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學知識的跨國旅行——馬建忠和19世紀末的法國法學
發(fā)布時間:2022-02-09 02:47
清末名臣馬建忠1877年到1879年間留學法國,在自由政治學院和巴黎法學院學習,并取得法學學士學位。在他闡述自己法律觀的重要作品《法律探源》及其他一些文本中,馬建忠表達了自己對實用主義哲學的青睞、對家長制家庭的維護和一種多元主義的法律淵源觀。政治學院的考試和授課記錄說明政治學院為他提供了在時間和空間維度靈活隨機應變的實用主義訓練。法學院中天主教自然法對以巴黎為中心的立法至上主義的挑戰(zhàn)則為馬建忠提供了多元法律淵源、超越法律文義的解釋方法,以及一種保守的天主教價值觀。馬建忠在19世紀末的特殊時刻,置身于法國法學革新和政治變革的中心,在揀選和理解不同理論時表現(xiàn)出了高度的洞察力。他對法國法學知識的移植證明,當時前往國外學習的中國青年精英帶著強烈的批判和自主精神。
【文章來源】:政法論壇. 2020,38(01)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頁數(shù)】:15 頁
【文章目錄】:
一、法學知識的有機傳播
二、洞若觀火:《法律探原》對法國法思想的重構(gòu)
(一)從實用主義到法律多元
(二)中國話語下的法國思想
三、如魚得水:自由政治學院中的馬建忠
(一)馬建忠在自由政治學院的學習經(jīng)歷
(二)以歷史傳授的實用主義
四、移花接木:法國法學革新中的馬建忠
(一)主流的共和主義法學
(一)天主教自然法的復興
(二)法學方法的更新
五、結(jié)論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從19世紀三次演講看“法典化時代”的法律觀[J]. 朱明哲. 清華法學. 2019(03)
[2]法學家王寵惠的思想與學術[J]. 劉猛. 政法論壇. 2019(03)
[3]馬相伯與耶穌會博弈下的震旦學院(1903—1905)[J]. 任軼. 史林. 2019(02)
[4]近代來華西人在江南的科學實踐(1842-1953)[J]. 任軼. 國際漢學. 2019(01)
[5]轉(zhuǎn)型司法的困局——以清季陜西趙憘憘故殺胞弟二命案為例[J]. 陳新宇. 法律適用(司法案例). 2019(02)
[6]從民國時期判例造法之爭看法典化時代的法律場[J]. 朱明哲. 政治與法律. 2018(11)
[7]中國近代法制變革與歐洲中心主義法律觀——以寶道為切入點[J]. 朱明哲. 比較法研究. 2018(01)
[8]毀家建國:中法“共和時刻”家庭法改革比較[J]. 朱明哲. 中國法律評論. 2017(06)
[9]面對社會問題的自然法——論法律社會化中的自然法學說變遷[J]. 朱明哲. 清華法學. 2017(06)
[10]攻法子與“法系”概念輸入中國——近代法學史上的里程碑事件[J]. 陳靈海. 清華法學. 2017(06)
博士論文
[1]法學留學生與近代上海(清末-1937年)[D]. 袁哲.復旦大學 2011
本文編號:3616231
【文章來源】:政法論壇. 2020,38(01)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頁數(shù)】:15 頁
【文章目錄】:
一、法學知識的有機傳播
二、洞若觀火:《法律探原》對法國法思想的重構(gòu)
(一)從實用主義到法律多元
(二)中國話語下的法國思想
三、如魚得水:自由政治學院中的馬建忠
(一)馬建忠在自由政治學院的學習經(jīng)歷
(二)以歷史傳授的實用主義
四、移花接木:法國法學革新中的馬建忠
(一)主流的共和主義法學
(一)天主教自然法的復興
(二)法學方法的更新
五、結(jié)論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從19世紀三次演講看“法典化時代”的法律觀[J]. 朱明哲. 清華法學. 2019(03)
[2]法學家王寵惠的思想與學術[J]. 劉猛. 政法論壇. 2019(03)
[3]馬相伯與耶穌會博弈下的震旦學院(1903—1905)[J]. 任軼. 史林. 2019(02)
[4]近代來華西人在江南的科學實踐(1842-1953)[J]. 任軼. 國際漢學. 2019(01)
[5]轉(zhuǎn)型司法的困局——以清季陜西趙憘憘故殺胞弟二命案為例[J]. 陳新宇. 法律適用(司法案例). 2019(02)
[6]從民國時期判例造法之爭看法典化時代的法律場[J]. 朱明哲. 政治與法律. 2018(11)
[7]中國近代法制變革與歐洲中心主義法律觀——以寶道為切入點[J]. 朱明哲. 比較法研究. 2018(01)
[8]毀家建國:中法“共和時刻”家庭法改革比較[J]. 朱明哲. 中國法律評論. 2017(06)
[9]面對社會問題的自然法——論法律社會化中的自然法學說變遷[J]. 朱明哲. 清華法學. 2017(06)
[10]攻法子與“法系”概念輸入中國——近代法學史上的里程碑事件[J]. 陳靈海. 清華法學. 2017(06)
博士論文
[1]法學留學生與近代上海(清末-1937年)[D]. 袁哲.復旦大學 2011
本文編號:361623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falvlunwen/falilunwen/36162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