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芍六君湯加味聯(lián)合黛力新治療肝脾不和型慢性淺表性胃炎臨床觀察
發(fā)布時間:2017-06-29 14:04
本文關鍵詞:柴芍六君湯加味聯(lián)合黛力新治療肝脾不和型慢性淺表性胃炎臨床觀察,,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目的:慢性淺表性胃炎(CSG)是消化系統(tǒng)疾病中常見病,也是多發(fā)病,其病程長,易反復,導致患者精神心理及財力物力遭受沉重負擔,故如何提高治療本病的臨床療效是我們探索的方向。往往單純的西醫(yī)治療治愈低,且易反復,故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是我們探索的焦點,且符合我國治療模式。另隨著目前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生活壓力增大,精神心理因素導致慢性胃炎的發(fā)生的發(fā)生機制亦是我們探索方向,且重視精神心理因素可以提高療效及減少復發(fā)率。本研究是觀察柴芍六君子湯聯(lián)合黛力新治療慢性淺表性胃炎肝脾不和型的臨床觀察。通過中藥組、西藥組及中西藥組比較其治療前后臨床療效差異,對提高慢性胃炎臨床療效的治療方法提供依據(jù)。方法:首先對關于慢性淺表性胃炎的相關文獻收集,然后對其分析,系統(tǒng)的對慢性淺表性胃炎的中醫(yī)病因病機、辨證分型、臨床治療和西醫(yī)病因、發(fā)病機制、治療進行整理及綜述。在參照其他臨床研究的基礎上,根據(jù)實際情況,制定出較為科學的研究方法。本研究通過隨機對照分析,觀察2014年12月至2016年2月期間,在廣州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門診,年齡為18-70歲診斷為慢性淺表性胃炎肝脾不和證的患者。臨床病例共收集81例符合標準的受試者,隨機分為三組,即中西組、中藥組、西藥組各27例。中藥組予以柴芍六君湯加味,西藥組予以替普瑞酮加黛力新,中西藥組予柴芍六君湯加味、替普瑞酮、黛力新。三組治療前后均要填中醫(yī)癥狀量表、抑郁自評量表及焦慮自評量表,了解各組治療前后情況。結果:1.中醫(yī)證候比較1.1治療4周后中西組、中藥組、西藥組前后比較柴芍六君湯加味聯(lián)合黛力新的中西組、柴芍六君湯加味的中藥組及替普瑞酮加黛力新的西藥組對胃脘痞滿、胃脘痛、燒心、反酸噯氣、惡心嘔吐、納食減少、疲倦乏力、煩躁易怒、善太息九個癥狀均有療效,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1.2治療4周后三組之間兩兩比較中西醫(yī)在燒心、納食減少、疲倦乏力、煩躁易怒、善太息五個癥狀效果較中藥組、西藥組顯著,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對于胃脘痞滿、胃脘痛、反酸暖氣、惡心嘔吐四個癥狀三組治療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其次,中藥組對于疲倦乏力、善太息方面治療效果優(yōu)于西藥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在有燒心癥狀時,西藥較中藥改善效果顯著,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2.中醫(yī)證候總有效率比較治療4周后,中西組總有效率為92.6%,無效率為7.4%;中藥組總有效率為85.2%,無效率為14.8%;西藥組總有效率為66.7%,無效率為33.3%;三組總有效率經(jīng)非參數(shù)秩和檢驗分析,P0.01,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3.焦慮抑郁量表積分比較治療4周后前后對照,中西組、中藥組、西藥組對SAS、SDS積分減少顯著,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4周后三組兩兩比較,中西藥組對SAS、SDS療效尤佳于中藥組、西藥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中西、中醫(yī)及西醫(yī)三組均能改善肝脾不和型慢性淺表性胃炎的臨床癥狀,但中西組在燒心、納食減少、疲倦乏力、煩躁易怒、善太息五個癥狀效果較中藥組、西藥組顯著。中藥組對于疲倦乏力、善太息方面治療效果優(yōu)于西藥組。在燒心癥狀,西藥較中藥改善效果顯著。中西藥組在療效上改善較中藥組及西藥組顯著。在焦慮抑郁積分減少方面,中西組較中藥組、西藥組明顯。
【關鍵詞】:肝脾不和 慢性淺表性胃炎 柴芍六君湯加味 黛力新
【學位授予單位】:廣州中醫(yī)藥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R259
【目錄】:
- 摘要3-5
- Abstract5-10
- 引言10-12
- 第一章 文獻研究12-24
- 1.1 中醫(yī)對慢性淺表性胃炎的研究現(xiàn)狀12-19
- 1.1.1 慢性淺表性胃炎中醫(yī)病名12-13
- 1.1.2 慢性淺表性胃炎的中醫(yī)病因13-14
- 1.1.3 慢性淺表性胃炎的中醫(yī)病機14-15
- 1.1.4 慢性淺表性胃炎的中醫(yī)治療15-18
- 1.1.5 小結18-19
- 1.2 西醫(yī)研究19-23
- 1.2.1 病名19
- 1.2.2 流行病學19
- 1.2.3 病因及影響因素19-22
- 1.2.4 西醫(yī)治療22-23
- 1.3 小結與展望23-24
- 第二章 臨床研究24-36
- 2.1 研究對象24-26
- 2.1.1 病例來源24
- 2.1.2 診斷標準24-26
- 2.2 實驗設計26-31
- 2.2.1 樣本含量的估算26
- 2.2.2 隨機方法的設計與實施26-27
- 2.2.3 盲法設計27
- 2.2.4 分組方案:分為中藥組、中西藥組、西藥組27
- 2.2.5 治療方案27-28
- 2.2.6 觀察項目28-31
- 2.2.7 統(tǒng)計方法31
- 2.3 實驗結果與分析31-36
- 2.3.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31-32
- 2.3.2 中醫(yī)癥狀積分比較32-34
- 2.3.3 療效比較34
- 2.3.4 焦慮(SAS)與抑郁(SAS)積分比較34-36
- 第三章 分析與討論36-44
- 3.1 理論分析36-38
- 3.1.1 中醫(yī)基礎理論36-37
- 3.1.2 西醫(yī)精神心理因素37
- 3.1.3 精神心理因素與肝脾不和37-38
- 3.2 選方理論依據(jù)38-40
- 3.2.1 中藥組方依據(jù)38-39
- 3.2.2 西醫(yī)藥理機制39-40
- 3.3 課題研究結果分析40-42
- 3.3.1 中醫(yī)證候積分40-42
- 3.3.2 焦慮與抑郁表積分42
- 3.4 總結與思考42-44
- 結語44-45
- 4.1 結論44
- 4.1.1 癥狀積分及療效44
- 4.1.2 焦慮及抑郁量表評分44
- 4.2 存在問題及展望44-45
- 參考文獻45-48
- 附錄48-53
- 致謝53-54
- 附件54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Edith Lahner;Bruno Annibale;;Pernicious anemia: New insights from a gastroenterological point of view[J];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2009年41期
本文關鍵詞:柴芍六君湯加味聯(lián)合黛力新治療肝脾不和型慢性淺表性胃炎臨床觀察,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49811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zhongyixuelunwen/498115.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