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司法的回應型轉向:語境、困境與途徑——以趙春華案為分析視角
發(fā)布時間:2021-06-12 02:03
趙春華案是"合法不合理"的裁判典型,反映了形式正義與實質正義相互沖突的司法迷局。當代中國的法律體系是一種糅雜了壓制型法因素的自治型法,從中注入回應型因素才是緩解法律系統(tǒng)開放性和封閉性緊張關系的有效手段。以公共理性作為司法場域向社會開放的基本理念,以形式合理性為核心的漸進改革是制度構造的基本方式,以有限主義作為司法克制性回應的基本方針,是回應型司法制度構建的有效途徑。
【文章來源】: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20,17(06)
【文章頁數】:3 頁
【文章目錄】:
一、中國語境下自治型法的現(xiàn)實處境與回應型法的未來考量
二、司法制度的回應型建構與有限主義控制
(一)公共理性:司法場域向社會開放的基本理念
(二)漸進改革:回應型司法制度的動態(tài)構造
1. 保護形式合理性的制度核心。
2. 設計符合大眾需要的多元化程序。
3. 建立雙向、貫通的理性回應機制。
(三)有限主義:司法控制的克制性回應
三、結語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轉型時期中國社會的司法回應:原因、機理與控制[J]. 侯明明. 甘肅政法學院學報. 2019(02)
[2]刑事司法的“回應型”轉向——尋求處罰實質合理性的基點[J]. 崔志偉. 河北法學. 2019(02)
[3]法條主義與刑法解釋中的實質判斷——以趙春華持槍案為例的分析[J]. 勞東燕. 華東政法大學學報. 2017(06)
[4]刑法教義學的邏輯方法:形式邏輯與實體邏輯[J]. 陳興良. 政法論壇. 2017(05)
[5]“司法無良知”抑或“刑法無底線”?——以“擺攤打氣球案”入刑為視角的分析[J]. 劉艷紅. 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7(01)
[6]新一輪司法改革的可能與限度[J]. 馬長山. 政法論壇. 2015(05)
[7]邁向回應型法:轉型社會與中國觀點[J]. 于浩. 東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5(02)
[8]論康德的合目的性原理[J]. 張賢根. 理論月刊. 2001(01)
[9]現(xiàn)實與理想的偏差:論司法的限度[J]. 夏錦文,徐英榮. 中外法學. 2004 (01)
本文編號:3225726
【文章來源】: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20,17(06)
【文章頁數】:3 頁
【文章目錄】:
一、中國語境下自治型法的現(xiàn)實處境與回應型法的未來考量
二、司法制度的回應型建構與有限主義控制
(一)公共理性:司法場域向社會開放的基本理念
(二)漸進改革:回應型司法制度的動態(tài)構造
1. 保護形式合理性的制度核心。
2. 設計符合大眾需要的多元化程序。
3. 建立雙向、貫通的理性回應機制。
(三)有限主義:司法控制的克制性回應
三、結語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轉型時期中國社會的司法回應:原因、機理與控制[J]. 侯明明. 甘肅政法學院學報. 2019(02)
[2]刑事司法的“回應型”轉向——尋求處罰實質合理性的基點[J]. 崔志偉. 河北法學. 2019(02)
[3]法條主義與刑法解釋中的實質判斷——以趙春華持槍案為例的分析[J]. 勞東燕. 華東政法大學學報. 2017(06)
[4]刑法教義學的邏輯方法:形式邏輯與實體邏輯[J]. 陳興良. 政法論壇. 2017(05)
[5]“司法無良知”抑或“刑法無底線”?——以“擺攤打氣球案”入刑為視角的分析[J]. 劉艷紅. 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7(01)
[6]新一輪司法改革的可能與限度[J]. 馬長山. 政法論壇. 2015(05)
[7]邁向回應型法:轉型社會與中國觀點[J]. 于浩. 東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5(02)
[8]論康德的合目的性原理[J]. 張賢根. 理論月刊. 2001(01)
[9]現(xiàn)實與理想的偏差:論司法的限度[J]. 夏錦文,徐英榮. 中外法學. 2004 (01)
本文編號:322572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falvlunwen/falilunwen/32257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