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農村視野下農村未成年人犯罪問題研究
本文關鍵詞: 新農村 未成年人 犯罪 建設社會主義 高度重視 留守兒童 精神文明建設 政治文明建設 社會排斥 文化環(huán)境 出處:《蘭州學刊》2009年04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社會主義"新農村"包括五個方面,即新房舍、新設施、新環(huán)境、新農民、新風尚。新房舍、新設施、新環(huán)境在鄉(xiāng)鎮(zhèn)已經基本建成,但新農民、新風尚還有所欠缺,農村未成年人犯罪的迅猛增長就是其突出表現(xiàn)。它關系到農村未成年人的成長和新農村的真正實現(xiàn),關系到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實現(xiàn),應該引起高度重視。
[Abstract]:The socialist "new countryside" includes five aspects, namely, new houses, new facilities, new environments, new peasants, new customs, new houses, new facilities and new environments have been basically built in towns and villages, but new peasants. New fashion is still lacking, the rapid growth of juvenile delinquency in rural areas is its outstanding performance. It is related to the growth of rural minors and the real realization of the new countryside, and the realization of a harmonious socialist society. We should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it.
【作者單位】: 四川文理學院思政部;
【基金】:四川省教育廳人文社科項目“社會主義新農村法制建設研究”。(川教科SB06087)
【分類號】:D917
【正文快照】: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一次全面的改革,全面體現(xiàn)了新形勢下農村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發(fā)展的要求,涉及到農村物質文明建設、政治文明建設、精神文明建設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農村四大方面,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在我國受多種因素的影響,未成年人違法犯罪問題日漸突出,且全國未成年人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杜亞娜;;“三農”遭社會排斥的產生根源及應對措施[J];安徽農業(yè)科學;2006年23期
2 代利鳳;;社會排斥理論綜述[J];當代經理人(中旬刊);2006年07期
3 原新;萬能;;流動人口、非正規(guī)就業(yè)與大城市發(fā)展[J];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5期
4 關穎;城市閑散未成年犯的家庭教育方式反思[J];青少年犯罪問題;2005年03期
5 文小勇,石穎;“三農”問題:社會公正與社會排斥[J];華南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2期
6 文小勇,石穎;“三農”問題:社會公正與社會排斥[J];杭州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3期
7 李景治;熊光清;;中國城市中農民工群體的社會排斥問題[J];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06年06期
8 李愛芹;;農民工階層的社會排斥研究[J];晉陽學刊;2007年02期
9 徐琴;;論失地農民的再就業(yè)困難[J];南京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2期
10 申自玉;;農民工遭社會排斥的原因探析[J];平頂山學院學報;2006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條
1 方巍;;關于社會排斥概念的本土化思索[A];秩序與進步:社會建設、社會政策與和諧社會研究——浙江省社會學學會成立二十周年紀念暨2007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7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8條
1 龔正偉;當代中國體育倫理建構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6年
2 楊冬民;城市貧困:從社會排斥角度分析[D];西北大學;2006年
3 李保平;中國轉型時期公共政策的社會排斥研究[D];吉林大學;2006年
4 錢正武;農民工市民化問題研究[D];中共中央黨校;2006年
5 宋艷;進城農民工弱勢地位改變研究[D];吉林大學;2007年
6 顏明權;農民工市民化過程社會公正實現(xiàn)研究[D];吉林大學;2007年
7 金碧華;支持的“過程”:社區(qū)矯正假釋犯的社會支持網(wǎng)絡研究[D];上海大學;2007年
8 許光;社會排斥與社會融合:福利經濟視角下的城市貧困群體現(xiàn)象研究[D];上海社會科學院;2008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林志強;法學視野中的社區(qū)青少年研究[D];華東政法學院;2005年
2 鄧姍姍;社會轉型期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及預防對策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5年
3 蹇潔;城市閑散未成年人犯罪與預防研究[D];西南師范大學;2005年
4 李維兵;我國職務犯罪偵查制度的反思與完善[D];蘇州大學;2004年
5 黃了;文化排斥情境中農民工市民化的困境[D];湖南師范大學;2006年
6 胡杰成;社會排斥與生活適應[D];華中師范大學;2006年
7 彭艷玲;未成年人偏差行為及其預防[D];中國政法大學;2006年
8 金青蘭;“社會排斥”視角下的城市乞丐問題[D];吉林大學;2006年
9 蔡春香;困境、排斥與增權[D];中央民族大學;2006年
10 郭敏;勞動力市場中的歧視及其影響[D];貴州大學;2006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韓天森;;犯罪是最危險的違法行為[J];現(xiàn)代法學;1980年01期
2 邢揚;;人民法院允許被害人和被告人的親屬旁聽公開審判嗎?[J];法學雜志;1980年03期
3 王遂起 ,聶天貺;試論民法上的正當防衛(wèi)[J];政法論壇;1981年02期
4 羅鋒;運用法律手段預防未成年人違法犯罪的幾個問題[J];政法論壇;1981年04期
5 ;從刑事案件看少年犯罪的特點[J];人民司法;1981年09期
6 溫卓文;;我國繼承權問題初探[J];現(xiàn)代法學;1981年02期
7 H·斯托魯契科夫;朱有鈺;;人道主義原則在剝奪自由的現(xiàn)行法規(guī)中的體現(xiàn)[J];國際觀察;1981年01期
8 ;關于收養(yǎng)子女的手續(xù)和收養(yǎng)效力問題[J];人民司法;1982年05期
9 李炳壽;不公開審理的案件 不應允許群眾旁聽[J];人民司法;1982年08期
10 ;有負擔能力的弟、妹應否扶養(yǎng)不能自食其力的兄、姊?[J];人民司法;1982年09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王忠毅;張曉光;;試論監(jiān)護制度的完善[A];“嚴肅執(zhí)法與司法公正”研討會專集[C];1999年
2 彭義軒;;“科教興村”是實施素質教育強國富民的戰(zhàn)略[A];學陶師陶 貴在實踐——山西省陶行知研究會第二屆一次學術年會論文選集[C];1996年
3 ;澳晙社g重返^籩ぷ鱗A];青少年違法及藥物濫用防治對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1999年
4 ;澳晙少年感化院|!介[A];青少年違法及藥物濫用防治對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1999年
5 鄭玉華;;澳晙青少年步入歧途成因及相a煞俚膉[A];青少年違法及藥物濫用防治對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1999年
6 胡立鴻;;讀者心理統(tǒng)計分析及辦刊對策[A];“新學科與編輯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1989年
7 孫忠靖;;農村攝影記者采訪特點[A];1983全國新聞攝影理論年會論文集[C];1983年
8 李偉;;53例未成年人損傷鑒定分析[A];第五次全國法醫(yī)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1996年
9 黃瑞亭;;論法醫(yī)學鑒定標準中兒童概念及其年齡界定[A];第五次全國法醫(yī)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1996年
10 朱冰;;監(jiān)護中的沖突與平衡——試析學校在未成年人監(jiān)護中的法律地位[A];首屆貴州法學論壇文集[C];2000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建設新農村,地怎么用?[N];廣東建設報;2000年
2 ;以改革促進農民生產積極性提高[N];光明日報;2000年
3 本報評論員;可貴的責任感[N];湖北日報;2000年
4 申元存;治理“空心村”勢在必行[N];河北日報;2000年
5 李輝 高成運 崔振林;建設咱新農村看誰走在前[N];解放軍報;2000年
6 郭雪波;沙塵暴來自草原的呼號[N];文藝報;2000年
7 馮金濤 鄒建豐 朱新法;農民住宅與城市小區(qū)沒有區(qū)別[N];新華日報;2000年
8 本報記者 金波 黃保才 程為民;夯實新農村民主政治基礎[N];浙江日報;2000年
9 特約記者 梁小寧;生育文化閃亮新農村[N];中國人口報;2001年
10 崔波 朱澤 劉光基 丁學東 席強 柯炳生 蘇艷霞 鄭長峰 余曉蘭 劉春海;走在時代前列 肩負歷史使命[N];人民日報;2001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溫小潔;未成年人刑事訴訟程序之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2002年
2 吳曉蓉;儀式中的教育[D];西南師范大學;2003年
3 鄭宜庸;審美之難——電影性愛場面的觀看心理研究[D];中國藝術研究院;2004年
4 汪樹民;戰(zhàn)后美國貧困問題研究[D];復旦大學;2004年
5 王波;中國都市農業(yè)創(chuàng)新論[D];四川大學;2005年
6 董振宇;中國保安措施要論[D];吉林大學;2006年
7 胡華子;肺組織中水通道蛋白1和溺死的研究[D];四川大學;2004年
8 張長青;合同法上的意思表示瑕疵及其法律救濟[D];中國政法大學;2006年
9 周曉明;移動電話與人體系統(tǒng)建模及其數(shù)值模擬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04年
10 梁勇;心臟鈉—鈣交換體和鉀離子通道特性研究及活性化合物的發(fā)現(xiàn)[D];中國協(xié)和醫(yī)科大學;1999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吳賀喜;試論新形勢下農村精神文明建設[D];鄭州大學;2000年
2 宮穎;論監(jiān)護制度的立法完善[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0年
3 鄧花云;家庭社會化功能的嬗變與未成年人犯罪預防[D];中國政法大學;2001年
4 岳慧青;完善我國未成年人刑事審判制度的若干思考[D];對外經濟貿易大學;2002年
5 蘇衛(wèi)東;我國農業(yè)產業(yè)化經營組織的創(chuàng)新研究[D];河北農業(yè)大學;2002年
6 席小華;預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法律教育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2年
7 王麗華;論我國的監(jiān)護制度[D];黑龍江大學;2002年
8 陽桂鳳;論我國未成年犯矯正制度[D];湘潭大學;2002年
9 徐瑞;學生越軌行為的成因及防范[D];曲阜師范大學;2002年
10 馬愛華;論格拉斯“但澤三部曲”中的“未成年人”世界[D];暨南大學;2003年
,本文編號:148179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falvlunwen/fanzuizhian/14817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