian/15320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