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洲大蠊提取物對實驗性潰瘍性結(jié)腸炎的治療作用及機理探討
本文關鍵詞:美洲大蠊提取物對實驗性潰瘍性結(jié)腸炎的治療作用及機理探討
更多相關文章: 美洲大蠊 潰瘍性結(jié)腸炎 細菌易位 成纖維細胞 免疫調(diào)節(jié)
【摘要】:潰瘍性結(jié)腸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種發(fā)病原因尚未完全明確、病程遷延的慢性非特異性結(jié)直腸炎癥,是消化系統(tǒng)常見的難治性疾病。近年來,國內(nèi)外UC的發(fā)病率快速增長,相關的治療藥物也成了學者研究的熱點。目前,臨床上治療UC常配合中藥口服或灌腸,這不僅可以提高療效、減少復發(fā)率,而且還可以減少西藥用量及減輕長期服用的副作用。美洲大蠊(Periplaneta americana L.)為我國傳統(tǒng)的動物類中藥,具有通利血脈之功效。近年來,以美洲大蠊為原料制成的制劑在防治消化系統(tǒng)疾病方面效果顯著,如放射性食管炎、急性糜爛性胃炎、潰瘍性結(jié)腸炎等各類消化性潰瘍,但對其作用機理的相關報道和基礎研究甚少。因此,本試驗首先以美洲大蠊乙醇提取物為研究對象,通過動物試驗探討其對UC的治療作用,并探討對UC時細菌易位的干預作用;其次進一步以美洲大蠊乙醇提取物及其各極性部位為研究對象,分別探討各極性部位對成纖維細胞功能、免疫活性的影響,以期闡明抗UC的機理。主要研究內(nèi)容結(jié)果如下:(1)美洲大蠊乙醇提取物化學成分分析結(jié)果:多肽(17.59 mg/g)、氨基酸(5.75mg/g)、多元醇(11.60 mg/g)、粘糖氨酸(4.65 mg/g)、尿嘧啶(0.189 mg/g)。(2)以2,4-二硝基氯苯+乙酸復合法建立的UC大鼠為模型,探討美洲大蠊乙醇提取物抗UC的療效。將42只SD大鼠隨機分為6組(n=7):正常對照組、模型組、美洲大蠊提取物三組(20,40,80 mg/kg)、柳氮磺胺吡啶(SASP)組。造模完成次日,給予藥物干預,連續(xù)給藥10 d。每天記錄大鼠體重、大便性狀,并計算疾病活動指數(shù)(DAI)。實驗結(jié)束后,解剖收集肛門以上約3 cm處的直腸,用于MPO水平及病理學檢測,結(jié)果表明:美洲大蠊提取物能降低大鼠DAI、減輕腸道炎癥指標水平并且能夠改善上皮細胞缺損、腺體破壞、杯狀細胞消失、炎細胞浸潤等病理變化。(3)以綠色熒光蛋白標記并且耐氨芐西林的大腸桿菌為示蹤菌,結(jié)合動物模型,研究美洲大蠊提取物對UC大鼠細菌易位的干預作用。將24只無抗藥性的UC模型大鼠連續(xù)給藥4 d,同時灌服示蹤菌,每天一次。實驗結(jié)束后,解剖收集大鼠結(jié)腸、腸系膜淋巴結(jié)、肝、脾、腎。結(jié)果表明:與模型組相比,美洲大蠊提取物高劑量組(80 mg/kg)能顯著降低UC大鼠腸道細菌易位率(p0.05)。(4)從細胞水平探討美洲大蠊提取物及其各極性部位對NIH3T3成纖維細胞功能的影響。采用MTT法檢測不同濃度PAE及各極性部位對NIH3T3細胞增殖的影響,其中PAE終濃度為250μg/m L時,促增殖作用達到高峰。采用羥脯氨酸試劑盒測定藥物對細胞膠原合成的影響,結(jié)果表明PAE對膠原蛋白合成具有促進作用?捡R斯亮藍測定細胞總蛋白合成,結(jié)果表明PAE能夠促進細胞總蛋白的合成。劃痕實驗表明PAE能使較多的細胞進入創(chuàng)口模型,加速細胞愈合速度,促進細胞的遷移。(5)以環(huán)磷酰胺(80 mg/kg)誘導的免疫力低下小鼠為模型,研究美洲大蠊提取物及其各極性部位對機體免疫功能的影響。結(jié)果表明:BuOH部位能夠提高胸腺和脾臟指數(shù),并對小鼠的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有較好的激活作用,可見美洲大蠊具有較好的免疫調(diào)節(jié)作用,以Bu OH部位活性最好。
【關鍵詞】:美洲大蠊 潰瘍性結(jié)腸炎 細菌易位 成纖維細胞 免疫調(diào)節(jié)
【學位授予單位】:江蘇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R259
【目錄】:
- 摘要3-5
- Abstract5-7
- 縮寫注釋7-12
- 第一章 緒論12-26
- 1.1 美洲大蠊的研究概況12-19
- 1.1.1 美洲大蠊藥材簡介12
- 1.1.2 美洲大蠊化學成分研究12-17
- 1.1.3 美洲大蠊藥理活性17-18
- 1.1.4 美洲大蠊的毒性與安全性18-19
- 1.2 潰瘍性結(jié)腸炎(UC)的研究概況19-23
- 1.2.1 UC的臨床表現(xiàn)19
- 1.2.2 UC的發(fā)病機理19-20
- 1.2.3 UC的藥物治療20-23
- 1.3 細菌易位與腸黏膜屏障23-24
- 1.4 本論文的研究背景、意義24-25
- 1.5 本論文的研究內(nèi)容25-26
- 第二章 美洲大蠊提取物化學成分的研究26-37
- 2.1 材料26-27
- 2.1.1 儀器設備26
- 2.1.2 藥品與試劑26-27
- 2.2 方法27-32
- 2.2.1 美洲大蠊提取物(PAE)的制備27
- 2.2.2 PAE的分步萃取27-28
- 2.2.3 TLC鑒別28
- 2.2.4 含量測定28-32
- 2.3 結(jié)果32-36
- 2.3.1 提取物浸膏得率32-33
- 2.3.2 PAE的TLC鑒別33
- 2.3.3 PAE各極性部位中多肽含量33-34
- 2.3.4 PAE各極性部位中游離氨基酸含量34
- 2.3.5 PAE各極性部位中多元醇含量34
- 2.3.6 PAE各極性部位中粘糖氨酸含量34-35
- 2.3.7 PAE各極性部位中尿嘧啶含量35
- 2.3.8 PAE及各極性部位中各成分含量的匯總表35-36
- 2.4 本章小結(jié)36-37
- 第三章 美洲大蠊提取物對UC大鼠的療效研究37-45
- 3.1 材料37-38
- 3.1.1 實驗動物37-38
- 3.1.2 實驗試劑38
- 3.1.3 主要儀器設備38
- 3.1.4 主要溶液配制38
- 3.2 方法38-41
- 3.2.1 動物模型的復制方法38
- 3.2.2 實驗劑量的確定38-39
- 3.2.3 供試藥物的制備39
- 3.2.4 分組處理39
- 3.2.5 觀察指標39-41
- 3.3 統(tǒng)計學分析41
- 3.4 結(jié)果41-44
- 3.4.1 各組大鼠的一般狀態(tài)41-42
- 3.4.2 肉眼觀察各組大鼠直腸組織42-43
- 3.4.3 光學顯微鏡觀察(HE染色)各組大鼠直腸組織43-44
- 3.4.4 直腸MPO活性44
- 3.5 本章小結(jié)44-45
- 第四章 美洲大蠊提取物對UC大鼠細菌易位的干預45-50
- 4.1 材料46
- 4.1.1.實驗動物46
- 4.1.2 示蹤菌46
- 4.1.3 實驗試劑46
- 4.1.4 主要儀器46
- 4.1.5 主要溶液配制46
- 4.2 方法46-47
- 4.2.1 動物模型的復制方法46-47
- 4.2.2 實驗劑量的確定及供試藥物的制備47
- 4.2.3 分組處理47
- 4.2.4 觀察指標47
- 4.3 統(tǒng)計學分析47-48
- 4.4 結(jié)果48-49
- 4.4.1 大鼠體重變化48
- 4.4.2 細菌培養(yǎng)及鑒定48-49
- 4.4.3 腸道細菌易位率及組織細菌含量49
- 4.5 本章小結(jié)49-50
- 第五章 美洲大蠊提取物對NIH3T3成纖維細胞功能的影響50-58
- 5.1 主要儀器與試劑50-52
- 5.1.0 儀器50
- 5.1.1 試劑50
- 5.1.2 主要試劑的配置50-51
- 5.1.3 細胞培養(yǎng)51
- 5.1.4 供試藥物的制備51-52
- 5.2 方法52-53
- 5.2.1 最佳接種濃度確定52
- 5.2.2 最佳培養(yǎng)時間的確定52
- 5.2.3 細胞增殖的測定52
- 5.2.4 膠原合成量的測定(羥脯氨酸試劑盒法)52-53
- 5.2.5 細胞總蛋白含量測定(考馬斯亮藍染色法)53
- 5.2.6 體外細胞遷移能力53
- 5.3 統(tǒng)計學處理53-54
- 5.4 結(jié)果54-57
- 5.4.1 最佳接種濃度的確定54
- 5.4.2 最佳培養(yǎng)時間的確定54-55
- 5.4.3 PAE各極性部位對NIH3T3增殖的影響55
- 5.4.4 PAE各極性部位對NIH3T3膠原合成的影響55-56
- 5.4.5 PAE各極性部位對NIH3T3總蛋白含量的影響56
- 5.4.6 PAE對NIH3T3遷移的影響56-57
- 5.5 本章小結(jié)57-58
- 第六章 美洲大蠊提取物對免疫低下小鼠的免疫增強作用58-66
- 6.1 實驗儀器與試劑58-60
- 6.1.1 儀器58-59
- 6.1.2 試劑59
- 6.1.3 實驗動物59
- 6.1.4 相關溶液的配置59-60
- 6.2 實驗方法60-62
- 6.2.1 實驗劑量的確定及供試藥物的制備60
- 6.2.2 實驗分組與給藥60
- 6.2.3 相關考察指標60-62
- 6.3 統(tǒng)計學處理62
- 6.4 實驗結(jié)果與分析62-65
- 6.4.1 PAE各極性部位對小鼠體重的影響62-63
- 6.4.2 PAE各極性部位對小鼠免疫器官重量的影響63
- 6.4.3 PAE各極性部位對小鼠巨噬細胞吞噬功能的影響63-64
- 6.4.4 PAE各極性部位對小鼠淋巴細胞增殖的影響64
- 6.4.5 PAE各極性部位對小鼠血清溶血素水平的影響64-65
- 6.5 本章小結(jié)65-66
- 第七章 全文總結(jié)與展望66-68
- 7.1 主要結(jié)論66
- 7.2 創(chuàng)新點66-67
- 7.3 展望67-68
- 參考文獻68-77
- 致謝77-78
- 攻讀碩士期間發(fā)表的論文78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韶華,梁焯南,馮南貴,賈鳳龍,張秀梅;深圳市美洲大蠊季節(jié)變化規(guī)律[J];中國媒介生物學及控制雜志;2001年05期
2 馮琳琳;張鐘憲;;美洲大蠊生物學特性及綜合防治[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年05期
3 史未名;;美洲大蠊的藥用研究進展[J];中國民族民間醫(yī)藥;2012年03期
4 王奎;馮穎;何釗;孫龍;陳智勇;;美洲大蠊中兩個有抑菌活性的單甘酯的研究[J];時珍國醫(yī)國藥;2013年09期
5 李文盛,袁金富,許派波;廣州地區(qū)美洲大蠊雄性若蟲的減數(shù)分裂和染色體核型的觀察(摘要)[J];第一軍醫(yī)大學學報;1987年Z1期
6 李樹楠;李輝;張華明;杜一民;李鳳賢;方春生;董輝;李奇勛;胡忠;;美洲大蠊中促進肉芽生長成份的研究[J];云南醫(yī)藥;1987年03期
7 涂劍波;;南昌市美洲大蠊對溴氰菊酯抗藥性測定初報[J];醫(yī)學動物防制;1989年03期
8 蘇貴道;;凱素靈對美洲大蠊卵莢殺滅效果觀察[J];中國國境衛(wèi)生檢疫雜志;1989年03期
9 韓華榮;吳珊;;溴氰菊酯毒粉現(xiàn)場毒殺美洲大蠊效果觀察[J];中國國境衛(wèi)生檢疫雜志;1992年03期
10 姚其方,陳欽撰;幾種合成菊酯對美洲大蠊的藥效觀察[J];中國媒介生物學及控制雜志;1993年04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9條
1 呂小滿;胡艷芬;劉光明;何正春;施貴榮;彭芳;;美洲大蠊提取物體內(nèi)外抗腫瘤作用及機制探討[A];第十屆全國抗炎免疫藥理學學術(shù)會議論文集[C];2010年
2 王柏海;周興苗;雷朝亮;;美洲大蠊食性及其消化酶活性研究[A];華中三。ê幽稀⒑、湖南)昆蟲學會2006年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2006年
3 馮琳琳;張鐘憲;;美洲大蠊生物學特性及綜合防治[A];第三屆全國化學工程與生物化工年會論文摘要集(下)[C];2006年
4 周瓊;;開發(fā)美洲大蠊資源,培育農(nóng)村新興產(chǎn)業(yè)[A];華東地區(qū)農(nóng)學會學術(shù)年會暨福建省科協(xié)第七屆學術(shù)年會農(nóng)業(yè)分會場論文集[C];2007年
5 周珍文;劉志剛;龔十妹;劉玉琳;;美洲大蠊不同抗原成份的分析[A];第一屆全國變態(tài)反應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匯編[C];2001年
6 魏繼福;張偉;趙凌;劉成成;馬文靜;何韶衡;;桿狀病毒昆蟲表達系統(tǒng)中生產(chǎn)美洲大蠊Per a9的研究[A];中華醫(yī)學會2009年全國變態(tài)反應學術(shù)會議論文匯編[C];2009年
7 李艷;王立山;劉景麗;王軍;肖杭;高蓉;;脫氧鬼臼毒素對美洲大蠊乙酰膽堿受體信號通路分子mRNA表達水平的影響[A];中國毒理學會第六屆全國毒理學大會論文摘要[C];2013年
8 周珍文;劉志剛;;蟑螂變應原的研究進展[A];第一屆全國變態(tài)反應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匯編[C];2001年
9 尚稚珍;寧黔冀;楊淑華;徐建華;;殺蟲劑混配在靶標部位上電生理生化的初步分析[A];中國化工學會農(nóng)藥專業(yè)委員會第八屆年會論文集[C];1996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4條
1 石貴明;八方通寶加速企業(yè)海外營銷[N];中國企業(yè)報;2007年
2 ;美洲大蠊[N];大眾科技報;2003年
3 本報記者 王樂;把握行業(yè)本質(zhì) 提倡精銳競爭[N];中國醫(yī)藥報;2010年
4 高初建;網(wǎng)絡營銷助力企業(yè)信息化[N];中華工商時報;2007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3條
1 肖小芹;美洲大蠊生物學特性及藥用價值研究[D];中南大學;2008年
2 張丹;美洲大蠊抗腫瘤活性成分及其結(jié)腸定位片的研究[D];成都中醫(yī)藥大學;2014年
3 周瓊;美洲大蠊(Periplaneta americana L.)資源開發(fā)利用的研究[D];福建農(nóng)林大學;2008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鵬;美洲大蠊及其不同提取物對小鼠急性免疫性肝損傷保護作用的比較[D];安徽醫(yī)科大學;2015年
2 沈敏;美洲大蠊提取物對肝星狀細胞凋亡及PI3K/AKT/p70~(S6k)信號通路影響的實驗研究[D];昆明醫(yī)科大學;2015年
3 李艷;脫氧鬼臼毒素對美洲大蠊乙酰膽堿受體信號通路機制研究[D];南京醫(yī)科大學;2013年
4 袁東強;美洲大蠊和絲光綠蠅油脂性質(zhì)和抗氧化活性研究[D];中國林業(yè)科學研究院;2015年
5 劉曉飛;美洲大蠊成蟲腸道細菌多樣性研究[D];四川農(nóng)業(yè)大學;2015年
6 劉成成;美洲大蠊提取物制備工藝及其抗原性初步研究[D];南京醫(yī)科大學;2014年
7 李娜;美洲大蠊提取物對實驗性潰瘍性結(jié)腸炎的治療作用及機理探討[D];江蘇大學;2016年
8 周玉峰;美洲大蠊誘捕器及誘餌的研究[D];福建農(nóng)林大學;2004年
9 黎昌莉;美洲大蠊提取物誘導血管內(nèi)皮細胞遷移的初步研究[D];重慶大學;2010年
10 趙微;美洲大蠊提取物在抗腫瘤中的免疫調(diào)節(jié)作用[D];大理學院;2015年
,本文編號:53525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zhongyixuelunwen/5352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